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落地策略

2020-11-18 02:36刘艳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诗文诗歌传统

刘艳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天顶校区),湖南长沙 410010)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着力,旨在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其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精神是语文教育必须完成的使命。由于古诗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语言隔膜,古诗文的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既是要点,更是难点;对于教师来说,对古诗文的教学也极容易走进一个“读一读”、“译一译”、“品一品”,只见单篇“树木”不见文化和精神“森林”的误区。因此,为了让传统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落地,构建自能高效课堂、打通课堂内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古诗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1]。

1 吃透教材,明确传统文化内涵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排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大了传统文化的篇章比例,初中部编本教材入选124 篇古诗文,平均到每个年级40 篇左右,呈现出年级越高比例越重的特点。这些古诗文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内容情感既有广博性,更有立德树人的引导性。同时,在教材的篇章之外,也格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如在教材课文的注释、预习、阅读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所必需的知识”,意在将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向自主和深入。基于这样的编排和要求,教学中,语文教师须牢牢把握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用语文活动把知识、表达、生活融为一炉,把经典文化和传统精神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里,促使孩子体味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神,昂扬民族自信。

2 构建多层次的助学系统

2.1 引导自主学习,开发助学系统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非常注重构建利于学生自学的助学系统,如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注释、阅读提示、知识补白、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都在力求使教材是“教本”和“学本”的结合,让学生有意无意间沉浸在传统文化知识中,触发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自主习得这些知识。基于此理念,我们设计了辅助教与学的自能学案,在课前完成的自能预习案中,包含“知人论世”、“基础积累”、“自主阅读”、“探究质疑”栏目,这些内容本身也构建成了一个促使学生自发自主地阅读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浸润的体系,与部编本教材理念相近。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做的是把这种理念推行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并时时积累,层进式地掌握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方法[2]。

2.2 拓展丰富而有层次的经典阅读为助学手段

除了教材提供的古诗文篇目之外,教师可根据学段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有意识搭配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的书籍。七年级围绕课文进行以作者或以主题为线索的拓展阅读,拓读选文或拓读整本书,旨在打开阅读面。如《论语译注》、《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等;八、九年级打破教材学段限制,将相关篇目进行整合,找出这些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找到彼此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对某位文人及文风、对某种体裁或对某种文学现象有具体全面的认识。拓读《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传》、《小词大雅》等,师生一同畅游经典,让学生欣羡文字之美,浸润其中,不知不觉间能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加以运用,慢慢地沉淀出传统文化气质。

3 探索多元课型,整合教学激趣

在日常诗歌单篇教学中,我们充分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把诗歌和音乐、画画、小剧表演结合起来,“以诗解诗”、“以乐咏诗”、“以画品诗”、“以剧演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感官,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使学生受到典雅的诗歌语言的熏陶。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拓宽传统文化视野,如开设《中国文化大讲堂》选修课,带领学生进行经典的欣赏掠影;《先民的歌唱——<诗经>》则带领学生对《诗经》文本进行细致的观照与品读。类似的选修课程我们还探索过《读<世说新语> 品魏晋风流》、《豪放词与婉约词》等。在积累了一定的作品和文言诗歌知识之后,打破篇章和单元乃至学段的限制,探索整合教学,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效度,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思想。以下举出几个在实践中积累的古诗文整合教学方向。

3.1 整合同作家作品

把同一个作家同一学段里的文本整合在一起来讲,如整合陶渊明的诗文、苏轼的诗文、李清照的诗词等,抓住文本中的意象选择、思想的流动变化等细品深挖、比较异同。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一段时间内沉浸在一个作家独特的语言韵味中,又能够真正勾起孩子探索这位作家作品的兴味。由简单的学一首诗一篇文,跨越到研究一个人、触摸一种思想,比单纯的教一首诗一篇文对孩子的语言冲击、文化涵泳力度不止是双倍,效果非常好,可以让孩子们对作家萌发探索的欲望,进而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秘密花园。

3.2 整合主题相同或者同中有异的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以某篇目作为核心文选,其他整合篇目作为拓展延伸内容,实现由教读到自读,由单篇到多篇,由个性到共性的阅读迁移;或者是两篇同中有异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都能取得比一般教学设计更好的效果。如在讲过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隐逸思想之后,遇到了《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课文,可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习得“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理解、辨析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另外,爱国题材的诗文在部编版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把一个学段内的爱国题材诗文或者同一时代的爱国诗歌放在一起设计教学,设计一些小专题,如“南宋爱国题材诗歌”整合教学,整合陆游、文天祥的诗,辛弃疾、岳飞的词,让学生感受时代背景下爱国精神的具体内涵。这样的整合教学尝试,会让教与学都进入一个生动的富有创造力的境界[3]。

3.3 整合多种文化元素

统编教材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都有明确指向。七年级的“有朋自远方来”倡导君子之交;“少年正是读书时”倡导读书自强;“天下家国”倡导爱国;“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倡导孝敬;八年级的“人无信不立”倡导诚信立身等。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所处的时代特点,整合多种文化元素,赋予这些文化传统以新的意义。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对一段时间内所学内容的一个集中整合和展示。如《古诗苑漫步》就是对一段时间内诗歌学习的一种集中展示,这堂课需要集中古典音乐、吟诵、书画、表演、诗歌运用等一系列文化元素和活动,把诗歌的美、传统艺术的美根植入孩子的心,让学生爱诗歌、爱艺术、爱传统文化,让他们在生活中用诗歌点缀精神。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诗化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诗化活动,借助活动形式来多方涵泳古诗文之美,搭建多层级平台让学生展现自我,内化能力。

4.1 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经典戏剧,让学生热情参与“走进戏剧天地,品味人生百态”主题表演活动,以充分展现其深厚的语文功底、较强的文本理解能力、高水平的改编与导演能力、自信大方的精神面貌。积极开展“礼仪咏流传,尊师在心间”等关于传统文化礼仪的展示活动。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到“今之众人须崇师”,到合唱《师说》,再现礼仪之邦的风采,带来文化和心灵的盛宴。

4.2 开展演讲与读书交流活动

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时,精心设计内容,设计与古诗文学习相互促进的演讲主题,如“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推荐演讲,让学生从自己的读诗感受入手、向同学们讲解诗歌;“经典名句分享演讲”则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经典名句,从词义、句意到与之相关的小故事,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这些短小精悍的诗化演讲活动和读完经典的传统文化书籍之后开展的读书交流活动一起,能有效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内化阅读鉴赏能力。

4.3 开展诗文经典诵读活动

经典诵读以多种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经典文化沁入心田。如“诵读《论语》,立志立人”的主题诵读活动,诵读方式包括吟诵、齐诵、领诵、对诵、文白对译等,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又如开展校内“古诗词达人风云争霸赛”,借由活动契机,编写校内古诗文诵读文本,由班级到年级再到全校大范围地调动学生积累大量的诗文,在比赛过程中设计诗歌的背诵与创作环节,让学生在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内不断锤炼自身诗词文化修养,提升综合素质,突破个人狭隘,学会互通、兼容合作的本领。

总而言之,在捕捉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和文化知识的前提下,我们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助学系统、开发多元课型,实践古诗文的整合教学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诗化活动等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落实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诗歌传统
诗歌不除外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诗歌岛·八面来风
少年力斗传统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诗歌论
诗歌过年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