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生本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策略微探

2020-11-18 23:16曹路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1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古诗词教学实施策略

曹路军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生本课堂的理念出发,结合课堂实际,按照古诗词学习的渐进规律和难易程度,将古诗词赏析活动的实施策略概括为披文入境、以疑促思、化诗为文、古诗新读四个步骤。接着,将这四个步骤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生本课堂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136-03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留给后人的璀璨瑰宝。秉承传承优秀文化的传统,初中语文部编本保留了比例相当高的古诗词。因此,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但在实践过程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种种困境。先从古诗词文本本身的角度而言,因为时空的距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同时,古诗词中的语法、语言习惯都与现代语言有差距,这些都加剧了古诗词与学生的隔膜感;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大多数以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为主,发自内心喜爱古诗词的学生不多见;从教师角度而言,也存在重局部,轻整体,重字词基础,轻情境感悟,重权威解读,轻多元阐释等情况。总体而言,无论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古诗词课堂受应试的影响很深,以至于许多相关的生本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究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文从生本课堂的概念界定和课堂特征及取向出发,对古诗词生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及改进策略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一、生本理念影响下的生本课堂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提出了“生本教育”,其强调的是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理念的提出逐渐受到其他学者的推崇与重视。李翔翔在《王崧舟语文生本课堂研究》中说:“生本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顺应学生生命、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此理念下形成的古诗词课堂,就是古诗词的生本课堂。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古诗词生本课堂有这些明显的特征:课堂教学的实施基于学情;以唤醒学生的主动性为主要任务;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启发式教学为主。生本课堂的价值取向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学者说,理想的生本课堂,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要在精神层面上能够帮助到学生。因此,从古诗词生本课堂的表面形式来看,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活动量上:既要有时间量和数量,即实践的次数和时间,也要有心理的量,即思维量。下面我就古诗词的赏析活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古诗词赏析活动的实施策略

古诗词因其本身所具有的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使其更容易能够与情境教学的多种活动方法相结合,比如,吟诵法、角色扮演法、诗画结合法、设置问题法等等。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们易于消除时空隔膜,走进诗歌内核,与古人对话,从而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乐中学,深刻感悟古诗词的无穷魅力。不同的诗歌,契合不同的情境教学活动。依从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是课堂的重中之重。按照古诗词学习的渐进规律和难易程度,可以将古诗词赏析活动的改进策略概括为披文入境、以疑促思、化诗为文、古诗新读四个步骤。

(一)披文入境

《文心雕龙》中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强调阅读文章是通过文辞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沿着文辞寻找源头,即使是幽深的意思也会显露出来,被人理解。披文入境就是要让学生立足文字、文本,通过语言的揣摩咀嚼走入诗境。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吟诵,还可以通过圈点、批注、评论来实现。

第一、圈点。圈点是鉴赏活动的起点,也是学生触摸诗歌语言文字的重要一步。教师要提前教会学生用不同符号、不同颜色的笔来圈点。如红色圆圈表示诗眼,蓝色横线表示易错字等等,这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来操作。圈点的内容为理解诗歌的基本要点,以期为下一步的赏析奠定基础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首先,可以圈点出诗歌中的绝妙好词。古人追求炼字,有贾岛的“推敲”故事,也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再平常的字词经过诗人的匠心构思,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光彩来。绝妙好词的圈点要有好眼光,可以将古诗中运用得有特色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圈出来。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句中,“爭”字写出了黄莺生怕失去抢占“暖树”先机的情态,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和宝贵;“啄”字写出了燕子衔泥做窝是忙碌兴奋的场景。这两个动词,着意描写莺莺燕燕珍惜春光的动态,巧妙地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使得全诗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活力。又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一句中的“征蓬”和“归雁”。这两个名词包含多重意蕴。“归雁”暗示了出使的时间是春天,大雁回归,春光融融,一派温馨,而“征蓬”是指蓬草根离大地,随风翻卷,居无定所。这两个名词,两两对照,“归雁”自喻是反衬,“征蓬”自况是正比。由这两个名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出使边塞的复杂心绪。还可以圈点诗词中的重要虚词。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句中的“渐欲”“才能”,写出了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发展之中。

其次,圈出千古佳句。很多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名言警句都出自诗歌当中,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曹操将自己比作年老的千里马,虽已老迈,但雄心不灭,仍志在驰骋千里。在他看来,形体、年龄都阻挡不了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由此可见,其志之坚,其心之乐观。后人从中汲取了精神的养分与鼓舞,所以千百年来为文人骚客争相传颂。又如“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这种面对外力压迫,仍旧坚守人格高洁的精神追求,正是处于人生价值观确定时期的初中生所应该拥有的风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抒发了太平宰相对青春易逝的感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悠闲自得和超凡脱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中对国破家亡的苦恨,曾经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学生圈出这样的佳句,仔细涵泳品味这样的佳句,既可以走进诗人的内心,更可以得到文化、心灵和审美的熏陶。

再次,圈出诗眼。圈出诗眼比圈出好词佳句要难,但诗眼对于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内容却很重要。圈出诗眼,是局部带动整体理解的活动,可以快速地进入对古诗词整体思想感情的鉴赏。如“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采桑子》)中的“西湖好”就是词眼。全词用轻松淡雅的笔调写西湖春景,景情相融,动静相宜,视听相生,形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舟动景移,诗情画意,风格娟秀。

第二、批注。圈点批注是联动的阅读活动,批注是在圈点的基础上赏析诗歌。部编本在名著导读版块对批注做出了阐述:“批注可以从作品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批注的传统古已有之,短小精悍,非常适用于古诗词课堂教学。批注的内容很广泛,有注释、提要、警语、批语,也有关于主要内容、艺术特色、个人见解、疑惑点的批注。批注的形式有旁批、眉批、尾批。批注是阅读者的自身感受,往往心有所悟,信笔直书,三言两语,切中肯綮。批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直入文本,快速专注于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逻辑、情感与思考。如《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中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批注:“横开,则为‘寺北、‘亭西;竖展,则为‘低云、‘平水;浓点,则为‘早莺、‘新燕;轻烘,则为‘暖树、‘春泥。写湖上,真如天开图画也。”这是对艺术特色的批注。对崔颢《黄鹤楼》的批注:“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这是个人见解。批注短小精悍、形式灵活,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创所欲言,然后将所思所感批注在书上。写批注是课堂活动中便利的,可操作的有效途径。写批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让学生专注于文字的解读与表达,为进一步解读诗歌打下了基础。

(二)以疑促思

对于缺乏古诗词阅读经验的初中生而言,要保证学生们在课堂上不走偏,教师的问题引领是风向标。

首先,教师抛出总领全诗的主问题,既促进了学生阅读全局观的形成,又明确了课堂重难点,有利于课堂目标的达成,同时可以保证课堂始终贯穿如一,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较为完整的解读过程当中。如比较阅读杜牧的《赤壁》和李清照的《渔家傲》,可以设置“两位诗人如何看待个人命运”的主问题来探讨。如白居易《卖炭翁》的主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谁家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通过主问题的设置,很自然地为课堂诗词鉴赏指明了方向。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关键处设疑,帮助学生课堂上突破重难点。古诗词的语言凝练概括,往往只需一个意象、一个词语就能传达出不尽的韵味、深邃的思绪。此时,问题的创设可以依据关键语句或重要意象。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有许多意象:缺月、疏桐、漏、孤鸿、寒枝、沙洲。此时可以提问:“月是团圆、故乡的象征,此处的月为何是‘缺的?梧桐是忠贞、吉祥的象征,此处的梧桐为何是‘疏的?”此处词人设置了很独特的一个场景,赋予了传统意象新的内涵:透过梧桐叶望天,一弯残月好似悬挂在枝叶稀疏的梧桐树上。联想到作者写这首词时的经历:原本自由自在的大才子突然被贬谪到偏僻的黄州,从此不得自由。由此,师生可以探讨出月之缺暗示了不圆满、不如意,桐之疏点出了黄州之偏。词的下阙可以提问“孤鸿恨什么?为什么拣尽寒枝不肯栖?”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索意象的寓意,从而走进词人的内心:孤鸿是作者高洁人格的自我化身,孤鸿恨自己遭同伴排挤,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无人宽慰。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既是高洁追求的体现,也是迷茫情绪的流露。思想上卓尔不群的孤鸿其实也是悲观迷茫的——因为无枝可栖、无巢可归!

最后,评论。评论就是将圈点批注质疑出来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完成对一首古诗词的赏析。评论的范围可以小到一个字的辨析、一个词语的溯源,一种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大到对一首诗歌内在情感的解密,对一类诗歌艺术手法的提炼概括。评论重视的是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吟诵、表演固然对古诗词教学有促进作用,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笔头上。评论,可以活化思维、阐述观点、抒发感受。古诗词教学中提倡评论就是鼓励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条理清晰地表达。

(三)化诗为文

化诗为文,有三种活动方式:填写、仿写、改写。

古人曾通过“曲水流觞”等游戏方式即兴赋诗,对于初中生来说,赋诗要求太高了,但填写诗歌却是课堂可控范围内的文字游戏。对于有明确结构特征的叙事诗词可以将其顺序打乱,让学生凭阅读经验和格律知识为诗词排序并添加标点。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将其所有诗词排序的过程就是梳理诗歌结构、鉴赏诗歌的过程。整首诗是先叙事后抒情,先按事情发展顺序将叙事部分理清楚,接着,可以明确“呜呼”这个语气词是叙事转抒情的标注词。对于有一字牵动全诗的诗词可以采用填字法。如“山光    鸟性,潭影    人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对于画面感强的诗句,可以采用诗画结合法,通过欣赏画作来推敲诗句中的字词;对于理解困难的诗词,可以提示所填字的词性,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将所填字词与原诗中的字词对比,就会对原本诗中选词的准确与生动有切身体会,诗词鉴赏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仿写和改写都是以写促读的重要活动方式,仿写难度较低,改写对学生的文学修养有更高的要求。仿写可以从形式到内容,循序渐进。仿写诗歌的形式、题材不难,仿写出诗歌的意境就很难。如朱自清仿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结庐在田野,悠然隔尘迹。鸡犬声相闻,虚室终晨夕。开春草木萌,出门事阡陌。秉耒志常勤,即事心多怿。新苗怀远风,荒土日已辟。但愿遗世累,劬劳何所惜!亦有新熟酒,归来可自适。斟酌论桑麻,指点肥与瘠。”题材、意境、情感与陶诗都很相似。改写则可以从改写文体、改写结构、改写视角三种形式入手。比如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就很适合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送友人》、李清照的《渔家傲》都很适合改写成抒情散文或现代诗;叙事类诗歌《卖炭翁》《茅屋為秋风所破歌》就适合改写结构,可以将原诗的叙事顺序改成倒叙和顺叙;改写描写或叙事视角适合有鲜明人物形象的诗歌,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描述,可以改从上线将军或士兵的视角描述,或者改从敌军的视角描述,《卖炭翁》可以改从黄衣使者或卖炭翁的视角描述。

(四)古诗新读

古诗词能跨越千年,是因为其承载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光华是时间沉淀的琼浆,并不会因年份久远,而失去其芳香和醇冽。其动人心魄的魅力会使它们在不同的时代绽放不同的光芒。因此,古诗词不能停留在古人思绪的解读当中,还要穿过现实的丛林,照射当代初中生的精神家园。因此,古诗新解是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必要的拓展。如果古诗词不能投射现实生活,不能贴近学生的当代生活,我相信这样的学习是肤浅无力的。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有老师会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评价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让学生评价陶渊明的思想在今天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学习《行路难》,有些老师会引导学生学习李白面对困难积极乐观、永不放弃的精神;学习《关雎》,有老师会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古诗新读的活动能够拉近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既是激趣,也是个性解读,真正体现了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对古诗词生本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些尝试与思考。这些活动策略的实施要一定要立足于初中生学情和文本的特点。初中阶段可以主要采用圈点、批注、提问、评论等困难度较小的活动,填写、仿写、改写等可以偶尔尝试。文中提到的这些活动实施策略主要为丰富和优化古诗词赏析服务,目的在于提升兴趣,促进发展,为学生学习和鉴赏诗词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翔翔.王崧舟语文生本课堂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田雪杰.7——9年级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黄小婉.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4]陈雅堃.初中语文古诗词拓展性阅读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5]郭燕.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研究——以七、八年级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6]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六百首[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古诗词教学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