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应峰
1983年,不满19岁的我,面临大学毕业,被分派到某校进行教学实习。很快,有了第一堂教学实习课。初登讲台的胆怯和经验欠缺,让我的第一节教学实习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时走下讲台后,我情绪低落。让我意外的是,回到临时宿舍,竟看见备课桌前原本空旷的窗台上摆放着一束用红绸带扎好的杜鹃花。花下面压了张字条,上面写道:“老师,今天您将第一次登台授课,预祝您给我们带来惊喜。”没有署名。那一刻,我迷茫地看着娇艳的花束,打不起半点精神。透过花束,我似乎看见了送花人满脸的失望。这以后,一有闲暇,我便到班上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一门心思投入到第二节教学实习课的准备工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再一次走下讲台,教室里响起了我期待的掌声,迎向我的是一道道肯定的目光。那一刻,我欣慰地笑了,我知道,掌声中一定有那双送花人的手。毕业实习结束,同学们聚集在火车站站台上送别,随着火车的缓缓启动,从离别的感伤中回过神来,我发现在座前茶几上,不知什么时候又有了一束燃烧的杜鹃花,用一样的红绸带打上了美丽的蝴蝶结。
不久,我如期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城镇高中任教。站在高中课堂的讲台上,我感受到了平生最蓬勃的生命力量,实实在在理解体验到潇洒倜傥、意气风发的蕴涵,当男生女生以尚显稚嫩却氤氲着十足青春气息的嗓音喊我老师时,我内心深处漾起的是丝丝甜蜜。
那时候,我所在的班级有一名矮个子学生,黑瘦黑瘦的,有着外在的腼腆和内在的优秀。有一次,我在外出办事的路上遇见了他,我正待走过前面一道不算宽的桥梁。他看见是我,便毕恭毕敬地站在桥那头。待我走过桥后,极其自然而又亲亲热热地喊了声:“您好,先生!”我问,怎么不喊我老师却喊我先生啊?他揉着衣襟,含羞地笑着没有说话。
后来学校统一家访,他成了我的家访对象。一走进他的家门,我便沐浴在一种被人尊敬的氛围之中。他和他的父亲不约而同地叫我“先生”,又是端凳子,又是倒茶水。我尽管有些愧不敢当,但真真切切品出了被人尊重时妙不可言的滋味。家访得知,他家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由于历史的原因,到他父亲这一代便走了下坡路。即便如此,他父亲在当地仍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因从小到大受到父亲的熏陶,那股温文尔雅的书卷气在这个学生身上显露无遗,他称老师为“先生”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
在这所城镇高中任教两年不到,涉世尚浅的我不知是什么原因被调离,安置到了一所偏僻的乡村高中。我万般无奈地接受了这一现实,满腹惆怅地陷入了单调无聊、枯燥乏味、寂寞孤独的氛围中。一天黄昏,老王——一位执教30多年已然是满头白发的长者敲开了我的房门:“年轻人,出去走走吧。”我默许了。于是,一老一少的身影,日复一日嵌入了黄昏的背景中。他告诫我:“人生是不断地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了不起的人,但谁都可以成为有作为的人。”他在这里从教几十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很多学生取得成功时,他为之感到幸福,感到安慰。虽然,这辈子只能是个平凡的教师,但来到世上总算没白走一遭。得益于他的开解,在这儿,我一待就是5年。传道授业解惑,苦在其中、乐在其中。身为人师的小时光里,我发现,人生总会有一些遗憾、一些欢喜。但不管身处何种境地,珍惜拥有的,人生便有了积极向上的不可小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