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燕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然而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地位往往被剥夺,本文旨在探究如何调动学生“想”“说”“写”“看”等感官,来让学生充分参与语文课堂,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调动;感官;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32-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69
统编版教材更加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实现学生课堂成长的内因。这些理论我们讲起来都知道,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的表演,因忽视学生的学和内在的提升而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无效活动的情况依然存在。其实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如何应看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了多少,特别是学生的外显性感官如表情、口舌、手等的有效活动程度。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外显性感官追求学生的有效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讲来代替学生的“想”“说”“写”“看”,而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外在感官,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地对话和交流,使文本真正让学生内化,然后表达出来,从而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注重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动脑”——“想”
(一)千方百计设置有效问题
可以采用“主问题”式的设计方法,在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可以从课文的整体思路出发,以此设计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章法手法和写作思路,提高学生从整体上概括课文的能力。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课文的主旨方面、语言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二)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应千方百计设想出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质疑兴趣:第一,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标题,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我们如果善于从课文标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就可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学生从课文标题入手阅读课文良好习惯。第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之处,如开头结尾处及课文中间过渡的语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第三,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难点,促使学生提出针对难点的问题。课文中的难点,语言常常含蓄而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造成了难点。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应该只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疑难的路径,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通过对难点的探索,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形成。
二、注重说话训练,引导学生“动口”——“说”
“说”,是学生在与文本交流,获得体验后,把自己内在的感受表达出来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多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体验,提高阅读水平。所以,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一)排除思想和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敢于说话的胆量
中学生对待说话有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二是心理上不想说或者不敢说。在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刚从小学上七年级时,个个活泼,爱发言,慢慢地,到了八九年级,发言的学生就越来越少了。教师首先应从正面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说话能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排除心理障碍的方法:(1)说话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思路,拟好提纲,增强信心。(2)开始阶段,说话可以“目中无人”,适应了之后再向“目中有人”过渡。(3)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变为“群言堂”的说话活动,多发问多应答,为学生提供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
(二)创设良好的语境和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多说话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才能积极思维,才能有主动说话的冲动和勇气,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1.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興趣激发起来,必然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2.让情感进入课堂。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结合教材,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设置与教材相对应的情境,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变作者之情为教师之情,以教师之情激起学生之情,三者之情达到高度的统一,进入共鸣境界。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首先把激情带进课堂,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组织教学。“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优美的语言,我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清脆的声音感染着学生,以至他们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当我问道哪些语句写得精彩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当我要求学生模仿着写四季变化小语段习作时,他们对大海、树木、花草、石林的描述让我以为妙绝。
3.教师的表情要丰富。发挥语音及表情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如其分的表情,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学生回答紧张时,教师应对其示以鼓励的眼神;当学生回答正确时,露出赞许的微笑;当学生做小动作时,对其现出责备的表情……这样,既保护和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也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三)把握文本,引导学生课堂讨论
新课标中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之一,“讨论”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的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群体性的合作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有显著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全面估计,把握文本,选准有价值的议题,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又能激起学生争议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三、关注学生的“纸上功夫”,引导学生学会“动手”——“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相结合,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动手“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路径,也是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因此,动手“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已有知识,而且能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更是学生有效活动的重要外显性标志之一。
(一)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
汉语言文字内涵丰富,人文思想浓郁,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诗句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补、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美妙的意境,教师也无须多费口舌。
(二)鼓励学生动手“练一练”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工具”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掌握。所以训练必须是课堂教学当中的一条主线,而不能是匆匆而过的一个过场。知识会在训练中获得,能力会在训练中形成,技巧会在训练中掌握,智力会在训练中发展,训练的内容一般有口头表达训练和书面书写训练。现实教学过程中常常口头训练较多,而书面训练较少,有些教师觉得书面训练较口头训练花费时间更多,更不容易操作,其实书面书写训练比口头说话训练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只要把握好练的时间和内容,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练一练。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有很多片段训练,教师完全可以合理充分利用起来,既调动学生的体验,又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注意学生的观察,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看”
“看”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增强感性认识和直观认识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人主要靠视听觉摄取信息。实验表明,人的各种感官所获知识的比例,视觉占绝大部分。运用视觉是人的智力活动的起始,是人认识世界,将物象转化为表象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视觉中不仅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视觉中可以活跃起來……”教师应善于察言观色,充分利用学生的“眼神”组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调动学生“用眼”的空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看”。
(一)观摩
组织学生观看利用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多媒体展现和教学有关的内容,能够增强学生感性体验,从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运用观摩法,一是要求我们学会操作一般的电化教具,并学会多媒体的课件制作;二是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观摩,做到事前明确要求,观摩过程中插入解说指导,事后进行讨论和总结,使观摩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参观法
配合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参观访问,能增加感性认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获取更丰富的作文素材。比如教读《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生活中的实物,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说明性文字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教无定法,调动学生的外显性感官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这些外显性感官的使用和引导不是独立的,应该在教师的综合运用下来实现最有效的教学。至于教师引导是否得法,指导是否有方,也一定程度取决于教师临场应变和调控能力。所以,“学无止境”,教师也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广君,王玉凤,任辉.论课堂有效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2).
[2]马世祥.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学周刊,2014(17).
[3]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