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郊诗歌中的苦吟之情

2020-11-18 14:49吴雪伶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孟郊内心诗人

■吴雪伶/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一生所作诗歌大部分都是在抒写苦吟之情,残酷的社会现实,加上诗人自身生活上的穷苦和困顿,导致孟郊贫病交加,内心孤苦,心理上充满了凄寒愁怨之情。

一、生活上的穷苦困顿之情

孟郊出生于天宝十年,然而在天宝十四年时,就爆发了唐代有名的“安史之乱”。战乱爆发直接导致中唐时局动荡不安,藩镇割据一方,战争四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的诗人孟郊,难免会在自己的诗歌创造中抒发穷苦困顿之情。对于诗人来说,残酷的社会现实生活环境对于孟郊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其实,盛唐时期,主要的诗歌基调是阔达昂扬向上的社会姿态,富有豪放的时代热情和浪漫主义的时代情调,文人志士争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强烈的自信和包容,是整个唐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到了中、晚唐时期,时代发生了巨变,“安史之乱”的爆发,迅速打破了唐王朝的宁静祥和,也很快让诗人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残酷的社会:社会凋零、政治黑暗、万物萧条,人民百姓饱受战争离乱之苦,为政者不作为、叛乱者争权夺利。诗人们对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对人民的遭遇深表同情,主动用诗歌来直抒胸臆,表达自身对功名难获的不平,同时,也敢于揭露阶级统治的残酷和不平。

孟郊自身家庭生活极为不幸。孟郊父亲孟庭玢,曾任崑山尉,幼年失去父亲,留下兄弟三人,都是由其寡母抚养长大成人。父亲早逝,兄弟众多,家中重担全靠母亲一人承担,家中生活贫困可想而知。随后孟郊的母亲去世,孟郊自幼由母亲抚养长大,和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孟郊的《秋怀》组诗,就作于失母守孝之时。孟郊成人后,曾先后娶过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不幸病逝,为此,孟郊曾写过一首《悼亡》诗,以此来抒发“悲苦失妻”之痛。这位妻子为孟郊生过一个孩子,但十几岁便夭亡了。后来,孟郊续娶郑氏,但郑氏为孟郊接连生下三个孩子,却一个也未养活。为此,其好友韩愈写下痛彻心扉的《孟东野失子》,组诗俱以寒霜杀春,花乳零落立意,隐喻象征幼婴之死。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凄苦动人。丧母、失妻、失子对孟郊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孟郊在生活上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度日艰难,其自身才华横溢,然而他仕途不顺,一直做的都是小官小吏,经常感叹怀才不遇。晚年虽有好友的帮助,但那时孟郊已寄情于山水之间,无心从政,但其生活依旧艰辛,营生困难。孟郊于是就将这常人难以想象的愁苦之心,用自己的诗句给展现出来,逐渐就形成了孟郊那入木三分、寒冷峭拔的诗歌风格。孟郊生活的困厄潦倒,在《唐诗纪事》卷三十五《孟郊》中说:“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斋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其穷也甚矣。”①孟郊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来抒写自己生活的遭际,一生创作颇丰,写了大量诗歌,现存有五百多首,其中《秋怀十五首》是他著名的一组五言古诗。这组诗歌是孟郊老年居于洛阳,孤苦伤时,贫病交加时所作,诗歌写尽了他晚年处境的凄寒愁怨之情。在第十三首中对“老”的描写很形象、也很具体:“霜气入病骨”,“身生冰”,“衰毛暗相刺”,“瘦坐形欲折,晚饥心将崩”。将年老多病的生理表现写的惟妙惟肖,畏寒的瑟缩、因毛发和衣衫触及皮肤的不适、饥饿难耐、瘦弱不堪坐立的情形一一表现出来,淋淋极致。这里诗人将外部的万事万物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进一步深化和具体,比如对毛发这样微小的事物,都刻画的细致入微,孟郊用现实的具体物象把自身内心的苦吟之情给充分的展现出来,体现出“郊寒”的诗歌艺术色彩。

纵观孟郊一生,早年孟郊常常在诗歌中苦吟自己仕途的不顺,家庭的不幸,生活的艰辛。到了晚年,病痛缠身,亲人朋友一个个离他而去,耳顺之年也未能留下一个能继承其家业的子嗣,确实非常凄凉。从其诗歌创作来看,他穷苦困顿之情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怀才不遇,主要是仕途失意和政治抱负未能实现的苦恼;二是现实生活的艰苦困顿以及晚年生活的孤老伤病。

二、内心里的孤苦悲秋之情

孟郊基于仕途失意、生活艰辛、心灵折磨这三方面的因素,使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加上孟郊又是一个敏感多思的性情诗人,他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尽情倾诉内心的对象,唯有通过写诗去抒写内心的抑郁不平。在其晚年的诗作中,孟郊描写最多的就是自身的“老”“病”等孤苦之情,以及借助衰败的秋景来直抒胸臆。诗人反复以寒苦的心境,感叹时光的流逝、自身的贫病以及秋景的变化无常,因而诗中充溢着悲哀肃杀的气息。孟郊善于以病体之赢弱、生活贫寒无助来吟咏成诗,凄楚可怜。在诗句中,诗人大多以哀景写哀情,用冰冷的字眼来描写景物的残败,以此表现诗人内心的荒凉之情。在《秋怀》组诗第十二首中,可以清晰看到“桐叶”上的“霜颜”,听到老虫惊兽的鸣叫,嗅到风苦的酸声,触到坚硬的“干铁”“孤玉”“千刀”等,使诗人凄苦的处境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和折射载体。霜、寒、秋、雨、冷等冷酷词的频繁出现,巧妙的营造出景物残枯的破败之感,“给人以寒冷峭拔的诗歌意境,更能体现诗人悲苦愁闷的心理感受”。②孟郊一生,早年热衷于仕途,但后来并不顺利,他曾三次参与科举考试。贞元八年,孟郊初入长安,从此便开始了从四十二岁到四十六岁的三赴长安的应试生涯。一次又一次的落榜,给孟郊敏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打击,写诗苦吟,则能让他暂时忘记现实的郁闷和苦痛。唐贞元十二年,孟郊终于进士及第,此时他已四十六岁。年近天命,才有了一个施展自己人生理想抱负的机会。

但孟郊又是一个孤傲冷酷的人,看不惯官场的是是非非,不合于时,性格孤僻、内向,常常得罪于人。直到他五十岁时,才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职务。以孟郊的内向性格,他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小吏放在心上,仍然纵情于山水之间,不理公务。县令只能另请人代行事务,而孟郊也只能领到一半的薪俸,家中贫困依旧不减。孟郊不谙熟官场规则,又不愿与他人为伍,心中空有一腔热血,但又无法落到实处,难以施展。在此后几年中,他陆续担任了几次官职,但每次都做不长久。元和九年,孟郊六十四岁,郑余庆为他谋得兴元军参谋一职。孟郊在前往兴元的路上得暴病而死,当时无钱下葬,还是郑余庆出钱给他送葬,还赡养他妻子及孩子很多年。

孟郊《秋怀》组诗中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复杂世界,草木鸟虫、日月星辰、风霜雪雨都成了孟郊抒发情感的工具和载体。总是喜欢以怪奇的想法和生僻的字眼来表达内心的悲愁抑郁之情。孟郊内心极其敏锐,善于捕捉到外界景物的细微变化,并且将内心的痛苦以外在形象的物体表达出来,用语冰冷,显得真实可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度和穿透力。当诗人常卧病榻,无心公务,而瘦弱的身体又难以支撑他的行动,只能面对一方狭小天地,心灵苦闷难以排解,难免会多思多虑。同时孟郊又是一个有着强烈主观色彩、敏感多思的诗人,看着秋色,自然而然地生发出自己的感慨和悲叹。如“青发如秋园,一剪不复生”,(《秋怀》其八)面对“秋园”,不禁想到自身,总是生机渐消,前途无望。用“青发”从此的“不复生”,来感慨时光流逝。生活贫困、身体病痛、家人离去,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让孟郊感到“生死每日中”(《秋怀》其十)。这种明明知道自己就要走向生死的边缘,却又在每天早上醒来,一点一点感受枯寂,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诗人。诗人感情真挚,情感丰富,他并非是为苦而吟,而是由现实物质生活与内心精神世界双重体验而生发出的真切感受。

总之,孟郊诗歌的苦吟之情,是诗人以饱满的真挚情歌面对坎坷压抑的世俗社会经历而发出的悲苦之情。残酷的社会现实、穷苦的家庭生活、虚幻的理想抱负、时光流逝的焦躁以及诗人敏感的心理感触等,都在诗人诗歌中得以释放和呈现。孟郊打破传统五言古诗写作的规范,选用冰冷的字眼,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外射到客观对象上,让诗中充满悲愁苦吟之情。“中唐由盛转衰的社会形态造成相当普遍的忧患意识和幻灭感,因此也促成了士人的审美态度的变化”。③孟郊抒发苦吟之情,自成一家,为繁花似锦的唐代诗坛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注释:

①计有功撰.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②傅绍良.论孟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J].陕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95.

③王南.“苦吟”诗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106.

猜你喜欢
孟郊内心诗人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诗人与花
一块生锈的铁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