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赣州 341000)
方程式赛车车架的优化有助于实现整车动态特性的改善。针对车赛车车架动态特性的基础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马芳武等[1]对FSC车架进行了轻量化,在满足频率、强度、刚度约束的前提下,对多种工况进行车架性能分析,以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通过序列线性规划对非线性模型进行求解,达到尺寸优化质量减小的结果;李芳等[2]通过Hyperwork中的Optistruct模块在多种工况下对车架进行拓扑优化,并对优化后的车架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兰凤崇等[3]结合整车多工况多体动力学分析,对赛车车身结构进行综合目标拓扑优化,以设计经验和正交实验定义权重系数得出优化结果,提高了结构的动态特性,达到优化的要求;余海燕[4]等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铝蜂窝板为材料,对车身进行了单体壳设计,进行尺寸优化和铺层优化,对剪切强度和弯曲刚度进行校核;其中,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车架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和优化设计成为重要方式,刊出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试验验证,特别是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无法保证。
通过结合计算模态和试验模态的方法,对赛车车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利用模态验证证明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通过Topology Optimization模块,以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对车架壳体进行拓扑优化分析,开展车架结构的优化设计。
为提高有限元建模精度,有限元模型具有UG建立的三维模型相同的尺寸,对车架上的固定吊耳和钢管的焊接口进行简化处理。采用ANSYS Workbench中的Modal模块,开展几何模型的前处理和网格划分。经过简化后的三维模型以X_T格式导入ANSYS中,并选择材料为30CrMn的钢管,其弹性模量为E=2.11×1011Pa,泊松比为μ=0.279,密度为ρ=7850Kg/m3。为了提高计算精度,减少计算量,采用20mm的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图3所示,单元总数246568个,节点总数99237个。
图1 车架有限元模型图
在ANSYS的Modal求解器中进行车架的自由模态分析,采用自由边界条件,不施加任何约束和载荷。通过子空间法(Subspace)进行模态提取,该方法运用广义Jocobi迭代算法,对完整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进行分析,运算精度高[5]。提取得出车架的前12阶模态,由于前6阶固有频率较小,振型情况分别为三个轴向平动和绕三个轴转动,可判断前6阶属于刚体模态,所以应剔除前6阶计算模态,第7阶实际为车架的第一阶模态,得出车架前6阶真实的模态和振型如表1所示,第1阶和第2阶图2所示。
表1 前6阶模态和振型情况
图2 第1阶和第2阶振型图
利用DHDAS模态测试系统,对车架进行试验模态分析如图3所示。考虑到现实条件无法让车架悬浮在空中,为保证计算模态和试验模态的自由边界条件一致,试验模态分析中可采用支撑或悬挂的方式进行模拟自由边界。本实验采用柔软的橡皮绳进行悬挂,满足支撑或悬挂的刚体频率小于被测结构的最低弹性模态的10%~20%,实现了自由边界的模拟[6]。
图3 模态试验现场和流程图
不同的结构对激励方式的选择不一样,一般激励方式有激振器激励和锤击激励,激振器激励优点有多种激励信号可供选,测试速度快,激励能量大。缺点位置固定安装,操作复杂有附加质量影响。锤击激励的优点设备简单、投资少、移动方便且适用于线性结构,缺点是信号采集容易过载或欠载[7]。车架属于钢架焊接结构,线性动态特性好,因此采用锤击激励。合理选取测试点的位置便于测量容易识别,再参考计算模态振型,对变形大的地方可多布置测试点。以下对车架进行了34个激振点和1个响应点,通过拓扑图对车架进行建模,如图4所示。
图4 拓扑图与测试点的分布
首先对车架进行预实验测试分析,找出合适的响应点和激励方向,能够使得最远端激励采集到高质量的响应信号,通过预实验分析能够节约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在实验中,采用单输入单输出法(SISO)进行信号分析,选择20点为响应点,测试Z方向的模态,布置加速度传感器于竖直方向,传感器本身的重量相对于车架可忽略不计。每次锤击在同一个点(很小区域)并保持Z轴竖直方向激励,并多次锤击同一激励点,有利于消除结构动态非线性的影响和提高信噪比。在激励每个点的时候,要识别出相应的传递函数,并且检查该点的激励信号和响应信号的相关性,使得0~95Hz频率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8]。图5所示为测试点13的相关性系数。
图5 激励信号和响应信号的相干函数图
经过多次测试,在DH5922N软件采集了34个点的信号,并通过PolyLSCF模态识别法对数据进行频域拟合分析,在SUM函数识别下,得到各阶模态参数,根据最小二乘频域法估计振型。
模态置信准则(MAC)是用来检验模态试验得出得模态参数是否准确的一种评判准则,也称为振型符合度,下列是模态置信准则(MAC)计算公式:
图6 模态置信准则(MAC)图
从图中可知,该试验得到的对角线的振型向量MAC值都为1,非对角的振型向量MAC值最大仅为0.26,在误差应许范围内,证明各振型向量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试验求得得模态参数比较可靠[10],为计算模态的对比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根据。
计算模态结果与试验模态的结果进行固有频率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的公式为:
fi表示计算固有频率,fj表示试验固有频率,表示相对误差。由于试验受到环境、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相对误差,如表2所示最大仅为6.375%,其他的在5%以内,可见的都在5%左右,在误差的可接受范围,证明建立的计算模态具有准确性,为后面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表2 计算固有频率和试验固有频率的相关性分析
为提高结构的动态特性,对车架的杆件空间进行设计。首先在原车架的基础上通过UG对外形进行壳体建模,利用ANSYS WORKBENCH的Topology Optimization模块,开展壳体模型的前处理和网格划分。材料属性为弹性模量E=2.11×1011Pa,泊松比μ=0.279,密度ρ=7850Kg/m3。为达到优化效果,壳体单元的厚度和管道外径相等。再定义网格单元为20mm,对壳体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了拓扑优化有限元模型[11]。车架吊耳的分布图中只标出了一侧,如图7所示。
图7 车架壳体有限元模型
首先对车架的全部杆件轮廓线选定为非设计区图7所示,对剩下的区域进行壳体填充进行拓扑优化。然后对模型确定载荷和边界条件,由于典型的四种工况分为弯曲工况、转弯工况、两种扭转工况,本文采用扭转工况下的对车架进行拓扑优化,在吊耳处施加扭转工况,对前车架的吊耳z方向设定为1mm其他为零,后车架的吊耳,对x,y,z方向设为零,释放其余的自由的[12]。
图8 单工况下不同约束条件下的优化图
以上对壳体单元的网格划分和工况加载已经完成,还有对约束条件的定义,在response Constraint处分别设定保留质量35%和45%,对 Objective面板中定义mincomp,经过19次的优化迭代,得出如图8的优化结构。
根据以上拓扑优化的结果,对车架进行二次设计,得到新车架图9所示。基于对初始车架计算模态分析的准确性,再次以相同的参数设定对优化模型进行模态分析。
图9 优化前后的车架图
如表3所示,由于低价模态更容易被外界振动所激励,提高第一阶频率有效的提高了车架的动态性,在表中第1阶频率改善了11.8%,并且车架的变形量得到改善,如图5所示第5阶优化前和优化后振型,可见拓扑优化结果明显。
表3 初始车架与优化后固有频率比较
图10 第5阶优化前和优化后振型图
通过UG三维软件建立赛车车架模型,在ANSYS Workbench的modal求解器中选取子空间法(Subspace)进行模态提取,得到车架前6阶的非刚体模态参数。
在MAC验证了试验模态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模态和试验模态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误差都在5%左右,该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则计算模态和试验模态分析结果相吻合,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为提高赛车的性能,对赛车车架进行拓扑优化。结果表明:前6阶模态中都有很大的改善,第1阶提高了11.8%,第4、5、6阶都提高10%以上,降低车架的振型变形量,为赛车车架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