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宝林 郭安坤 刘建锋
(1.延安市子长县人民医院骨二科,陕西 延安 717300;2.宁强县天津医院骨科,陕西 汉中 724400)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患常见手术方案,术后恢复快,患者生活质量往往得到快速提升,但该手术入路较多,如后入路要将外旋肌群切断,对髋关节后方稳定性影响大,容易脱位,而前入路需切断股直肌,影响关节稳定性,而直接前入路为肌间隙入路,术中不会对关节肌群造成损伤,故受到临床医师重视[1]。本次研究就对比直接前入路及后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影响性,以期选择最佳入路。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01至2019.01共6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入路分成2组,每组33例。直接前入路组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65±4.12)岁;病程平均为(3.74±1.04)年;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10例、坏死11例、其他12例。后入路组男22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61±4.09)岁;病程平均为(3.71±1.09)年;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12例、坏死10例、其他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2)年龄>50岁,髋臼破坏严重或,疼痛剧烈,关节活动受限;(3)体质量指数<30kg/m2;(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本治疗方案。排除标准:(1)外展肌无力或减弱者;(2)髋臼发育不良或髋臼缺损者;(3)股骨近端畸形需截骨者;(4)骨质疏松者。
1.2治疗方案 直接前入路组麻醉成功后健侧取外展截石位,患侧髋关节伸直,内旋15°,明确髂前上棘,在外侧2cm沿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间隙钝性分离并向内侧牵拉缝匠肌,显露关节囊,结扎旋股外侧动脉升支,拉钩固定股骨颈上下处,倒T型切开关节囊,充分显露髋关节后沿髋臼边缘置入克氏针固定股骨头,锤入取头器,将股骨头取出,用Hoffman拉钩暴露髋臼,去除增生组织后磨锉至合适大小,用液晶量角器无菌包裹后测量前倾角,置入合适假体,保证假体外展(40±10°),前倾(15±10°),在依次扩髓,植入股骨柄,确认双下肢长度后复位髋关节,活动髋关节无误后依次缝合。后入路组则麻醉成功后取健侧卧位,以大转子为中心向两端切开10~12 cm弧形切口,逐层切开,暴露外旋肌,在股骨大转子处切断,钝性分离,切开关节囊,股骨头脱位,在股骨小转子上1~1.5cm处截断股骨颈,并取出股骨头,暴露髋臼并磨锉,保证假体外展(40±10°),前倾(15±10°),在依次置入股骨头 和股骨柄,髋关节检查后确认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和下肢长度,无误后缝合外旋肌群,重建关节囊,逐层缝合[2-4]。术后两组均预防感染、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治疗,术后3d 扶助行器下地行走。观察指标及方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术后1 d、术后3 d肌酸激酶(CK)、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术后3dVAS评分、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Harris评分变化情况;观察两组发生皮下血肿、感染、关节脱位、皮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直接前入路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后入路组,而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上均短/低于后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时间点比较
2.2两组相关血清学指标比较 直接前入路组术后第1 d、术后第3 d在CK、CRP、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后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相关血清学指标比较
2.3两组VAS评分等比较 直接前入路组术后3d VAS评分、髋臼前倾角均显著低于后入路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入路组,两组相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VAS评分等比较
2.4两组并发症比较 直接前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后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39%,后入路组显著高于直接前入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比较[n(%)]
直接前入路实际是一种改良单切口Smith-Petersen入路,其不松解肌肉和损伤阔筋膜张肌,从自然的解剖间隙和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和缝匠肌间隙进入髋关节,且暴露过程中不切断这些肌肉,减少术中肌肉神经损伤,是一种真正从肌间隙进入的微创入路,符合现代微创技术要求,同时该入路保留后方关节囊和外旋肌群,能保证髋关节稳定性,降低术后脱位发生率[5-6]。
结果显示,直接前入路术后并发症较低,因其从自然解剖间隙入路,术中对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损伤较少等紧密相关。但需说明的是,直接前入路学习曲线长,要求手术医师熟悉掌握髋部解剖关系,能在狭小手术操作空间内完成操作,术中对皮肤牵拉,手术视野暴露也要求较高,需避免对皮肤损伤、肌肉过度牵拉[7]。在放置假体时要注意假体位置、大小、角度,假体是否穿出股骨皮质,术中要透视观察下肢肢体长度,避免偏差[8]。CK在代谢环节中可发挥能量转化酶作用,为细胞提供能量,CK在无明显外伤、剧烈活动时其水平偏低,当肌肉损伤,激发肌肉组织产生炎症反应,肌细胞破坏释放肌酸激酶进入血液,释放量超过人体灭活CK能力,CK值就明显升高[9-10]。本研究结果提示,直接前入路CK、CRP、IL-6水平显著低于后入路,这说明该入路对肌肉牵拉影响性低,手术损伤程度低。机体内平衡良好,疼痛程度轻,且术中通过量角器测算,客观性强,故改善预后生活质量。虽然直接前入路手术时间较长,但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上明显缩短,这说明直接前入路能允许患者早期下地行走康复,总体创伤小,恢复理想。
综上所述,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低,恢复快,并发症少,但该入路学习曲线长,对术者要求高,需严格选择适应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