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
摘 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需要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为提高课程思政效果,需要运用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分析、评估与改革。文章以“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为例,探讨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理论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指导作用,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关键词:情感领域教育目标;课程思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1-0037-05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地将课程思政的“盐”融入专业课程的“汤”,需要运用经典教育理论,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分析、评估与改革。
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研究与评价,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传统高校的专业课教学较多偏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对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的关注略有欠缺。但是,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情感认知将会影响其学习的动力与方向。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必须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都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就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与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言,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理论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具有更特别的指导作用。
为提高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布卢姆等学者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该理论认为,“既然最终所采纳的(教育)目标应与‘给美好社会的个人以美好生活这样一种学校观念相联系,那么这种学校教育哲学就可作为一种指导:什么是重要的价值?什么是人与社会之间的恰当关系?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恰当的关系?”[1]该理论将教育目标分类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从这三个角度出发,高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行为将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知识水平、情感导向、实践能力。布卢姆等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类别,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目标分为五个类别,即接受(注意)、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为创作、操作、运动等,体现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成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策略和理念。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贯穿于专业课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的三大领域。在认知层面让学生知晓思政内涵,在情感层面让学生认同思政理念,在动作技能层面让学生践行思政理论。
二、情感领域教育目标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与需求,既不能生搬硬套思政教育,更不能牵强附会,而要增强大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获得感与满意度。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将教育的知识传授、情感共鸣、实践指导三大功能融合,解决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认同、疏远、满意等多样的情感。“情感:注重情调、情绪或接受与拒绝程度的目标。情感目标也各不相同:从简单的对所选择的现象的注意,到复杂而又内在一致的性格和良心”[2]。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为五个类别(见表1),是一个连续体,描写出内化的过程,可以划分成几个环节或阶段。“当某种现象、特征或价值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时,这个过程便开始了。……‘内化过程显示了行为的连续不断地改变:从个体觉察到某种现象,到影响他所有行动的对人生的整个看法”[3]。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的五个类别,都分别包括不同的亚类别(见表1)。
从五个类别的视角出发,课程思政可以实现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一是接受(注意)。即学生对专业课涉及思政问题的情境、现象、事态有所感知,愿意思考思政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自觉地或半自觉地从社会现象中发现相关的思政问题。
二是反应。即学生对专业课中出现的思政元素不只是愿意注意而是上升到积极地注意。反应程度呈现出梯度特征。首先,学生愿意接受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其次,学生在课程思政的影响下,对高尚的道德行为有了充分的责任感并自愿去践行。最后,学生不仅自愿做出合乎道德规范的事情,而且在完成之后产生一种满意感。
三是价值的评价。即学生确认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现象或行为是有价值的,并且将课程讲授的外在价值变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塑造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个人价值观、信念,并以此来指引自己的行为。该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接受思政元素并愿意践行。其次,不仅接受思政元素的倡导,而且对此价值表现出偏好,在这种价值驱使、指引下进行奋斗。最后,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坚定不移地相信社会主义的观念与事业,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这种他自认为有价值的观念或事业,并且还力图使别人信服这种观念,并参与到这项事业当中。
二是反应。学生积极地注意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涉及的思政元素,自愿去践行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政府行为,并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央顶层设计指引下,地方政府官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喊出“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等口号,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之初,部分官员片面追求“GDP增长”,导致了水污染、土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近年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部分地区在官员考核中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通过对地方政府行为变迁的讲解,让学生自觉形成“时代责任感”,让他们既有建设国家的强国志,又有保护环境的爱国情。
三是价值的评价。学生确认“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案例、现象或行为是有价值的,将课程讲授的价值变为自身的价值标准,指引自己的行为并影响他人。例如,“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学生理解并认同公务员的任职标准,在公共精神的驱动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社会传送公务员爱民廉政的正能量,拒绝并反对现实中的贪污腐败行为。课程引入热播影视剧《人民的名义》、“断崖式降级”等材料,让学生讨论感兴趣的话题,结合具体官员的职业生涯,研究行政官员升职或贪腐的内因与外因,明晰行政官员升职或贪腐的行为与后果。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高压反腐态势下,通过对行政官员正反面案例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不移地践行反腐倡廉的精神。
四是组织。“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给学生大量参考材料,例如中国、德国等国家的公务员能力要求、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社区治理创新等。不同的材料能带给学生多元的价值。经过课程思政学习后,学生在遇到各种不同价值情境时,能够确定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占主导地位。例如,美国政府公务员一般价值中立,而中国公务员要求政治立场坚定。在不同国家制度下,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影响了政府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行为与策略。学生既需要了解世界各国先进的政府管理经验,拓展国际视野,同时也必须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学生在感受到公正的公务员考试、严格的绩效考核、科学的晋升制度后,可以制订一个公务员发展的计划书,内容包括为民服务、基层锻炼、反腐倡廉、政绩考核和稳步晋升等。
五是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经过“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门课程思政教学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生内在的价值体系,影响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长期指引学生言行举止,从而成为其性格特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政府管理亟须制度创新。在专业实习、课程论文选题、公务员面试模拟练习中,涉及各种行政管理实务的情境与问题。学生面对国内外不同的价值理念、制度规定、管理工具,都能始终如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例如,“互联网+”背景下各地行政服务大厅多实行电子政务,但部分群众并不熟悉电子操作。学生须体会并践行“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耐心细心地为公民服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执政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公务员需要加强道德定力。學生需要形成“爱国、爱岗、法治、民主”等重要内在价值,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性格,树立勤政爱民、拒腐防变的意识。
(三)融入路径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明确之后,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与情感共鸣相结合起来,实现情感领域教育目标,让学生内化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认真践行。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主要有:案例分析、翻转课堂、模拟面试、实习讨论、论文写作等。五个路径主要从“课程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和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在课堂练习中运用模拟面试,再现公共部门人员招录或工作的情景,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与面试水平;在配套课程中,加强实习讨论与论文写作,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是案例分析。首先,在知识点讲解中,选择能够说明问题并传递正能量的案例。其次,案例选择与分析要兼具多样性和生动性,增加课堂趣味度和吸引力。例如,在“公共部门职位管理”讲解中,选取上海市政府某部门的职位作为案例,向学生讲解政府部门职位说明书的结构、内容和制作,提示学生关注公共部门职位对“道德、廉洁、政治”等方面的重点要求。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国家或地方公务员招录的职位表,明确职位要求和任职资格,让学生感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案例选取可结合学生兴趣,如选取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等,让学生针对人物、事件进行分析,在讨论中辨别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是翻转课堂。课程的部分知识可能是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比较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公务员绩效考核标准的改变,最初是“经济增长至上、以GDP论英雄”,而当前必须考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学生可以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梳理出公务员政绩与升迁之间关系。近年来,党政领导离任审计、生态损害终身追责、自然资源管理考核“一票否决”等制度加强了生态标准在政府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等事务可能涉及官员腐败问题。学生可以发表对反腐倡廉的认识和看法,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贪污腐败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三是模拟面试。主要选取公共部门招募的面试真题进行课堂演练。内容包括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有的面试题具有理论思辨性。例如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对于在基层发展,有人说,基层条件差、辛苦,有人说,基层是青年人的春天。请问你怎么看?”该题目对本科生具有指导意义,让学生仔细思考人生选择的价值与意义。学生需要运用岗位分析、公务员流动、激励理论等知识回答该问题,从而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有的面试题让学生结合岗位展开思考。例如上海市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请结合自身岗位,谈谈在工作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随着执政环境的复杂,公务员面临各种诱惑,该如何保持道德定力,请结合报考岗位谈谈你的看法”等,能够让学生在结合现实工作的思考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四是实习讨论。公共管理类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寒暑假社会实践,要求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观察分析实习单位的组织架构、职能设置、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撰写实习记录与实习报告。“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专业实习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一方面指导学生对已感受的人力资源管理现象进行总结,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工作实践。例如,学生在上海市某区政府行政审批办公室参加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体会行政审批要求公务员必须具备廉洁奉公、严谨高效的素质。为体验基层工作,学生在社区居委会、文化活动中心、便民大厅、暑托班等参加实习,感受公共部门人员的服务意识、热情耐心与严谨细致。
五是论文写作。该课程环节是对学生运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能力的提升。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知识点来阐述个人观点与思考,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并内化为自身性格。针对能力问题,学生可选择“公务员选拔中‘才与‘德的考量”“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公务员能力建设”“以能力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机构改革背景下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题目,拓展学生对新时代公务员能力的认知。针对奖惩问题,学生可选择“心理学在公务员奖惩制度中的应用”“公共部门薪酬激励制度改革”“公共部门福利制度研究”“公务员断崖式降级”等题目,引导学生强化公务员廉政勤政的意识。针对公务员培训与流动问题,学生可选择“基于需求的公务员培训机制研究”“新形势下公务员交流制度改革”等题目,以熟悉公务员培训与开发的内容与要求。
四、结论
毛泽东同志曾言:“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否培养出具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需要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指导,有助于增强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功能。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理论更为具体地从五个类别角度提供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以“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课程思政建设在情感领域教育目标理论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取得了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美]B·S·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 [M].罗黎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6.
[2][3][4][美]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等.教育目标 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M].施良方,张云高,译.上海:华东 師范大学出版社,1989:5,33,36.
[5]方振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9:1-2.
[6]孙柏瑛,祁凡骅.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