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兰州城市学院
创作倾向虽然是个人爱好,但也反应一定的社会意义。喜欢王朔的人,可能不一定喜欢金庸,喜欢金庸的人,未必会欣赏王朔。就连两位文学作家自身,也曾在文坛上公开有过争论。王朔觉得金庸的作品没有现实生活的写照,过于虚幻。金庸觉得作品创作本身不应该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沸沸扬扬的争论后,孰是孰非并不那么重要。相反,引起了更多人对这两位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的关注。走进王朔和金庸的作品,分析小说里那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透过他们,或许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文学魅力,并进一步读懂作品里反映的人间百态和社会现象。
金庸的作品经常被称作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有《雪山飞狐》《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碧血剑》等等,其武侠作品不仅成为港台文化的代表,更是在内地受到前所未有的赞誉,多部作品无数次被搬上荧幕,成为影视经典。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被无数读者喜爱,被专业学者当做课题来研究,除了作品扣人心弦的情节,行云流水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来自于经典的人物形象塑造。基本上每一部金庸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有大情怀的,弘扬了正统的价值观。尽管这些人物可能出生卑微、身世坎坷,没有任何依附,但经过苦难的洗礼和自身的醒悟,最终都能找回自我,活出自己豁然开朗的心境,对不幸懂得放下,对该珍惜的努力弥补。
比如,《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他从小就没有和睦的家庭环境,无权无势,孤苦无依。长大后又陷于复仇的痛苦中,挣扎徘徊,没有目标。包括遇到小龙女,一开始也没有体会到什么是爱情,无奈和她分开。但经过郭靖的真心感化,身边人的开导,以及从自己几次遭逢劫难,最后不幸断臂的苦难中,他的心智逐渐成熟。虽然几次有机会对杀父仇人郭靖动手,却一直犹豫不决……经过这些分分合合、功成名就、世俗之争、爱恨情仇,最后他终于放下仇恨,明白只有一只大雕和一个心爱的人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神雕侠侣》表达的爱情信仰,就像是一部童话故事,眼泪的背后是我们内心的梦想,我们都想成为杨过那样的英雄,都想做小龙女那样的痴情女子,都想活成书里的模样,过尽千帆,初心不改,人生一世,有爱足以。
王朔的出现就像文学界的惊雷,他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存在。王朔的代表作品有《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等。在王朔的小说里,往往生活底层和文化边缘的人是主角,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活日常反应出人真实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下的社会风俗。他的小说语言质朴真实、诙谐幽默,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一边觉得很有乐趣,一边又觉得很走心。笑的背后是泪,泪的背后是理解。毕竟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平平凡凡地度过,遭遇生活中的挫折时,人的内心也不总是正能量,也会有徘徊、惆怅、伤心、憎恨,也会有好长一段时间不知所措,颓废度日。王朔说自己是一个“俗人”,他的作品中也努力塑造这样的“俗人”,很能与芸芸众生的读者产生共鸣。
在王朔的作品中,《顽主》是很成功的一部,同名的电影也大受好评。作品讲述了于观、马青和杨重三位青年,共同在北京开了一家“三T公司”,公司业务就是专门替人解决困难、排遣寂寞、代人受过。这三个主人公身上都带有一些“游戏者”的特征,他们主要在部队大院里成长、生活,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学校的教育,形成了他们喜欢调侃、追求自我的个性。《顽主》中“三T”公司经理于观和父亲之间的吵架,场景非常有代入感,语言描写上极尽反讽,于观扬言要抽歪父亲的嘴巴,父亲的愤慨无奈,游戏者的任性妄为,让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王朔笔下的人物确实是时代青年的代表,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心理活动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看似在写别人,实际上却是当时大多数人自己的生活。
王朔与金庸都是我国文坛巨匠,他们的作品都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关于小说里的人物,其不仅是小说的核心,更是作者心中想要诠释和表达的一种人性解放。虽然两位作家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文学价值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创作出了老百姓们喜欢的作品,获得了大批读者的认可,其作品在影视、学术等衍生领域也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大陆的读者对金庸的崇拜,很多都是来自于其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当家家户户都在播放《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热剧时,无数人的青春回忆已经离不开金庸了。同样的,王朔的作品也被冯小刚、姜文、叶京、张元等导演搬上荧幕,这些当下最受欢迎的导演之所以都看好王朔的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王朔的作品不愁没有观众。上到8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童,上到企业老总,下到无名工人,谁不看金庸?谁不想了解王朔的顽主情怀?大家一致喜欢这些作品,愿意欣赏这些作品,这样跨阶层的受众面,在文学史上并不常见。尤其是在信息化社会,人们的阅读习惯,个人爱好,都在快速地多元地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王朔和金庸两位作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好的文学作品也许表达方式是轻松诙谐的,但背后蕴含的意义却会让人陷入深思。拿起书本是欣赏,放下书本是感悟。无论是金庸,还是王朔,作品塑造的人物都是真实而饱满的,坚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仍然是主旋律。透过人物本身,读者既能理解他的无奈,他的委屈,他的愤懑不平,更能从他身上汲取乐观的精神养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精神需求的向往更加强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有飞上天的轻功,有守护自己的大雕,有拯救世界的机会,也不一定能与心爱的人白首不相离,更加缺乏不管不顾地和朋友开个“三T”公司的勇气……但那些是我们心之所想,梦之所求,正是因为有了对这些美好愿望的憧憬,人们面对生活的压力,工作的艰辛时,才能平息情绪,调整心态,给自己一些安慰,轻装上阵,任重道远。王朔和金庸的作品是人们疲惫生活中的精神梦想。
总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看王朔,还是读金庸,大家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必非要争出高下、对错。对于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们往往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我们可以继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内心珍藏。值得思考的是,不论是王朔还是金庸的作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都应该带着新的思维去考量和欣赏,不该总拿传统的眼光、过去的审美来看待。抛开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谈,就以作品的文学性来说,在过去,好的文学作品通常文字重辞藻华丽,情感表达往往含蓄内敛,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审美上更喜欢简单质朴的语言风格,情感上更喜欢直接奔放的表达方式,带着这些新的视角去研究王朔和金庸,我们可以获得的文学熏陶或许会更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一代人的更替,王朔和金庸终究会离我们远去,但它们的作品会永远保存在文学发展史的长河上,记录着那些年那些人的青春和回忆。当新的文学作品出现,新的作家之争开始时,我们也可以放松心态,多一点包容,抱着欣赏的眼光,让时间去检验,让大众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