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作业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业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技能和掌握技巧,关键取决于作业的设计是否科学、有趣,形式是否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那小学数学作业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 讲究“保质保量”——让学生愿做
常言道: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不在多,而在精。这句话用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再恰当不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源头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要少而精,保质保量,让学生不用把完成作业当作一种负担,让其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感受,心甘情愿地去做作业。
(一)保质
作业的设计要紧扣教学内容,精心筛选,从基础性训练出发,兼顾作业题目的典型性、示范性、层次性、系统性、全面性。对于教学重点,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題型加以训练,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作业的编排上,要有梯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
(二)保量
从表面上看,“题海战术”能让学生熟能生巧,殊不知在其背后,是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怕做作业。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点,本着触类旁通的原则精心安排,减少题型的重复度,减少题目的数量,既达到了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不给学生带来压力和负担。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课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作业:
做一做:做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
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说一说:与同学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涂一涂: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表面上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写一写:写下自己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如此设计作业,会让学生“肥而不腻”“食而不厌”,并且在学生的心里还会被惦记着、期盼着。同时,也是我们教师的最大心愿。
二、 讲究“因生制宜”——让学生能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围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激发每个学生创造的潜能分层设计作业。
对于重点问题,作业设置要呈小坡度、阶梯状,这样利于学生拾阶而上,一步一探索,一步一收获,人人皆攀登,个个得发展;对于知识点,要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进度,使学生各展其思,还可以缓解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其自信心。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后,可以按学习梯度设计如下作业:
算一算:我们班的教室长9米,宽6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张方桌,周长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坛,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训练,这样的弹性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不同程度地享受着成功的体验。
三、 讲究“百花齐放”——让学生乐做
新课程理念提出,作业的设计要不断变化,推陈出新,摒弃以往难、繁、偏、旧的弊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设计新、奇、活、趣、精彩纷呈、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如,可以设计多思维、多角度、多形式、多层面的体验型作业,绘画式作业,情境式作业,游戏式作业,“创造”式作业,调查式作业,操作性实践作业等,让作业以新异、变化的形式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个性也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三的乘法口诀”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填一填:完成下列表格
形式丰富的作业不仅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一项充满趣味性的作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四、 讲究与时俱进——让学生想做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果我们还一味地墨守陈规,中规中矩,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设计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生在学生身边所熟悉的作业,学生会感到亲近、自然,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后,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写一写:写出自己的生日,写出自己出生月份的天数。
算一算:从出生到现在,自己经过了几个闰年?分别是哪几年?出生了多少个月?
学校培养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并非只懂得按要求做事、缺乏自主的人。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加强作业改革,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让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让“人本回归”的理念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