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玲,高慧文,李 斌
海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海南海口 570311
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致残率高、病情易反复、无特异疗法等特点,属于慢性全身炎性反应的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以四肢小关节对称性、慢性、进行性的结构破坏,同时伴有关节畸形、肿痛、运动功能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1]。已有研究表明,国内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率达0.4%,全世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达1.2%,女性较男性患病率高。因为病情易反复、病程长、关节疼痛明显等特点,类风湿关节炎带来的高致残性及预后差等问题已引起重视,做好类风湿关节炎的护理是目前相关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临床护理路径由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小组,能够为患者提供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的护理[2-3],本研究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风湿免疫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3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风湿学会制订的诊断及分类标准;(2)患者能按照医嘱定时服药,依从性好,同时能做到定期复诊;(3)患者或家属能够按时完成调查问卷。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损害、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被纳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43例;年龄25~70岁,平均(44.5±5.7)岁;病程2个月至15年,平均(9.1±2.5)年;疾病分级:Ⅰ级15例,Ⅱ级21例,Ⅲ级21例,Ⅳ级11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47例;年龄24~72岁,平均(46.7±6.8)岁;病程4个月至15年,平均(9.8±3.2)年;疾病分级:Ⅰ级16例,Ⅱ级21例,Ⅲ级21例,Ⅳ级1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疾病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了解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告知住院注意事项、观察生命体征改变等基础护理,并对患者的心理及饮食进行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包括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康复医师等,探讨护理重点及护理中可能出现的疏漏及解决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对每位患者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护士依照路径指示,评估患者每天的病情进展,以实现程序化和标准化,落实对患者的各项治疗与护理措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对入组的观察组患者,依据个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制订相应的临床路径措施。(1)入院第1天:患者在入院时由责任护士接待和协助办理各项入院手续,同时对患者进行宣教以消除入院后的紧张情绪和不适应感。(2)入院第2天: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与心态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形成良性护患关系,告知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势,培训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的各种方法,强化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还需要正确耐心地疏导患者的消极情绪,为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打下基础。依据病情合理搭配饮食,充分考虑到所用药物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告知患者禁止使用有可能导致疾病加重的食物与饮品。(3)入院第3~9天:①开展康复训练,遵循关节保护的原则,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患者开展合适的康复训练;②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接受常规入院宣教与出院指导的基础上,依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保证患者了解临床护理路径的意义,有利于患者的配合,并介绍各项观察表格的内容及作用。对患者按照规定流程每天进行相应评定。(4)出院当天: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帮助患者办好各种手续,告知患者出院后如何进行居家康复训练等,还要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1.3观察指标 随访2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变化,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的变化进行比较。
1.4疗效评价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4]评价生活质量:由20个问题、74个项目组成,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5个方面,各项目4~20分,每项目分值为1~5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价患者疼痛情况:绘制10 cm的目测表,横线一端为0分,另一端为10分。0分指对患者日常生活及睡眠无干扰,无疼痛,1~3分指轻微疼痛;4~6分指对日常生活及睡眠有小部分影响,中等疼痛;7~9分指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及睡眠受到严重干扰,疼痛显著;10分指生活质量糟糕,疼痛剧烈难忍。
2.12组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指标比较 2组患者在干预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较对照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2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GQOLI-74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 2组患者干预前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指标比较
表2 2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分)
2.32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分)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遭受疼痛和残疾,令患者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因此,必须引入更高效、优质、低成本的护理方式[6-9],这不仅能够减少医患双方的时间及经济成本,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同时,患者对病情与治疗方案的知晓也有利于促进康复[10-11]。
多数患者选择口服药物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第一选择,但部分患者在患病早期存在药物使用依从性较差的情况,进而出现关节红肿与功能障碍,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残疾,到病情晚期会出现关节僵硬、畸形,导致疾病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形成高致残率与高致死率[12]。临床护理路径起源于美国,多年来不断发展,大多数国家已经普及应用,尤其适用于诊断清楚、临床诊治过程中变异程度不大的疾病,在我国已经得到推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由路径小组成员根据相关疾病制订的一种临床治疗护理模式,作为整体护理的一种深入模式与方法,让患者从住院到出院都按照路径流程来进行治疗、护理,做到护理程序和护理行为规范进行,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具有减少住院时间、节约医疗成本等优势,在多种临床疾病的护理中均取得了较好效果[13-14]。本研究通过对2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各项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关节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地减轻了类风湿关节炎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2组患者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GQOLI-74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干预过程中,部分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进而延缓了康复进展,且在饮食及功能锻炼上未能听从指导,临床各项指标控制不佳。为保证临床护理路径得到更好的执行,由主管医师、责任护士、康复医师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制订相应的治疗护理模式,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都能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制订的特定流程接受治疗和护理,护理者还需制订更完善的院外患者监督管理计划以取得最佳护理效果[15]。按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护理质量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了护理工作的主动性。同时,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度提高,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现实,面对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及家属也积极参加康复方案的制订,更体现了“个体化” 和“以人为本” 的整体护理。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后,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有效改善各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指标,减少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