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气象,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也掀起了新一轮改革的风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顺势而为,应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两翼,实现网络在线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组建教学团队,设计专题教学,制定实践教学规程等保障措施,以立德树人为育人导向,努力建构“一体两翼”立体化育人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一体两翼”;立体化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曾做出明确指示,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富于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已经给许多行业带来了新气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因势而行,适应互联网技术给人类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把网络教学手段有机融入,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信息,充实教学手段。这对于贯彻立德树人理念为根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一体两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育人模式及其特征
所谓“一体两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育人模式,即以网络平台等新媒体为载体,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两翼,网络在线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多元互动,既充分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元素,又强化师生线下交流与互动;既注重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又注重实践教学的能力提升。“一体两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育人模式的特征表现在:
(一)在线课程的互动性强
交流互动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所在,西方的学习经验理论认为,学习应该是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过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受到班型大、授课学时段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交流互动式教学。而网络在线课程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间、生生间可以以网络学习平台为载体实现“双向互动”、“多向互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知识困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在线测试考核学生的课前、课后知识认识状况,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只能照顾大多数,无法顾及全体的弊端,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在总结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随时随地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使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强
网络在线课程尽管有其自身优势,但却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人魅力、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鲜活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力量,网络信息技术是无法取代的。在线课程的即时性、迅捷性的特点致使学生不能完全消解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存留的困惑必须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线下课程的教学反馈,及时处理教材,打破教材章节顺序的限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教学专题,以达到深化知识重点,矫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差,使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于心,达到提升思想认识觉悟的效果。专题教学设计并不是抛弃统编教材,更不是无视统编教材的权威性,而是围绕教材整合知识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是协调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并非寻求整齐划一的教学讲授,高校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點,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真正做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一方面效果的实现必须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学科交叉性比较强,对教师的需求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外,还需要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支撑,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专题教学模块的设计需要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设计一至两个专题,通过组成教学团队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这种专题化课程设计便于教师集中精力、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三)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强
外化于行是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的价值归宿,也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标尺。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动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归宿,为此实践教学必须为大学生搭建起理论联系实际、知行有机统一的平台。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延伸为辅;实践教学中,知识运用为主,理论指导为辅。实践教学必须根据形势发展摒弃传统认识的误区,传统观点认为,实践教学就要把学生拉倒外面去,时间、经费、安全等因素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实践教学并非必须到校外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的真谛在于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和身心投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参与性和主体意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校外实践受到教学规模等因素的限制确实组织起来困难重重,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VR技术的虚拟仿真实践通过网络虚拟给大学生以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主体认知,突破了以往校外实践的诸多掣肘,有效解决了全员参与的难题,又凸显了实践教学的本质,不乏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式。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在线课程实现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与课程相关的历史事件、革命遗址、庭审现场等,通过网络虚拟技术给学生设置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还原历史,品读法律力量,感受道德境界。也可以利用拍摄情景剧、社会调查、课堂辩论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产生临场感和交互性的实践体验,教师再对学生的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并把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整合充实到教师的教学体系当中,真正实现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网络虚拟实践和在线课程教学有效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一体两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育人模式的实践保障
“一体两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育人模式的建构需要把网络在线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更需要把握每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外部保障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组建教学团队,开发在线课程
网络在线课程目前还受到思想认识、技术条件和教师参与等限制未能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网络课程的组建需要高校专门性技术人才,而在这方面许多高校都是人才缺乏,多采取购买服务平台或引入第三方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样虽然解决了课程设计者不会运用网络技术开发的难题,但由于第三方网络平台的模式化和统一性的特点又制约了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学生面对面孔一致的在线课程,久而久之产生视觉疲劳,缺乏新鲜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络在线课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体验效果不佳。必然导致网络在线课程大打折扣,偏离设置初衷。此外,网络在线课程的知识模块设计和课程管理更多依托于授课教师本人,需要教师极大的精力投入和时间保证,任课教师大都受科研压力的制约,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网络在线课程的管理,最终导致在线课程沦落为应付教学改革任务,网页信息内容长期不更新,更难起到线下答疑解惑,线上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再加上个别高校受资金等条件困扰,在思想认识和政策支持方面也多缺乏精准定位,最终制约网络在线课程的开发组建。
为有效规避上述困局,高校思想政理论课网络在线课程不宜使用统一化、模式化的教学平台,应该根据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搭建具有个性化的网络教学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整合校内资源,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团队,给予思政课教师充裕的教学时间和财力保障,用于平台搭建和在线课程设计,切实贯彻全员育人理念,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也可尝试建立校际联合体,跨校组建教学团队,整合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解决高校的资金困难,也可以有效发挥人力资本优势,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
在网络课程设计方面,要打破传统精品课的“升级版”的做法,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化的教学设计,把知识重点、难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涉及教学课件,录制微视频,盘活教案、习题等传统教学元素,形成有机统一、形式新颖的鲜活网络教学单元。要避免以往静态僵化的网络展示,要有专门的网络管理人员及时更新网络教学信息,充实最新教学元素,即时推送,实现网络在线课程的动态化,增强网络在线课程的吸引力。知识重难点模块的设计也应融入网络技术元素,如通过动画、特效等技术手段使讲授的知识通俗化,变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为具体化、形象化的知识认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线上线下双向互动,设计教学专题,做好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班型大、人数多,参与式教学和课堂出勤率考察难度比较大,网络在线课程尽管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终究不能取代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网络在线课程的功能在于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让学生在线下及时消化可以掌握的知识;课堂教学则依托在线课程的信息反馈,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基于两者的关系,做好专题化课堂教学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首先,解决课程共性问题。任课教师通过在线课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系统梳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掌控在线课程反馈出的教学信息,梳理出典型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解决;其次,解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任课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知识重点、难点进行体系化的系统梳理,既要把握教材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又要把在线课程中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线下的知识困惑,真正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最后,解决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非常强,在课堂专题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通过引入辩论、角色体验等方式加深对社会热点的理性认知,及时解答学生的知识困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三)转变教学理念,编制教学规程,夯实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有其自身固定的教学要求和运行特点。但是长久以来,实践教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当然,编制实践教学的标准必须考虑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身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紧扣教材内容体系和能力要求,根据教材知识内容设计实践教学主题;二是在实践教学形式上,应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目标为牵引,通过听、观、思、行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觉悟。例如通过听报告会、观红色影片、组织辩论赛、编演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听看等形成初步感性认知,到动口、动手的实际操作,再到入脑入心的理性反思,从人们认知规律的角度设计实践形式。三是在实践教学运行上,要把可操作化和可行性的方案遴选出来,把学院统一方案和教师自行设计的方案有机整合,把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网络虚拟实践有机融合,把线上课程与课堂教学有机组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展示实践成果,通过课堂教学检验实践教学效果。
“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盘活了教学模式、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网络在线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任何教学改革其初衷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育人效果,减轻师生负担。如果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平添师生负担、在线课程流于形式,课堂教学维持原状,实践教学虚张声势显然违背教学模式建构的宗旨与目的。“一体两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立体化育人模式中的前提和基础是互联网载体,核心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向互动,关键是网络在线课程、专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要从整体性的视角,最大限度调动学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校提供教学改革的相关保障,教师倾心投入,学生积极参与,三方联合发力才能使“一体两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育人模式名存实归。互联网只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技术手段,确实有利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但因其自身也有负面效应,要求我们在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过滤有害信息,引导学生不能过分依赖于网络,还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抢占学生的价值观高地,把立德树人这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灵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吴萍,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新媒体思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59-64.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曾凡锋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3):95-98.
作者简介
陈雪峰(1978—),男,辽宁黑山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课题系2019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全育人”模式建构研究(W2019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