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习作中细节描写的教学目标及其达成*

2020-11-18 01:58黄元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黄元虎

摘    要    人物类习作中,由于教师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导致效果不佳。肖像描写,力求按照顺序,抓住特征,凸显个性;语言描写,力求契合身份,融入场境,关注体态;动作描写,力求分清步骤,追求准确,达成连贯;心理描写,力求直抵心灵,富于变化,体现多样。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人物类习作 细节描写 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无论写记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人物往往是描写的焦点。实际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指导,期望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塑造出鲜活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就小学生而言,这些细节描写的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如何有效达成?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肖像描写:按照顺序,抓住特征,凸显个性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表情、仪态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是用文字为读者描绘出人的外在形象,还应通过外在形象为读者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气质,表达爱憎之情。读者通过肖像描写能体察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性格,了解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甚至把握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1.按照一定顺序

人物肖像,一般可以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描写,局部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丰碑》(统编版五年级下册《军神》“阅读链接”)一文描写将军所看到的老战士(即军需处长)在风雪中被冻僵的肖像时,先从整体开始——他“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再到局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最后回到整体——“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描绘出军需处长这个管理棉衣的人为了战士们,自己被活活冻死在风雪之中的形象,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他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2.抓住重要特征

肖像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来写,而不要面面俱到。《金色的鱼钩》(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一课,作者仅用一句话就勾勒出老班长未老先衰这一最重要的肖像特征——“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这样的肖像特征正是老班长为了革命过度操劳以及对战友、对党高度忠诚的写照。

3.凸显人物个性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肖像描写,须反映出人物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形象。古典名著《红楼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四大名著”选读)中人物众多,但个性各不相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通过这首词,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超凡脱俗的林妹妹形象便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语言描写:契合身份,融入場境,关注体态

语言描写指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1]。语言描写常常能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小学生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应富有个性,符合人物身份;注意场合,符合特定情境;关注体态,丰富语言形象。

1.身份年龄联系法

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等,使读者闻其言而知其人。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推介《安徒生的童话》)有这样一段话:“‘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悟:这段语言描写生动传神,符合老大臣的身份和年龄特征,刻画出老大臣虚伪的内心,从而有利于揭示文章中心。

2.场合情境融入法

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即使同样的人物和话题,在不同场合中言语的方式、语气都有所不同。如教师设计“XX同学的水彩笔不见了”这个话题,让学生根据不同情境写一写人物的语言:(1)美术课上,他小心翼翼地翻着书包,嘴里小声嘀咕着:“水彩笔,水彩笔呢?在哪儿呢?”(2)下课时,他心急如焚地翻着抽屉,大声叫道:“水彩笔哪里去了?谁见过我的水彩笔呀?笔!笔!”(3)在家里,“老爸!快来呀!我的水彩笔飞了!帮我找找!”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形象地体悟到将人物的语言描写融入到场合情境而产生的鲜明表达效果。

3.神态动作辅助法

描写人物语言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适当关注人物的神态与动作,模拟当时的情境。如小小说《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极具特色,当水窜上来的时候,老支书“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吼出的话语,辅以“冲”和“揪”的动作,再加上“凶得像只豹子”,可见老支书的极度愤怒。洪水爬上老支书的胸膛,只剩下他和小伙子的危急时刻,小伙子让老支书先走,老支书“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虽然老支书仍然在“吼”,但这里的“吼”与前面的“吼”,这里的“推”与前面的“揪”,态度截然不同:上次是批评,这次却是要极力将小伙子“推”向生路!这一段语言辅以动作的描写令人震撼,引人思考。读者由后文可知,其实老支书和小伙子是父子俩,他们为了全村人而献出了生命,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这样的表达效果,与作者巧妙运用神态和动作辅助语言描写密不可分。

三、动作描写:分清步骤,追求准确,达成连贯

动作描写是指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的写作方法。动作描写是写人的记叙文中必不可少的。习作中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一举一动,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生动鲜活。无论描写何种动作,都要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服务,要写得清晰、准确、连贯。

1.分清步骤

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顺序,一步一步写清楚人物动作。如《少年闰土》(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一课中,闰土向“我”介绍雪地捕鸟的片段:“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分为哪几个步骤介绍雪地捕鸟?用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由此,学生就能体会到描写人物动作分清步骤,就能做到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2.追求准确

动词用得准确,才能生动细致地表现人的心情、性格和精神,让读者产生如见其人之感。如《景阳冈》(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一文的动词运用极有特色。文中有十多次写到武松的哨棒,而每一次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这些动词无一不显现出恰到好处:武松进店喝酒时,把哨棒“靠”在一边;喝完酒,“提”着哨棒离开酒店;看完树上的两行字,“拖”着哨棒走上景阳冈;读了榜文后,把哨棒“插”在腰间;当吊睛白额大虫出现在面前时,武松便把哨棒“拿”在手里;武松见到大虫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大虫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他便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与大虫搏斗。这一系列动词,突出了武松豪放倔强、无所畏惧的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用心之良苦,构思之巧妙。

3.达成连贯

人在短时间内动作多是连续的,将这些连续性的动作具体记述下来,动作描写就连贯了。如《曹冲称象》(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片段:“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石头的重量。这样就称出了大象的体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称象分为哪几个阶段?作者用了哪些表示连接顺序的詞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学生就能够感悟到将人物动作描写连贯的方法及作用。

四、心理描写:直抵心灵,富于变化,体现多样

心理描写是指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方法。内心活动是无声的语言。心理描写直接叙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作用是多方面的,如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心灵变幻,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交代人物之间关系,预示情节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突出作品的主题等,从而揭开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样,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

1.内心独白式

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中,桑娜一家日子十分艰难,她发现寡妇西蒙死了,不假思索地把西蒙身边两个不会走路的孩子抱回了家。回家后,她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这里,课文用一段内心独白(具体内容见教材)表现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因为家境窘困,丈夫拼死拼活地干才勉强填饱七个人的肚子,现在一下子增加两个,这可不是“闹着玩”!文中用了多个省略号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桑娜此时矛盾的心理。她心疼丈夫的付出,担心受到丈夫的责怪,又不忍抛弃这两个孩子,最终下定决心:宁肯丈夫反对,自己挨打,也要收下两个孩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这里的心理描写从多种角度,细腻地描绘出桑娜当时紧张而又矛盾的心理,将桑娜金子般善良的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2.神态透视式

人的内心想法常常在神态上有所表现,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来透视内心的感情。如《金色的鱼钩》(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一课中,描写老班长背着病号“吃鱼”的情景:他将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反映了老班长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坚强内心。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老班长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3.幻觉表现式

人的幻觉与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是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因此通过幻觉表现心理是心理描写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女孩》(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重点部分讲述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产生了幻觉,看到了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作者通过对幻觉的展示,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渴求得到温饱、欢乐和疼爱的心理,衬托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从而有利于揭示童话主题。

4.环境烘托式

“一切景语皆情语。”[2]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烘托出人物的内心。如《穷人》(统编版六年级上册)一课第一自然段直接描写屋外的环境——“外面又黑又冷”“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海上正起着风暴”,突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烘托出桑娜因为丈夫迟迟未归而“心惊肉跳”;与屋外恶劣的天气相对应的是屋内环境的“温暖而舒适”,干净的屋子、尚未熄灭的炉火、闪闪发亮的食具,烘托出桑娜的勤劳能干以及内心世界的富有。

人物类习作的细节描写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有效的路径与策略,教师才能教得明白,学生才能学得扎实。这样,学生在习作中就能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描写方法,自由表达描写内容,自觉获取习作知识,从而逐步积淀、生成为个体的习作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萍等.小学语文核心知识微课程[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王 颖]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