吴凯玲
【摘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已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潮流趋势。在此背景下,我们农村高中学校提出了“农村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试点教学活动。笔者作为农村高中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农村高中生对于阅读的不重视、不感兴趣的态度,所以便做了一些提高他们阅读兴趣的努力,这过程有收获,有思考,有不足,但还是希望通过提高农村高中生阅读兴趣来完善农村高中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 整本书阅读 阅读兴趣 环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168-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到: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到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大农村环境,它能基本满足物质现实条件,但是在语文教育方面还未能跟上城市高中学校的步伐。所以,要想实现语文课程标准,除了校内的语文课程学习,还必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双管齐下才能完善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为高中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我认为,整本书阅读是当前农村高中生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但是,当前的高中生生活节奏快,学习压力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都未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再加上农村高中生自身存在不重视阅读的心理现象,所以,整本书阅读在农村中学的开展遇到了很多的难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生,他们的时间已经被学习充满,阅读时间被严重压缩,所以,能够完整阅读整本书的高中生并不多,或者是,阅读的也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或者比较低俗的小说。而在教师方面,很多高中教师迫于现实的压力,也只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真正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开展农村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活动,迎面而来的问题就是,学生对整本书阅读不感兴趣!宁可玩手机也不愿意拿起书本。所以,如何有效的引起农村高中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是我考虑农村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最首要的问题。
俗话说:兴趣,是一切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活动才能真正的推广,真正的收获成果。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迫在眉睫。
阅读整本书,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当然也必须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收效甚微,也很难坚持下去。那么,如何提高农村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阅读兴趣呢?
一、让学生明确整本书阅读的作用
只有明确整本书阅读的作用,学生才有阅读的动力。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必须明确的告诉学生,整本书阅读,往大了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鉴赏能力、语言能力、人文素养等,在语文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渗透上都大有裨益;往小了说,整本书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在人际交往、学习工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对于农村高中生的人格塑造、气质培养、形象升级都是加分项。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明确整本书阅读能带来这些良好的作用后,就能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带动学生去阅读整本书。
二、整本书阅读文本的选择尽量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作品
教师在选择书籍文本开展活动时,初期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類型。一般来说,故事性强、情感丰富、主题新颖、时代特征明显的作品能较好地引起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先选择小说类、散文类的作品,谨慎选择学术类、古文类的作品。我们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选择的阅读文本第一本是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小说,故事性强,语言简洁直白,主题深刻感人。文本讲述的是主人公富贵面对生活,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读完就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毕竟“挣扎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原态”。综合多个方面,再加上《活着》背景是农村环境,符合我们农村高中生的生活常识范畴,所以我们确定了《活着》作为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第一本书籍。既能引起农村高中生的兴趣,又能引导他们正视生活苦难。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文本情节在牵引,再加上背景知识不存在断层问题,所以能较好地完成这本书的阅读活动。因此,文本的选择要由易入难,先迁就学生的阅读偏好,培养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后,再逐步增加难度。
三、在整本书阅读活动文本选定后引导学生做好基本的知识储备(作者和写作背景)
在阅读整本书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宏观概念的阅读活动。它不同与片段式阅读,篇幅长、内容多、主题深等都增加了整本书阅读的难度。很多学生在遭遇阅读难题时就会失去阅读兴趣,所以为保证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必要在阅读前让学生主动或被动(教师科普)的了解作者及背景。比如《活着》的作者余华,他的生平经历、作品特色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余华创作的主人公富贵,另外,文本的时代背景也是阅读前必须了解的方面,比如富贵生于封建地主家庭,辗转于抗日战争年代,徘徊于建国初期……只有了解封建地主家庭背景,在读富贵挥霍金钱、嗜赌如命、任性妄为的时候才能有情感共鸣;只有了解抗日战争年代背景,才能读懂富贵从地主变成“大反派”的戏剧性悲剧,从而读懂他遭遇的苦难。另外,如果是学术类的或顾问类,那么要做的基本知识储备就更多,比如专业术语、科学现象等。因此,在整本书阅读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可以减少学生的阅读难度,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也可以在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前,以小组收集资料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作者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的兴趣,学生主动收集资料过程中引起的情感共鸣更能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在尊敬作者,敬畏作品的情感下进入文本阅读,会更有共鸣,阅读兴趣也会更加持久。
四、在农村高中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延长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长时间高强度的阅读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控的。学生会遭遇不可预估的生活和学习的进击。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中学生,所以我们要准确的掌握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延长并增强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密切注意学生的阅读进度,接收他们反馈的正面或负面的信息,然后针对学生出现的普遍的或个别的问题进行引导疏通。及时解决问题,才不会堆积问题,从而削弱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在长时间的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进入平淡期,比如我们在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的第一阶段《活着》结束后,我们选择了稍有难度的学术类作品《蒋勋说唐诗》,因为文本内容没有《活着》来得吸引人,所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兴趣不浓。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和学生约定了阅读分享的时间,固定在每周某一个时间,分享阅读的活动形式以自由畅谈的方式开展。不过,我在这里做了一个小心机,我先和几位比较活跃认真的同学串好稿,让他们在第一次阅读活动中选择一首我们熟悉的唐诗,保证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听懂,然后进行分享演讲。通过这小部分的同学带动大部分同学的阅读兴趣,效果比较理想。第二次阅读分享时,很多同学不需要串稿就能主动发言。我还尝试了另一种方式,就是选择一个阅读的点,明确的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细节扩展、阅读想象、情境设置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蒋勋说唐诗》中有一首李白的诗《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我在我们固定的阅读分享时间里明确布置了这一首诗,让学生分成小组,任意发挥想象,可以是演讲、情境表演、诗歌朗诵等方式,解读蒋勋对这首诗的赏析,学生响应非常积极,活动现场其乐融融。所以教师要设置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特性制定阅读过程中的活跃调剂,可以用分享阅读心得、提出阅读问题、制作阅读反馈等方式活跃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从而延长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设计整本书阅读成果分享活动,让学生读有所成,直接感受阅读成果带来的满足感与荣誉感
单纯的阅读漫无目的,没有目标的话学生阅读来来也比较随意,所以设定必要的阅读成果展示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閱读成果可以使读后感、手抄报、PPT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阅读成果可以采用演讲、交流分享、张贴宣传栏、辩论等多种形式,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成果分享不仅可以给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和阅读方向,还能通过丰富多样的分享活动,来满足学生的荣誉感和阅读幸福感。
六、适当建立奖励机制,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高中生其实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孩子做了一件事,都渴望得到一个“糖”。教师在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时候,要适当适量的给出这颗“糖”。这里要强调奖励的基本原则:不能太难,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不能太容易,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容易导致轻视奖励,反而忽视阅读的本质。所以,这颗“糖”,奖什么?怎么给?什么时候给?给谁?都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具体设置的环节。这一部分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特性、教师的具体情况等做合理设置。
七、根据农村高中生的生活环境做相应的调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农村高中生生在农村,所以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存在很多城市高中生所没有遇到的问题。首先是家庭环境。普遍的农村家长都认为,孩子读书就好了,不需要课外阅读。这是社会遗留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沟通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整本书阅读条件。其次是学校环境。不管是经济还是教育,农村学校在整本书阅读教育方面都很难达到完善的状态。幸运的是,随着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个情况已经慢慢地在改善了。三是社会环境。农村环境中,大部分的长辈学识比较单薄,所以很难营造人人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村高中生容易松懈,从心理上不重视整本书阅读,不习惯整本书阅读,从而不能形成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如果农村大环境能打开书籍聊天模式,那就是理想的阅读状态了。因此,我们必须从家庭、学校、环境等方面入手,创造农村高中生的整本书阅读环境,从而长期养成农村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兴趣。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罂粟,只有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中学生习惯读书,爱上读书,才有整本书阅读的可能,才能朝着人文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新形势的中国大环境下,阅读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有无比光荣又无比艰巨的重任,让我们勇敢的带领农村高中生踏出兴趣的步伐,阅读整本书,成就健康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1-3
[2]余华.活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1—191
[3]蒋勋.蒋勋说唐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8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