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创新

2020-11-18 06:31倪冰莉博士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链农产品

倪冰莉 博士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6)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产业间的边界日趋模糊,且呈现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各产业利用互联网重新整合资源,而农业要焕发活力发展为现代农业,也需要与 “互联网+” 融合发展。为此,2016 年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加快农业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打破传统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下的局面,整合优化与大数据资源的结合应用,促进智慧农业、高效农业的建设。到2018 年底,我国农村电商数量超过980 万家,比2016 年多160 多万家;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436.6 亿元,比上年增长53.3%;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达到1016 个。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互联网解决就业,走向富裕。

但是,2018 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只占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4.4%,总体规模仍然偏小,与互联网融合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而 “互联网+ 现代农业” 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使得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创新和发展速度加快,不断向 “功能性指向+ 差异化竞争” 方向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标准化、特色化和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以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生态休闲和文化依托等功能拓展为目标(罗必良,2017)。因此,在研究 “互联网+” 与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发现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不仅能够发展农业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能促进农业向绿色、生态、智慧农业的高质量方向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 农业”的提出,为传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重新分配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也使得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产业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研究“互联网+” 背景下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现代农业的理解,国内外学者有相同的认识,提出技术进步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逐步消除农业产业间的边界,但技术也要同时具备经济上的可行性。刘绍敏(2014)把现代农业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强调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和工业化,高级阶段则强调农业的信息化和生态化。高扬和牛子恒(2018)认为农业信息化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速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信息化还可以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Das(2014)提出农业信息的重要来源是互联网。李圣军(2016)认为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的升级改造。不少学者对 “互联网+” 农业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研究。黄婧(2019)指出 “互联网+” 农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电商模式、智能农业模式和农业产业链模式三种。吴絮颖和杨建利等(2016)指出对我国现阶段实行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存在农业信息库建设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以及农民获取互联网信息能力较低等问题。

综合来看,现有关于 “互联网+ 农业”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对“互联网+”农业的概念界定、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及 “互联网” 与农业结合产生的模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讨论。但很少有文献从微观层面对 “互联网+ 现代农业” 的产业链中各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应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分析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以及农业全产业链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和反应方式,以期从中发现 “互联网+ 现代农业” 深度融合的新思路、新模式,达到满足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不断增收的目的。

传统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传统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信息不对称带来利益分配的冲突,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产业链利益主体间的发展状况及问题。由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导致 “双柠檬市场”、“弱农户” 以及市场失灵,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谷贱伤农、农产品卖难以及价格扭曲等现象,影响了农业产业链的协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从产业链上游看。在合作社/ 龙头企业+ 农户的模式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建立合作契约制定收购价格以保障各方利益,合作社/ 龙头企业以其较高的 “专用性资产”、农户凭借信誉和声誉机制强化自我履约机制。由于存在不完全契约,导致参与双方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契约关系遭到破坏,则出现农户、合作社/ 龙头企业与中间商三方之间讨价还价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小农户由于议价能力差,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从产业链中游看。农产品市场是最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在不存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各利益主体考虑最优化自身目标函数,往往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方面容易产生负外部性,出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各种添加剂的现象,过度使用公共资源导致 “公地悲剧”,进而损害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的利益。

从产业链下游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获取农产品质量优劣的信息,若企业、中间商或市场采取“以次充好” 等隐藏信息行为,则会产生 “逆向选择”,市场中会出现 “劣币驱逐良币” 现象,而农户和企业则会选择 “搭便车” 行为,从而破坏整个产业链的培育。这时就需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和协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的维护者,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进行监管,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技术支持能够改变农户和企业的支付矩阵;另一方面政府作为消费者的代理人,应该维护公众利益。监督和管理的行为一旦有效,就会达成纳什均衡。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创新的案例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农业企业加入了农业的全产业链战略,整合行业资源,发展大农业、智慧农业,如表1 所示。以 “互联网+ 现代农业” 为长期发展战略的大型农业企业——中粮集团,一直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利用 “互联网+”,布局农业全产业链战略,以粮油棉糖种植、生产为核心,全面打造 “大农业+ 大平台+ 大服务” 体系的全产业链;大北农集团是以生猪、饲料和种子为核心业务,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 “智慧大北农” 平台,利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逐步构建以网络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为主的互联网现代农业平台,丰富了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江苏辉丰则侧重农业信息化的布局,打造平台化、服务化和网络化的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对大北农、中粮集团和江苏辉丰等农业企业布局全产业链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 “互联网+ 现代农业” 下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如图1 所示。

(一)电子商务平台创新模式

在 “互联网+” 时代,农业企业以互联网为载体,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通性、共享性和广域性,将产业链不断横向和纵向延伸。横向延伸促进了农产品销售、农资销售平台的建立,纵向延伸促进了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使得农业实现了“最后一公里”的传递,改变了传统农产品销售的单一链式结构,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又可以打破 “二八定律”,满足少量消费者的特殊产品需求,增加个性商品服务。多渠道销售可以增加农业收益,减少生产的不确定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技术溢出效应可以加速各环节的融合,横向发展使得各环节能够围绕统一的目标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资源和技术,以扩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并且有助于农户议价能力的提高。如智慧大北农、中粮我买网、农一网以及京东农场等,同时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打造多渠道销售模式,使农产品销售更高效、更便捷。

表1 “互联网+” 时代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战略布局

图1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农业产业链纵向发展方面,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弥补了农业产业链的空缺,也是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环节。产业链金融与 “互联网+” 的融合实现了从农业的生产端到流通端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信息的追踪与监督,提高了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外部融资的成本和信贷风险,利用反担保机制抵御金融风险,并通过保险和再保险防范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如大北农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农富贷”,其作为理财产品,较低的进入门槛可以提高农民零散资金的利用效率;作为支付工具,能够使农户享受到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作为融资渠道,又为农户提供资金的筹集和融通,有助于新农村金融保障体系的构建。

(二)信息化服务创新模式

从图1 中可以看出,信息化服务是 “互联网+” 时代农业全产业链创新的主要驱动力量,使得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正反方向都存在信息流通和反馈机制,减少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水平,增强了农业竞争力,从而解决了传统农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价格易受气候、季节、疫情、恶意囤货等因素的影响而大幅波动,根源在于传统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存在信息不对称、虚假信息等问题。而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增加了信息流通的渠道,例如出现的各类农产品价格指数平台、农资信息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等,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边际成本降为0,产业链的各节点形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此外,信息的即时化能够使产业链各经营主体更加注重营销链的培育和品牌建设。农业物联网的使用,使得水肥精确配比、杂草自动识别、病虫害自动识别等技术在农业中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应用,气象条件也不再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和经济上的浪费,也实现了农业向精细化和高效化智慧农业方向的发展。因此,全产业链的闭合模式能够避免其中一个节点出现问题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行,实现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帕累托改进。如佳格天地公司通过卫星和气象大数据为农业提供植保服务。京东农场和阿里开展的AI 养猪,就是将物联网和扫码技术结合,智能识别每一头生猪的生长情况,实现对生猪年生产力的预测、疾病的预警等功能,极大提高了生猪的生产能力。

到2017 年底,农村农业部在全国10 个省份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工作,全国已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13.1 万个,累计培训村级信息员47.8 万人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1660 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2.25 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52.6 亿元。信息化服务的快速推进,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使得智能农业的发展有了重要的支撑要素,另一方面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发展商机、开辟了新的市场。

(三)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模式

全产业链是以需求为导向,发展从田间到餐桌的源头产业链,从传统的种植到农业产品的精加工,以及物流、品牌和销售,并将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使农业逐步工业化,打通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联通,打破了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时空约束,各节点的相互嵌入与融合起到了精炼全产业链冗余环节的作用,在广度上优化了产业结构,深度上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向重新配置、优化资源的高质量方向发展。

农业全产业链将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使得组织边界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进程中。从效率角度来看,农业全产业链涉及种植、农资、农技、生产加工,再到流通、销售和金融等众多的环节和部门,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而这种相互融合使得外部交易内部化,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且组织内部进行管理更利于对生产、流通、销售过程进行控制、激励和信息收集。产业链融合的前提是各节点的价值增值,从第一产业发展到第三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一旦最终产品价格较低,就会产生倒逼机制,使得某个中间环节产生 “柠檬市场”,导致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互联网大数据与电子商务参与到产业链中,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减少冗余环节,价值增值过少的环节自动退出产业链,只保留收益高的环节,优化了产业链条上的收益分配机制。互联网下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融合,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高和联动机制的形成,使得农产品质量得到保证,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收益,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如中粮集团依托产业链产生了五谷道场、福临门、香雪面粉等一系列品牌,提高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的认同,强化了品牌认知度。同时在这种模式中,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产业链,产品会通过 “种植- 生产- 运输- 销售” 方向流向消费者单一流通方向,使得时间对各环节协作的约束失去作用,促进全产业链中要素的调整流通,使各利益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同步获取有关农产品、信息和资金的全部信息,提高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程度、仓储物流的优化以及资金的应用效率,从而实现各利益主体获取更多的生产者剩余。

此外,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即时化,产业链上的各环节可以即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解决了传统农业产业链中存在的 “双柠檬市场” 问题,并且这种信息的透明化有利于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以及各节点部门的优胜劣汰。

完善与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农业全产业链各经营主体之间的行为方式不同、目标函数不同,造成经营主体的关系较为松散,行为差异也较大。随着 “互联网+” 和信息技术的兴起,促使农业全产业链经营主体间的行为向合作、平等、共享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 “互联网+ 现代农业” 下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讨论了全产业链各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发现只有将 “互联网+” 真正运用到产业链的各环节,才能实现稳定的产业链结构,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一)用互联网思维服务 “互联网+ 农业”

互联网的特点是新知识的更新和升级速度很快,要求现代农业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创新生态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的关系也要随之改变,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打造“智慧型组织”。因此,需要更多专业化的人才加入到各经营主体,对生产端来说,可以帮助提高各经营主体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水平,有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对加工端来说,更多科研人才的加入能够帮助各经营主体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改进创新水平;对政府来说,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导各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为其提供各项支持发展政策。总的来说,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打造 “政府+ 产业+科研+ 应用” 的四位一体的高质量生态发展创新体系。

(二)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品牌化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品牌化建设,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互联网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不断挖掘从初级生产到精加工的各功能潜力,使农产品打破低层次的生产结构,开发价值链功能,以提高品牌化、差异化竞争力。因此,现代农业不再是简单粗放的生产劳动,而是利用现代化技术和互联网支撑的分工组织化、生产精细化和品牌差异化的利益联合体。

(三)运用大数据推进农业现代化

目前我国建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大数据平台,并在网络支付、征信和电子商务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农业应积极参与大数据的运用和建设,消除农业数据孤岛,打通农业信息在产业间的双向流动。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品种培育、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一体化的信息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农业的特点,深入挖掘农业大数据,构建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全产业链的生产模式,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此外,也要注意到大数据在数据安全方面的缺陷,在发展大数据的同时建立大数据安全使用规范和数据管理制度,提升对大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保障数据安全,保护隐私信息不被泄露。

(四)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虽然我国目前的 “互联网+” 技术发展迅速,但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到2019 年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有38.4%,比城镇普及率低了近40%,农村数字经济比重也仅占7.3%。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村通工程,财政资金向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和关键区域倾斜,研发适合农村农业需要的低成本互联网终端系统,缩小城乡差距,保障互联网能够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 “互联网+” 与农业全产业链的全面融合,实现农业现代化。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产业链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现代农业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