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岚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6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教育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大学本科院校结合人文通识为社会培养素质更高、能力更综合的人才也成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长期以来,我国部分本科院校学生对于人文通识的学校兴趣不大,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人文通识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很好应用于专业提升和就业选择。学校和人文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人文通识的精神内涵,并尝试以人文通识为载体为学生传递更有用的价值理念。当今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伴随着5G 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多元文化不断冲击,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德育塑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文通识是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建立正确德育价值观的重要工具,基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塑造和教育亦是目前大学人文通识的重点工作方向。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必修内容,对大学生人格塑造、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均具有关键作用。其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辅助大学教育中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以帮助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学校到社会、从思想到行为均获得良好的指引,形成健全的人格。
尽管不同类型的人文通识所涵盖的价值维度侧重不同,但每一门人文通识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人文类课程德育价值实施是大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对人文类课程德育资源的挖掘,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整体质量,还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收获德育收益,并且在这种师生互动过程中,从情感、思维、人格等多维度发挥效应,学生在德育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主观能动性,体会到人文通识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从精神层面获得满足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乐意学、乐意接受课程中传递的德育价值。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学都是以教育为目的,大学生在学习人文通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灵活设置激发学生展示内在思想观念和行为特质,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开展针对性教育[1]。总之,人文通识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不仅包括外在的培养,还包括对精神世界的塑造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人文通识的德育价值,并不是给课程贴了一个时尚标签,而是在课程传授过程中厚植思政素养和德育价值。一门优秀的人文通识,不仅要有知识的厚度,也要有人文的温度,还要有价值的厚度。人文通识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国家发展素质教育的手段,也是大学院校落实国家教育任务的一套课程体系。当今大学教育已经不是只单纯关注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作为一类教学目标明确的课程,对培养学生道德和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人文通识不同于一些理工课程,其最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在用心用情中实施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与磨炼,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适应和习惯,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课程目标的完成[2]。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注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德育教育和人文通识无法更好融合的主要症结在于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缺乏健全合理的评价机制。就目前我国大学本科院校对人文通识的教学目标来说,多数人文通识只是停留在对于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上,往往忽视对于其中德育价值的重视。同时,由于学校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与体系,也使得德育价值没能很好体现,人文通识的德育功能没有充分挖掘。对于大学人文通识德育价值的实施推广,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开展[3]:首先,学校和相关负责人需要重视人文通识的德育价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新时代对于人才德育考评纳入高素质毕业生培养的体系中,进一步细化人文通识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提高对教师德育价值培养的工作标准,从体制和考核层面做宏观把控,进而发挥出人文教育的德育价值;其次,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与教师绩效挂钩,进而形成重视德育价值培养的整体风气,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
人文通识教师的思政素养在实施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提升人文通识教师的思政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院校中要做到对于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首先,学校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同时要针对不同方向、不同课程做好各有侧重的培训。教师作为人文通识的直接导师,带给学生的人文知识、德育理念是最为主观,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由于不同课程带给学生思维和理念的不同,对于思政培训时的针对性也不同[4]。其次,可以开展课程评优活动,用丰富的奖励内容来激励教师丰富课堂形式,提高授课过程中对于德育价值的传递水平;再次,对于教师的授课应该设置课后评价环节,一方面作为一种授课效果的验收形式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动态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手段,更好地为下一阶段教学做准备。人文教师的思政素养贯穿在人文课堂的始终,这对人文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文化知识储备都有一定要求,通过提高行业标准实现人文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5]。
公共人文课程是大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育人、德育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公共人文课程涵盖内容广,不论是以思想教育为主还是以文化传播为主,都要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将德育教育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事实上,教师在人文课堂中展示的每一种教学方法、传授的每一项理念都体现了德育价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知识,把德育价值与人文通识充分融合。一方面要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参与、都能有收获的效果,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和思政素养;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建设优良的班级、年级作风,以人文通识为载体,从知识传授、育人育德的角度,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素养的同时,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用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实现德育价值培养的目标[6]。
实现德育价值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多渠道融合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实现效果最大化。因此在大学院校做好人文通识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也是做好德育价值培养的重要实施策略。传统教学模式中,人文教学的渠道有人文通识讲授、人文实践等方面,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渠道来丰富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升级,既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带给更多学生更丰富的人文资源,又可以提升教学速度和效率,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教学[7]。
总之,在“课程思政”的视野下,大学院校需要注重对于人文通识中德育的发掘,结合有效教学手段实现其德育价值体现。德育价值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乐观蓬勃向上的意识,养成敢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习惯,还能提高大学生个人能力和素养,成为人格健全、本领过硬的现代化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