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其中建筑业总产值23.5万亿,占比约26%,同比增长9.9%,建筑业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数超过5500万。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与日俱增,本文对高职院校创建“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540504)”专业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该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建议与方向。
关键词: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
寇栩霆(1990—)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BIM技术,钢结构技术。
1. 专业建设的背景
自十九大以来,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将成为未来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正朝着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自2014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全面提升建筑业技术能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2016年住建部发布《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BIM更是成为“十三五”建筑业重点推广的五大信息技术之首;进入2017年,国家和地方加大BIM政策与标准落地,《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7》将BIM列为信息技术之首。《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8)》也将建筑施工的主基调定位为“大数据应用与发展”。
2. 专业建设的需求
精心设计了《山西建院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问卷》,一方面是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情况以及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从业人员基本职业素养要求;另一方面是了解企业中对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情况。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毕业生和有关人员都很认真、客观地填写了问卷上的各个项目。
用人单位情况分析。此次收到有效调研问卷共133份。调研企业中,国有企业问卷55份,有限责任公司35份,民营企业26份,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居多,股份有限公司较少,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
BIM技术应用及BIM技术人才需求分析。用人单位最看重的BIM技术能为企业带来的服务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知,用人單位较看重BIM技术在成本控制、工期和质量控制、三维设计与可视化、施工方案的优化需求等方面的应用效果,而对BIM技术在运营维护管理和出具相关施工图纸方面的需求不是很重视。
通过企业对BIM技术人才需求方向的调查结果显示,工程造价人才占比46.62%,施工管理50.38%,施工深化设计33.08%,三维正向设计30.83%,全过程质量、进度、安全管控55.64%,其他10.53%,如图3所示:
从上图看出,目前建筑市场对BIM管理人员需求最为紧迫,占到总需求人数的24%。
毕业生核心能力分析。通过企业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可知BIM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是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核心能力。具体图表如图4所示。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基本达到了调研目的,为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学生素质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校企合作方式分析。调研发现,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人才,可以在未来行业用人方面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中,企业认为最理想的是“建立学生实训基地”,位居其次的是“学校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和“进行订单式培养”,如图5所示。
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寻找适合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将来的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3. 专业建设的建议与方向
培养目标和方向。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牢固掌握建设工程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和BIM专业技术技能,面向建设单位、施工企业,招标代理、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中介机构等企事业单位BIM项目管理岗位,能够从事应用BIM工具进行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施工方案编 制与进度控制、质量与安全管理、资料管理、工程成本管 理、工程竣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从事在交易价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的专业建模、建筑物竖向净空优化、管道碰 撞检测、虚拟仿真漫游(BIM+VR)、虚拟进度和实际 进度检查、施工模型深化设计、设备与材料管理、质 量与安全管理、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等工作。具体培养在掌握专业技能和管理方法基础上, 熟练运用BIM系列工具并能在BIM管理平台上建模并应用建筑模型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BIM技术(管理)员。
课程设置的建议。经过广泛调研,充分吸收企业专家建议、兄弟院校课程建设的经验,依据该专业的资料员、信息员、BIM建模员的岗位,构建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推行“双证书”制,实现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