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超,荣春书,刘立明,赵德喜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硬化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血管病变,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尽管对于斑块的形成、发展的病理过程尚无定论,但吸烟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饮酒等危险因素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1]。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药治疗疾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疗效突出。因此调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体质特征对于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门诊及住院病人,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筛选出1 000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40~75 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依据《超声医学》第4版,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1.0 mm或有粥样斑块作为判定标准。排除标准,因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形成的血管损伤者。
1.3 中医体质 根据文献[2]报道,中医体质分类采用王琦教授《中医体质量表》,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特禀质。
1.4 观察方法 对入组病人进行《中医体质量表》辨识,得出体质类型结论;对入组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有无斑块,分析颈动脉斑块的超声学特点,将斑块按照超声学特点分为稳定型斑块(等回声、强回声)和不稳定型斑块(低回声、不均质回声、溃疡型斑块、不规则斑块),测量斑块是否造成颈动脉狭窄;分析不同中医体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软件,计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χ2检验。
2.1 CAS 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见表1。
表1 CAS 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2.2 中医体质类型在有无斑块形成上的分布 在1 000例入组病例中,各种体质中有斑块形成的构成比例:痰湿质(90.3%)、血瘀质(93.5%)、湿热质(85%)、阳虚质(85.9%)、阴虚质(84.4%)、气虚质(84.8%)、气郁质(85.1%)、特禀质(81.3%)、平和质(27.3%)。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中有斑块与无斑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斑块的痰湿体质例数高于无斑块例数;血瘀质中有斑块与无斑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斑块的血瘀体质例数高于无斑块例数;平和质中有斑块与无斑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斑块的平和体质例数高于有斑块例数。因此,中医体质类型痰湿质、血瘀质可能是影响斑块形成的主要体质类型。见表2。
表2 中医体质类型在有无斑块形成上的分布
2.3 中医体质类型在斑块稳定性上的分布 在1 000例入组病例中,各种体质类型中稳定斑块的构成比例:痰湿质(81.6%)、血瘀质(70.8%)、湿热质(76.1%)、阳虚质(81.1%)、阴虚质(79.0%)、气虚质(82.0%)、气郁质(77.7%)、特禀质(82.0%)、平和质(100%)。中医体质类型血瘀质中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斑块的血瘀体质例数高于不稳定斑块例数。因此,中医体质类型血瘀质可能是影响稳定斑块形成的主要体质类型。见表3。
表3 中医体质类型在斑块稳定性上的分布
2.4 中医体质类型在有无狭窄形成上的分布统计分析 在 1 000 例入组病例中各种体质类型中,血管狭窄的构成比例:痰湿质(19.9%)、血瘀质(22.2%)、湿热质(22.4%)、阳虚质(15.6%)、阴虚质(12.4%)、气虚质(105%)、气郁质(11.2%)、特禀质(18.0%)、平和质(0%)。中医体质类型所有体质中血管是否狭窄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是由于病例数较少、地域差异性的影响。见表4。
表4 中医体质类型在有无狭窄形成上的分布统计分析
中医体质学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灵枢·通天》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体质”一词,有“气体”“气质”“素质”等不同名称。直至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出现了“体质”一词,该书《呕吐门》中记载,诊疗疾病应当“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幼科要略门》指出诊治疾病的原则为“先明体质强弱,肌色苍嫩”。在先天禀赋与体质形成的关系上,《灵枢·天年》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形成胚胎,享受母体气血的滋养而不断发育,从而形成了人体。
20 世纪70 年代,有些学者正式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出版了《中医体质学说》[3],这是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匡调元[4]认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田代华[5]通过临床研究将体质大体分为12 种类型。王琦[2]认为中医体质(Constitution of TCM)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这个定义涵盖了体质形成的生物、社会、心理三个方面的因素。王琦[3]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阴阳)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将人的体质分为9 种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特禀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运用王琦的9 分法,结合患者的病情,从患者本身体质着手,研究疾病的体质与临床治疗的相关性,为现代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6],该标准的体质分型主要依据王琦的9 分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特禀质[7]。《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确立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法。
根据前人研究,我们认为,中医体质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即某种体质的人群易患某种类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果假说成立,那么进行体质方面的调治,则有可能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一定的作用,做到“未病先防”“己病防变”,并且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8]。本研究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特点及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为中医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提供临床依据。
体质是基于个体的遗传差异,并受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地域气候等不同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生长发育的缓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次观察样本量不大,且受地域影响,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旨在归纳其体质特征,以期抛砖引玉,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资料和长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