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娜
一、 发现问题
一天,在户外活动前,教师组织幼儿排队小便,在幼儿分组去洗手间的过程中,轩轩坐在位子上等待,用手托着腮帮自言自语道:“哎,好无聊啊。”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孩子在等待中常常表现出厌烦情绪,于是以轩轩为例,对一天的时间管理情况进行了粗略统计:在园540分钟里,有90分钟归属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时间有60分钟,数字引人深思。总的看来,孩子们的过渡时间有些平静和无聊,经常是在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发呆发愣中度过。
二、 剖析原因
幼儿一日生活包括入园、进餐、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午休、离园等环节。各活动之间的衔接称为“过渡环节”,过渡环节对于幼儿的一日活动来说,是碎片化的、不固定的,经常界于两个活动之间。如若组织不恰当可能导致幼儿消极等待现象,进而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制度设计有待完善。许多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都是统一固定,时间划分过于精细,这样虽然有利于教师开展工作,但也会让教师局限于固定的安排,孩子无法自主发挥,造成被动地消极等待。二是处置突发事件缺少经验。比如说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孩子们乱跑乱闹,教室里乱哄哄的。教师没能借此机会因势利导,进行延伸教育,造成了大部分孩子的消极等待。三是对時间的统筹管理不够灵活。例如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回到班里后,教师让幼儿排好队统一去如厕,但厕所却只能容纳6人,排队时的无聊感让许多孩子出现了消极等待。
三、 应对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尽量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帮助幼儿有效利用空余时间,其实就是创造宝贵的财富。笔者在工作中探索出一些有利于减少消极等待的方法,简称“四化”法则。
首先,时间划分“板块化”。幼儿园在设置活动时间的时候应该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在大块时间相对固定的前提下,给予教师灵活调整的空间。如在进餐期间,有的幼儿不到10分钟就能吃完,而有的幼儿需要20多分钟。而全体幼儿8:30才能开始餐后自选,吃饭快的需要多等待10几分钟。我们不妨将早餐环节和餐后自选活动进行整合,形成一日活动的第一个版块“早餐+自选板块”,这样吃饭快的幼儿可以早一点开始餐后自选活动,对吃饭慢的幼儿来说也相应减少了催促现象,保证幼儿吃饱吃好。
其次,教师指令“多样化”。一日活动中如喝水或如厕时,一般都要分组进行,一般采用随机轮流或男孩女孩分开,时间久了,幼儿没有了新鲜感,难免出现消极等待的现象。教师可以将指令稍加变化,增加趣味性,例如综合学号、性别、姓氏、衣服颜色等多种元素对幼儿发出不同指令。如“请身穿白色衣服的小朋友喝水”“请扎小辫的女孩子去小便”“请学号是里有7这个数字的小朋友去洗手”等等。另外教师还可采用音乐化的提示,达到发出指令的目的,让幼儿更有序进入下一环节,同时等待中的幼儿也能欣赏优美的音乐,一举两得。通过诸如此类的指令方式,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专注力、倾听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加了过渡环节的趣味性。
再次,过渡环节“游戏化”。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在等待中渗透游戏,让等待更有趣、更快乐。具体可以通过集体游戏、角色游戏等形式实现。如在幼儿分组喝水时,教师可以组织在等待的幼儿玩“木头人”“猜猜我是谁”“鳄鱼来了”等游戏。又如,户外活动结束之后、午餐之前,有10几分钟的弹性时间,幼儿回来开始如厕、洗手,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神秘地让孩子知晓今天厨房的菜单,然后设计一个简易的菜谱、取餐牌等,让孩子根据“菜谱”自主点餐,把餐前食谱介绍和游戏有机结合。在上菜过程中,老师可以扮演成“服务员”:“001号小顾客,您的配餐好了,请及时用餐。”把学号与点餐号对应排列,这个过程中,既让孩子记住了自己的学号,又简易学习了数数,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对进餐非常期待,体会等待和遵守秩序的快乐。
最后,常规管理“自主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熟悉的节奏。进行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前,可以让幼儿事先了解,并选择几个过渡环节,让幼儿和教师共同商讨或幼儿自主制定等待规则,适当增加自主支配的时间,通过长时间建立共同认可的规则,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幼儿晚餐后可以在“规则”范围内,或者选择喜欢的绘本进行阅读,或者继续“搭建”尚未完成的桥梁,或者帮助教师进行餐后整理……每名幼儿都有事可做,并且做的是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为幼儿的一日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班级里少了小朋友们的“好无聊”,多了一些欢声笑语和恋恋不舍,小朋友们每天都对去幼儿园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