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娟 博士 王春嬉 博士
(西安航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
流通效率低下一直是制约我国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顽疾,流通业发展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促进现代流通产业发展,降低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距,并加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流通体系。对此,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促进流通产业创新发展,提高流通效率,挖掘城乡消费潜力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提高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政策价值。为精准施策,促进我国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效率提高,首先需要识别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效率。
如何提高流通产业效率并促进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流通效率的提高对降低流通成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素超和王丽霞,2020)。对于流通效率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给予阐述。陈敏(2020)认为流通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增加,即投入变少而产出增多。赵霞等(2018)则认为,流通效率不仅表示资源配置更为有效,同时还意味着消费者满意度的提高。虽然学者们对流通效率的定义存在差异化认识,但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提高对流通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得到了学者们的一致认可。流通产业效率的提高对生产效率的改善、产销渠道的畅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在流通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王晓东和王诗桪(2016)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流通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新流通业态的出现,提高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孙伟仁等(2019)指出现阶段我国物流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的积累对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何小洲和刘丹(2018)则以农产品流通为研究对象,认为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否完善是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根本因素。
从已有文献来看,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研究虽然日渐丰富,但仍然有可深入挖掘的空间。目前国内对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研究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流通产业发展效率仅仅是衡量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因素,用来评价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指标较为单一,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此外,现有研究较少从空间分异视角分析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不平衡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复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我国各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异性,实证检验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整体流通产业发展效率提供相关政策建议,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与研究价值所在。
对于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评价,目前学者们做了较多尝试,一些学者尝试构建丰富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赵霞等,2018),一些学者则基于单一指标来进行阐述(王素超和王丽霞,2020)。流通行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中介部门,所涉及行业以及企业较为复杂,本文认为单一指标并不能较为准确的评估流通效率。因此,基于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的原则,本文分别从行业效率、企业效率及消费市场出发,共设置了8 小类指标来综合衡量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具体见表1。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研究周期确定为2007-2019 年,除西藏外涵盖全国30 个省级行政单位,对于部分年份缺失的数据,本文进行插值法处理。
对区域流通效率的测度是研究流通业发展的基础。变异系数法是用来衡量样本之间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重要方法,可以有效评估各个样本变量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具体思路如下:
首先为了避免因不同指标量纲不一致所导致的差异性问题,在研究之前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如下:
其中,Xij表示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xij为初始值,mij为该指标的最小值,Mij为该指标的最大值。
其次参考马大来等(2017)的做法,对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具体如下:
式(5)是各个子指标的权重,wi表示第i 个子指标的权重,Vi为变异系数,σi为标准差,X_i为样本均值。
本文进一步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影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因素,即探析造成这种空间分异性的原因。空间计量模型LM 检验结果显示,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空间误差模型,因此本文选择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模型如下:
其中,Xi为各个解释变量,βi为各个变量的估计系数,在参考马大来等(2017)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文选取以下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信息化程度、交通便利程度、产业结构;ρ 为空间滞后系数,当该估计值显著为正时,意味着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存在空间集聚现象,邻近地区流通产业效率的提高会促进本地区流通产业效率增长;W 为空间权重矩阵,本文以反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为基准。本文所涉及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2。
表1 区域流通产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变量定义及其描述性统计
表3 我国各省份流通产业发展效率评价
表3 报告了基于变异系数法计算得到的我国历年各省份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因篇幅限制,仅列出4 年的数据。从各省份流通产业效率值的极差数值来看,2007 年我国各省份流通产业效率差异为0.354,2019 年这一数值上升为0.580,说明从绝对差异来看,我国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分化现象。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广东省流通产业发展效率较高,但西部地区如新疆、青海等流通产业发展效率较低,这种差异性在研究期内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这种差距的扩大并不利于我国流通产业整体效能的提升,对协同区域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进一步的,本文借鉴赵霞等(2018)的做法,将30个样本省份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并计算得到各个区域历年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均值,具体见图1。从纵向数据对比来看,研究期内,各个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效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从横向数据对比来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增长幅度更快,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增幅较慢。总的来看,我国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空间分化现象有增大趋势,这与前文的结论相吻合,这种趋势的存在并不利于我国流通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对此本文认为,流通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效率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东部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市场环境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流通产业发展效率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为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协同发展,首先要提高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效率。
表4 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回归结果
图1 2007-2019 年我国不同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效率
表4 报告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从整体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变量与流通产业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流通产业效率受经济与产业影响较大。交通便利性与信息化程度对流通产业效率也呈现出显著正向相关性,说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推动流通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剂。人力资本变量与流通产业效率虽然为正,但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欠缺的事实相吻合。空间要素ρ 的估计结果显著为正,说明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示范效应,但这种示范效应受距离约束较大,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强化了流通产业效率的 “空间马太效应”。
分地区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变量对各地区流通产业效率均有显著正向促进效果,但对东部地区影响最大。本文认为,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受规模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流通业市场需求较大,因此为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提升创造了更大空间。人力资本变量仅对东部地区流通产业效率提升有促进效果,对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呈现向东部地区迁移的特征,高素质人才在东部城市的集聚为流通产业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人才支撑。从信息化水平变量来看,虽然在各个样本范围内其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但仅就估计系数大小而言,信息化水平对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边际贡献更大。本文认为虽然互联网的普及有利于打破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的信息差距,为中西部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信息与技术支持,但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发展的程度较低,信息技术与流通产业的融合尚未完成。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异仍然是造成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从交通便利程度变量来看,东部地区估计系数为0.03,且通过了5% 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而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估计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交通便利程度对东部地区流通产业效率提升影响更大,这与陈涛(2018)等的研究结论相吻合。交通是制约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短板,由于交通通达度较弱,制约了流通产业发展的广度与宽度的延伸。从空间项ρ 估计系数来看,东部地区要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ρ 值最小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在东部地区呈现最强烈的集聚特征。对此本文认为,西部地区流通效率相对较低,各个区域之间流通产业联动机制并未形成,因此流通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明显。而东部各个地区经济与产业联系更为密切,流通效率较高,产业联动效应较为凸显。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流通产业的支撑,而流通效率则决定了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本文基于变异系数法模型,测度我国2007-2019 年30 个省份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空间分异性,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效率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这种差异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空间聚集现象,经济发展水平、信息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有利于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提升,而人力资本与交通便利性仅对东部地区流通产业效率改善有推动作用。此外,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空间集聚特征受距离的约束,带来了严重的 “空间马太效应”,可能也是造成区域流通产业效率产生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缩小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距,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要提高对流通产业的关注度,做好流通产业宏观布局。这就要求各地区要加强对流通产业的认识,以流通效率提升带动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结合本地发展实际以及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完善现代流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控流通产业的布局,加强对流通行业的监管。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商业网点规划,降低流通企业的税费负担,推动流通管理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此外,需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与流通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强流通产业发展的科技元素。
其次,加大对人才与交通的投入,夯实流通产业效率提升的基础。实证结果显示,人力资本与交通便利性仅对我国东部地区流通产业效率改善有推动作用,无疑拉大了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效率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间人才流动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服务中西部地区,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才落户补贴政策。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延伸流通产业覆盖范围,降低流通成本。
最后,要多措并举,减少区域流通业发展差异。对于流通业发展效率较低地区,如青海、新疆、宁夏等,应该进一步推动流通创新,加快流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科学管理水平。同时消除抑制流通效率提高的各类障碍因素,促进流通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流通业发展效率较高地区,应该加强与低效率地区的合作发展,加快形成流通资源的双向流通,扫除技术、人才、资金跨区域、跨行业障碍,建立并完善区域利益共享和协同机制,促进各地区之间流通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