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加勋
摘要:学校教育的本质既是师生思维互动共进的过程,也是对学习思维引导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渐进过程。把培养学习思维能力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就是切实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从语言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对全面提升阅读教学质量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021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必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等。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辨析对比,促进语言思维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布鲁姆把记忆、理解、应用界定为低层次思考,把分析、评价、创造理解为高层次思考。低层次思考,亦“低阶思维”;高层次思考,即“高阶思维”。当下更多的语文课堂习惯于机械地抄写、读背,大量时间用在低阶思维阶段兜圈子。语文学习不能只是“匍匐于”低阶思维阶段,应引领学生登上高阶思维列车,掌握语文思维方法,走向言语比较、让言语质量得到更高的提升。以统编版五下《猴王出世》为例。
师:你看连用了两个“我进去!我进去!”,换一种写法。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1:加了一个“吧”感觉石猴不情愿,而且有些犹豫。
生1:多了“吧”,自告奋勇、敢作敢为的石猴形象,好像瞬间消失了。
师:这样短促而又重复语言,文中还有几处,并试着用加一加、去一去、改一改的方法感受其语言特色。
生:“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重复性地语言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把猴王敢作敢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表达的内在秘妙——石猴语言短促而又重复,使石猴的“猴性”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在思维认知的层面上进行对比,并使思维朝着语言表达的意蕴深处和言语思维的同核层面推进,有效历练了高阶思维。
二、提升求异思维能力
1.整合主体,提升思维技巧能力
当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碎片化知识越来越多,学生无法接触多元的文本。单元主题文章的统整,除了读得多和快一点外,可以比较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技巧能力。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互助互爱”主题为例,写的都是人与人默默、无声的互助互爱。但生活中爱的方式各不相同,对不同方式的互助互爱也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结合以上分析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这组课文中,你对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形象感受最深?請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加以解释说明。
(2)本组课文在突出人物鲜明特点时,作者在表达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这四篇文章里的“帮助”有什么共同点?
(4)阅读新闻事件(媒体报道捐赠场面和贫困生受捐助时的表情举止),结合四篇课文,讨论我们该怎样帮助别人?
通过单元文章的整合,让学生接触真实、多元的文本,不但可以提高他们领悟较高层次的细腻的道德内涵,还可以教会他们学会整合散乱无序的信息,对不同的观念和情感进行价值判断,提升他们思维的技巧能力。
2.多元角度,加强逆向思维能力
高阶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仅要能够检索、概括和整合文本核心信息,还要能够对文本核心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审视。这种审视应力求多维,并能在每一个维度进行一定程度的生发。
比如,教学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学生找到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一种怎样的“信赖”呢?引导学生对“信赖”进行多维度审视: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信赖”;站在小鸟的角度,理解“信赖”;站在读者的角度,理解“信赖”。学生会发现,当站在不同的角度度去理解“信赖”时,“信赖”往往不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作者说笼子是“舒适又温暖”的,如果你是被关在笼子里的珍珠鸟,你会喜欢这笼子吗?
(2)作者说笼子在吊兰的垂蔓下,仿佛身在幽深的丛林之中,鸟儿的叫声仿佛“格外轻松自在”,如果你是被关在笼子里的珍珠鸟,你会喜欢这丛林吗?你会觉得轻松自在吗?
(3)读了珍珠鸟的故事,你认为对于小鸟来说,什么才是美好的境界?基于这样的理解,你认为真正的信赖是什么?
正是这样的讨论,构成了对文本核心元素的多角度审视与生发。不强调答案的固定统一,不主张思维的单一固化模式,倡导多维思考后个体自由观点的表达与抒发,这是比较典型的高阶阅读策略。
三、聚集思维“力向”,让思维更有开放性
思维是有维度的。教学中思维的“力向”,有横向、纵向的,当然还有多向的。引导学生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最终有所顿悟、有所发现,真实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可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苏教版四上《说勤奋》为例,教师以问题驱动迁移思维力向。
1.这篇文章与以前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比较发现本文重在“说”理,列举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说明“勤奋是通往成功的桥梁”这一道理。
2.作者是如何把这一道理“说”明白的?学生探究后,发现作者选取名人事例来“说”理;教师引导比较两个事例的异同,学生发现司马光从小天资聪颖,童第周基础不好,但通过勤奋,都获得卓越成就;教师点拨,要把道理“说”清楚,须选择典型事例,才能使人信服。
3.范仲淹断齑划粥、齐白石从木匠到绘画大师、列宁专心读书三个小故事,哪个事例可替换文中事例?哪个事例可以补充在文中两个事例之后成为说明本文道理的又一例证?学生阅读思辨,发现范仲淹和齐白石的事例可替换文中事例,因为都是一古一今,列宁的事例可补充在文本事例之后,这样“古今中外”事例都有,更有说服力。
在思辨事例异同、增补替换事例、梳理结构层次等迁移思维力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真实经历比较思辨、判断论证等思维过程,悟得说理智慧,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结合教材和科学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中心小学3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