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赵存珍
庚子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春节期间,相比于往年街道的熙熙攘攘,今年显得空旷安静,偶尔有行人走过,也是戴着口罩行色匆匆,只剩下防疫工作者坚守在岗位,守护着万家安宁。本该延期上映至3月18日的电影《铁血阳泉》,也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暂时下档,和全国人民一起为抗击疫情做贡献。尽管如此,春节之际,首批院线同步影片《铁血阳泉》在海南省有线电视“家庭电影院线”专区上映,在海南地区的观众可足不出户在电视上观看我们的电影,这是我兴奋地转发给亲朋好友的第一条新年消息。
闲来读书时看到《中庸》的一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说的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细细想来,这和我们的电影所体现出的精神是相契合的。
电影讲的是故事,故事只有靠细节的支撑才能够更加丰满。《铁血阳泉》中的一些细节,也许有观众没有注意到的,但我作为参与者,是亲身感受到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我八路军、解放军前后帽徽不一致,这是符合当时历史现状的。早期八路军、新四军佩戴的是“青天白日”帽徽。1940年由于皖南事变,新四军残部和重建后的新四军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而八路军当时兵员大幅扩充,且国共合作并不稳定,无法获得国统区工业部门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珐琅帽徽,许多官兵军帽上仅有两粒仿德国山地帽式纽扣。直到1949年,我们党的军队才全部换成金属的五角星帽徽。这一故事情节,观众可通过电影《解放石家庄》、电视剧《亮剑》等影视片中的人民解放军的服饰真切了解知晓。《铁血阳泉》电影前半部分,我军的帽徽都是两粒纽扣。影片开头,任功和小魏、徐红梅,穿着黄色的服装,帽子上只有两颗纽扣,全身上下没有任何装饰。而电影后期,帽徽换成了金属五角星。在任功送干部南下的那场大戏里,所有的干部帽子上都是金属材质的五角星帽徽,五角星上还印有“八一”两个黄色汉字,衣服左胸口缝有白底红边的胸章,写着黑色字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我有幸在这场戏中扮演了南下干部,我穿着这身军装,坐在主席台上,看着眼前即将支援祖国建设的后辈们,心中涌起满满的自豪,恍若自己身处那个年代,感受到的是祖国日渐强盛,播撒更多的希望和力量在这片正在崛起的中华大地上。
这是导演的细心安排和剧组服化道等老师对服装的耐心细致挑选,才保证了电影与历史的高度统一,是整个剧组对于电影、对于阳泉红色历史的高度负责,是我们中华儿女厚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小见大百步抵万里,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这是著名演员英壮(在电影中饰演刘水河一角)在电影首映后,专门为电影《铁血阳泉》创作的对联。从电影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服装、道具,都体现出主创团队对电影极为认真、严苛的态度。在电影筹备阶段,导演康健民同志便带领主创团队多次来阳泉实地采景,前往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碑及纪念馆中一点点了解阳泉历史,翻阅大量书籍,考证史料,与编剧侯讵望同志等创作团队一起讨论分析,共同对剧本进行一次又一次打磨;在电影拍摄阶段,每一场戏的道具布景都非常细致,小到一只茶碗,一条毛巾,都要符合当时的年代特点;在电影的后期阶段,导演二十六次修改剪辑成片,细抠每一个情节的表现,将宏大的历史故事凝结在102分钟的电影中。
细微之处见真章,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两粒小小的纽扣到鲜红的五角星,这细小的改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从落后到先进的转变。建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铁血阳泉》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虽在为共和国庆生的滚滚浪潮中如一片浪花,但其中凝结的艰辛付出和红色历史,犹如惊涛巨浪一般推动着后继者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终身,我们为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而倍感荣幸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