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诗意丛林,实现言意兼得

2020-11-17 02:19林熙凤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诗眼古诗词意象

林熙凤

摘 要:古诗词是语言学习中言意兼有的重要载体。传统古诗词教学重背诵轻理解、重内容讲解而轻背后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呢?笔者谈谈个人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些许感悟。

关键词:古诗词 诗眼 意象 言意兼得

一、品味诗眼,实现言意兼得

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诗眼”就是诗作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是反映整首诗主题情感的关键词语。品味诗眼,不仅是正确理解诗歌内涵的有效手段,也是学习运用语言的重要突破口。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诗眼,抓诗中最能表达意境、传递情感的关键字、关键词,使学生明诗意的同时锤炼语言。

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教师抓住“醉”来做诗眼,引导学生。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醉”字(板书:醉),老翁夫妇为什么而醉?

生:美丽的景色让人沉醉。

师:小溪边的青草发芽了,杨柳舒展着柔软的枝条,水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这一切美景真是让人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

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相互赞美对方的好。

师: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老翁会对妻子说:“这些年你辛苦持家,谢谢你!”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

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在以上片段中,教师把“醉”这个关键词作为诗眼,设问“翁媪为什么而醉”,让学生把整首诗词的意思连在一起,想象醉在“溪上青青草”的田园,醉在勤劳的大儿、织笼的二儿和卧拨莲蓬的小儿,进一步理解表面是醉酒,其实是陶醉在恬淡美好的田园生活中。学生在想象中,理解了字词的本义、喻义,领悟了诗词的情感。

二、在反复诵读中实现言意兼得

古诗词一般情景交融,韵律优美。反复诵读,能让学生真正徜徉于美妙的诗意世界中,享受诗的味道与情趣。古诗词教学中的“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晓字义,把诗文读通读顺;其次要划分节奏,读出韵味;再次要感受语感,知情入境、悟情明理,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做到有感情地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字正文顺”到“有节有奏”,从“读出味道”到“抒发情感”,逐步提高朗读要求,使学生的语言在朗读中积淀,情感在朗读中迸发。

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如何“读好”上,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朗诵这首诗(《声声思》音乐响起,师生深情朗读全诗)。

师:(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让我们举起酒杯干了吧!

师:酒已入怀,可我总觉得这杯酒和我们平时喝得不一样啊,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们品出来了吗?

生:品出来了,是依依不舍,悲伤的滋味。

师:这么依依不舍地送别你的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咱们就再来一杯。

(师生作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通过范读、引读、齐读等,师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在想象意象中实现言意兼得

诗人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就是我们所说的“意”。感悟古诗,感悟的不单是诗句的字面意思,还有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我们要抓住诗句背后隐含的信息,为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填补空白,深入理解诗句内涵,有效学习运用语言。

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黄鹤楼”化为这样的画面:

师:透过“孤帆和长江”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李白正站在江边,望着远去的好朋友,难过得落泪了。

生2:我看到李白与孟浩然正互相挥着手,说着离别的话。

师:孩子们,开元盛世,浩浩荡荡的江面上,难道真的只有一条船么?(生摇头)可李白为什么却说是“孤帆”呢?

生1:因为李白的心里只记得孟浩然。

生2:李白只是看着孟浩然的那条船,没有注意别人的船。

师:是的。同学们,他对江上所有的船只视而不见,眼里只有那只帆,那个人,那片情!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生读“孤帆”)

师:老朋友乘船远去了,但诗人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老朋友的船(板书大大的“船”字)。船越走越远,慢慢变得模糊了,但诗人的目光依然紧紧地追随着老朋友船上的那个帆。这帆越走越远,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就这样,一直送到(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教师巧妙地将“孤帆”化为“诗人的久久伫立以及诗人心中的孤独与伤感”,把简单的诗句化作一幅幅立体的画面、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象”的召唤引领下和“意”完美结合。学生在吟咏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理解了诗句内涵,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了思维和语言同构共建。

四、在整合资源中丰富诗词内涵

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大,我们可以将不同时代主题类似的诗词进行整合,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诗词表达的内涵,为深入领会古诗文情理服务。

如在《乞巧》一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乞巧》(林杰)、《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天上的街市》(郭沫若)等关于“七夕”的诗形成组诗进行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吗?没错,是我们的七夕节。说到七夕节,大家肯定会以为这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但在古代,七夕真的是情人节吗?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读这首诗。

师:通过反复读和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描写的是七夕这天,少女们都要望月乞巧、穿红丝,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让我们也怀着这种虔诚之心来读读这首诗。

我们再来读一下《鹊桥仙·纤云弄巧》和《天上的街市》,比较这两首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朗读完这三首,你们觉得“七夕”变了吗?

师:对啊,不同年代的“七夕”的变,其实是因为诗人不同,心境不同,“表现”也不同。不变的是一样的牛郎织女,一样的鹊桥相会,这就是“七夕”的文化符号。(这一传统节日温馨而浪漫,成为传统诗歌吟咏不衰的主题之一。)

生齐读古诗。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若能从挖掘”诗眼”入手,引领学生品味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理解行文特点,让孩子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接受诗情的熏染,就一定能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维峰、张晓静《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应有意蕴》,《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4期。

[2] 王彤《“知人论世”与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诗眼古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诗眼
诗眼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