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明山
人贵有美好的梦想追求,有真挚的情感滋养,有追求梦想的能力和毅力支撑。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极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读《李华章文集》,忆他的言行和人品,深感华章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先生著述颇丰,涉猎广泛,散文、诗歌、儿童文学、文艺评论等硕果累累。其中,尤以散文随笔写作成就最高。他阅历丰富,善于观察,腿勤脑勤,文思敏锐。笔墨所及,除神奇美丽的湘西、鄂西故乡的锦山秀水等景物游记外,也常涉及自己亲历亲见的亲人朋友、名贤故旧的往事漫忆、名胜遗迹、民俗风情的描叙探寻……行文不拘一格,风格多姿多彩。许多篇章构思新颖,立意不凡;情感真挚,人物鲜活;语言质朴流畅,清新自然,读来如诗如画,也不乏启人心智的灼见与哲思,堪称散文随笔的精品。
一
人人都有梦,并常做梦,且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华章也不例外。他虽说过,孩童时代,大概由于稚气的缘故,日无所思,夜也就无所梦了。但他又说:“人到中年,我忽然爱做起梦来了。这梦就像一条彩线,把我的心牵引着,拉回到遥远的故乡的小河……”这条小河,就是湖南“四水”之一的沅江的支流——流过他故乡湘西溆浦县的溆水。
这条小河与他的成人、成材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他不仅在溆水水系的长潭河边出生成长,度过了五味俱尝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而且在溆水河边枣子坡上的溆浦一中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度过了最美好、最朝气蓬勃的中学时代。华章在《梦忆枣子坡》中深有感触地写道:“我心中的枣子坡,却是我梦绕魂牵的地方。”
1955年,华章考进了武昌桂子山上的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该系当时在昙华林)。从此,就远离了生养他的湘西故乡。但故土难忘,故乡美丽的山水景物、民俗风情、亲朋好友,都已深深刻进他的脑海,融化在他的血液中。于是,数十年来,他边工作,边写作,一有机会就返回湘西故乡踏访采风;特别是退休后,他花了四五年时间,数次重返故乡,遍访湘西22个县市的山山水水。一篇篇饱蘸深情,梦忆故乡的散文随笔泉涌而出,流向笔端指尖,汇集于“文集”之中。
一是故乡神奇山水美景、民俗风情、轶事趣闻、节庆活动、历史事件的美文从作者的脑海源源不断地涌出,像一卷卷绚丽多姿的山水画、风情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梦里的溆水》绘声绘形梦忆的是少年华章带着交学费的五担谷子,坐木驳子船去县城上初中,途中惊险又温馨的见闻感受及船工们勇斗激流险滩的大无畏言行;那《浦市古镇遗韵》是对“湘西四大古镇”之首——素有“小南京”美誉的泸溪县浦市古镇独特风貌栩栩如生的描绘;那《悠悠辰河长相思》是对长达一两千米插江陡峭绝壁——箱子岩伴辰河碧水而立、神奇壮美的山水奇观浓墨重彩的勾画;那《边城茶峒寻梦》《湘西侗寨风情》分别展现的是茶峒苗家风情和怀化通道侗乡的景物、风情及婚俗;《湘西年味》《梦怀过年》是对溆浦家乡全家人紧张有序地备年,红红火火、喜气洋洋过新年令人心醉的年味等的叙写;那《溆浦的“两个端阳”》是对溆浦黎民百姓每年从农历五月初五到十五,连过两个端阳节,并隆重举行规模宏大的龙舟赛,为屈原招魂的热闹情景及习俗的源起等的深情追忆;那《难忘雪峰山》对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进行的“雪峰山会战”(抗日战争中最关键、也是最后的一战——湘西会战)的规模、战斗激烈状况及辉煌胜利的描述、礼赞……作者在梦忆、描述、勾画、叙写这些风情景物、民俗节庆、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无一不流溢出发自心底的浓烈的眷念、赞美之情。
二是对故乡亲人、师友的追思怀念之情的佳作不断涌现。
华章对生养他的勤劳、淳朴、善良、坚韧的湘西家人、亲友一往情深。《千年屋》追叙了母亲将自己在“花甲之年后”精心给自己备制的“千年屋”(棺材)让给突然英年早逝的儿媳喜嫂“住”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母亲慈爱、善良、仁厚的高尚品德。《杖简而哭》描写了作者携妻儿回湘西溆浦老家为母亲奔丧、参与办丧事的经历和感受。作者写道:“这一件件往事,如在眼前……我又情不自禁地杖简大哭起来。这哭声正是生者对死者抑制不住的歌颂和感恩之情。”《三舅》生动描述了作者专程拜望年过80的三舅的见面情景,听到他仍用“习惯啦!人活着,就是要多劳动”那句老话回答自己对他的劝慰时,禁不住从心底发出赞美:“沧桑岁月,炼就了三舅山一样的筋骨,河一般的心胸。中国广大农民的脊骨是锻炼得最硬的。中华民族这座巍巍大厦不就是依靠这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支撑着吗?”
华章对辛勤教导自己的师长充满尊敬和怀念之情。《相思岳麓枫叶红》真切地追忆了高中语文老师陈其拮谆谆教导他学语文的往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恩师的敬佩、感激和怀念之情。《桃李情思》《梦忆枣子坡》则动情地叙写了母校溆浦一中及其荆校长、班主任唐老师、图书馆周老师等对自己的培养、教诲和关爱之恩情,并从内心里发出感激:“桃李吐芬芳,老师是园丁。没有溆浦一中,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对朝夕相处的同学和少年朋友,华章更是重情重谊。《娃娃朋友》《挚友得于少年时》分别传神地忆记了他与同窗挚友诨名“五哈巴”和“腊生”两位少年的深厚友情。写到数十年后老友重新相见时,作者写道:“此时此刻,寸金难买寸光阴……拉不完的家常事,讲不尽的心里话,抒不完的真友情。我平生足足地品味了一番‘风雨故人来’的滋味。”这真情厚谊何等浓挚啊!
三是描写踏访、瞻仰与湘西故乡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革命英烈将帅的名胜古迹、革命遗迹,抒发对他们的缅怀崇敬之情的力作如烂漫山花,在文坛艺苑绽放。
湘西是人文荟萃之地,尤其溆浦、凤凰,更是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名贤辈出,屈原、向警予、贺龙、粟裕、熊希龄、舒新城、丁玲、黄永玉、沈从文等众多湘西儿女,像一颗颗璀璨明星,闪耀在华夏天空。多年来,作者怀着敬慕深情,一遍又一遍地踏访故里,拜谒名贤胜迹,追忆他们的光辉业绩、高洁情操,写出了许多立意新颖、文情并茂的力作。《忆溆浦》《“屈原入溆处”犁头嘴》《溆水河畔屈原魂》等篇章,通过叙写屈原流放溆浦的经历、生活思想状况及其与老百姓结下的深厚情谊,追叙溆浦人民屡毁屡建“招屈亭”,并每年连过两个端阳节,举办隆重的龙舟赛,为屈大夫招魂,以寄托和表达对屈原的深切缅怀、无限崇敬之情。
《沈从文心中的沅水》《乐水者记》《心中的凤凰》等篇章既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沈从文笔下描绘的沅水两岸令人迷醉的美景风情,又极真挚地抒写了对沈从文的钦敬和赞美之情。还有他的《永远忘不了的她》《沧桑贺龙桥》《名将的情怀》《人文的四合院》分别叙述了名贤向警予、贺龙、粟裕的故事。
二
大学毕业后,华章分配到宜昌三峡地区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踏遍了宜昌地区雄奇壮丽的山山水水,秀美偏僻的城镇乡村,与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深情地称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对第二故乡的奇峰秀水、民情风物和人民群众的那份情、那种爱铭心刻骨,成为他进行文学创作的不竭动力和思想源泉。
一是对千百年来在长江三峡雄奇险恶的生存环境中百姓的苦难生活寄予了深深同情;同时,对三峡儿女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暗无天日的旧社会抗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充满钦敬与赞美之情。
《远逝的三峡民谣》中,作者听了新滩镇一位老纤夫讲的明嘉靖二年“崩瓦岗”的悲惨故事和他发自肺腑喊出的《打青滩》民谣后,动情地写道:“歌声声情悲凉……令人怆然一叹……从此,这首‘打青滩,绞青滩,祷告山神保平安。山神如要动肝火,人船定要上阴间’的民谣,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文中还描叙了《崆岭滩》《三峡谣》《滟滪歌》等另三首三峡民谣。其中《崆岭滩》描写了西陵峡中最惊险的恶滩:“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首血泪淋漓的民谣。
《三峡的滋味》既是一支对千百年来三峡黎民百姓所受深沉苦难无限同情的哀歌,又是一曲对三峡儿女勇于抗争奋斗,勇于奉献牺牲的可贵精神无比颂扬的赞歌。文章先写历代名人大家品尝过的三峡滋味,指出:“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名人大家,同三峡结下了悠长深远的缘分……种种人生‘五味’,尽在各自的心头回荡翻腾……”接下来简要叙写历代船工、纤夫、舟人所品出的三峡滋味,这滋味更具普遍性和震撼力。文章后半部分用更大篇幅描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三峡地区人民及三峡工程建设者围绕“宏伟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所品出的三峡滋味,这滋味更鼓舞人心,更催人奋进!尤其是三峡百万移民,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言行和高尚情怀,更令人敬佩和赞美!
二是对古今与三峡有关的古诗词深入评析,抒写对雄奇、险峻、壮丽的长江三峡的热爱之情。
《沧桑的三峡诗意》集中地对与三峡有关的古诗词作品及相关作者作了较深入的评析。文中说,古时候,长江三峡是出川、入蜀的必经之路。过往的骚人墨客一方面因三峡的雄奇秀丽而情动于心,另一方面又为三峡的滩多流急而心惊胆战。有的诗人“行到巫山必有诗”,而有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等,则是一进三峡便有诗,并且诗如江水,一泻千里……
文中接着描述了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春,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贬赴忠州任刺史时,途经西陵峡口,偶遇诗人元稹与其弟白行简于下牢溪……同游三游洞,白居易于岩壁上赋诗,还作《游三游洞序》书于岩壁上,留下“前三游”文坛佳话。作者评析说:白居易“诗中抒发了离愁别恨……该诗意境凄美绝伦,流露出人世沧桑之感。”
随后,又叙写了李白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途经黄牛峡时,写下有名的《上三峡》的故事。诗曰:“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读来字字句句饱含着深沉的愁思,抒发出遭贬流放的孤独和忧伤。不久,李白在途中遇赦。当他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情感则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写出了《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三峡绝唱”。
文中还描述了“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人出川,辗转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在此寓居。他诗情奔涌,一连创作出四百余首诗歌,诗意沉郁沧桑、现实性很强,深沉地抒发了漂泊怀乡的悲戚之情,几乎是一吟双泪流。
《诗意乐平里》着重写作者观赏乐平里“如海市蜃楼,叫人心里飘然联想”的云景和“四面环山,山色如画……漫山遍野,青翠欲滴,清新如洗”的好风景的感受。由此,作者“便联想起屈原缘何在辞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和歌颂自然风物来”。原来,这些描写对象都来自他熟悉的民间事物,来自屈原对故乡的炽热眷恋。作者感叹说:“到屈乡赏绿,让人诗情涌动。在这个世界上,秭归乐平里才是适合写诗的一个村庄。”
三是描写对三峡宜昌地区的如画山水、奇岩险滩、峻峰峡谷,奇花异木等景物的喜爱之情。那《三峡雄奇此为魁》中展现的“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茫两岩间,阔狭容一苇”“雄冠天下的夔门”雄姿;那《神女峰,永远美丽》中描述的有关神女瑶姬的美丽传说及“她以一颗纯洁、善良的心,铸造一种崇高不朽的大美大爱”情怀,以及作者从心坎上发出的:“她是我们心中相思的真、善、美的女神”;那《滩多流急西陵峡》《伟哉,三峡石牌》中展示的抗日战争中令10万入侵日寇胆寒的“灯影峡中的巍巍石牌”雄风;《大老岭神奇之树》中记叙的那身高38米、胸径1.1米、树龄三百多年的铁杉,身高10米、胸径70厘米、树龄长达千岁的“千手观音树”(山毛榉)等“品味不尽的神奇怪树”;那《神秘的后河》中描叙的五峰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中“世界罕见,中国独有”的“神秘的生命王国”;还有那《最美茶乡邓村》《五峰采花香喷哒》等文章推介的历史悠久、名播古今中外的邓村绿茶、萧氏茶、五蜂采花等名茶……作者在记叙描述自己踏访、游览、观赏、思索、叩问和感悟这些景物的过程中,无一不流溢着发自肺腑的真挚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是记叙宜昌三峡工程建设者和三峡人民在宜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宜昌三峡地区虽然人杰地灵、山青水秀,也不乏资源,但千百年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未能改变穷乡僻壤的困境。直到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鄂西的穷乡僻壤,一条条宽阔、平直的公路、铁路修进了深山老林,一座座宽敞漂亮的钢筋水泥大桥架在了大山深处的江河深谷之上,高楼、厂房乃至漂亮的新城从锦山秀水间崛起……特别是宜昌三峡地区,由于世界瞩目的葛洲坝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章作为三峡宜昌的子民,目睹第二故乡的今昔巨变,他激动、惊喜、自豪,满腔豪情注入笔端,挥洒纸上。他为昭君故乡的千年古镇古夫镇“时来运转,成了新县城,一座山水园林城、旅游文化城和生态环境城”而祝福;他为屈原故里喜迁新城,屹立在三峡坝首山顶的秭归新县城——漂亮壮美的新茅坪镇,正按“现代化、园林式、旅游型”规划要求构筑成“一颗闪烁的三峡坝上明珠”而欣喜、自豪;他为与自己结下不解之缘的宜昌市云集路发生的巨变而高兴、欣慰;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宜昌,飘出一道道彩虹”飞架长江之上而骄傲;他更为“喜见绿色长江”而惊喜不已。
特别值得一读的是《西陵峡口大城浮》一文,把“被誉为长江三峡一颗璀璨的明珠”的宜昌市的今昔巨变描绘得淋漓尽致,历历在目。半个世纪前,郭沫若先生在《过西陵峡》诗中所写的“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如今已变成美丽现实。那拔地而起的幢幢高楼;那宽阔亮丽的条条马路、街道;那五一广场上动感与静谧相和相融、如诗如画的现代化园林景观、飞瀑流彩的音乐喷泉;那老城区中心“占地55200平方米,设计精巧,铺装高雅……油绿绿,活鲜鲜”的宜昌城市豪华“客厅”——令宜昌人自豪的夷陵广场;那“让宜昌人骄傲”,相当于七八个“上海外滩”,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园”的滨江公园中,融江南园林的精巧和巴楚文化特色于一体的楼阁亭榭和园林建筑;那“高峡出平湖”理想的实现、三峡百年“长梦终成真”的历史追忆与现实壮景……无不雄辩地证明宜昌市发生的沧桑巨变,流淌着作者发自心底的自豪和对党和人民的感激之情。
三
真情实感出美文,历尽人生写华章。这是华章数十年从事散文创作丰富经验和深切感受的精辟总结。他的散文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
一是为文注重创新。华章的散文,不论立意、构思、选材、组材、谋篇、布局,都突出一个“严”字,追求一个“新”字。
《王村镇风韵》紧扣“王村风韵”这一文化含量丰富的主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着笔行文,将王村镇的古朴风貌、地形地貌及变迁、历史沿革、经贸交通状况、人文风情、民族特色、重要事件及其影响、物产风景、杰出人物故事等描绘得活灵活现,如临其境。全文9个自然段,一段从写“我到过不少小镇”的话题,自然引出“别具一番风韵”的王村镇。二段写王村的历史沿革、地形地貌及变迁、经贸交通状况。三、四、五段描述王村的古朴风貌、人文风情和重要事件及影响。着重描述了1986年春夏,上海电影制片厂《芙蓉镇》摄制组大导演谢晋、明星刘晓庆、姜文率队到该镇拍摄电影四五个月及电影《芙蓉镇》放映后给小镇带来的影响。六段详写王村重要的土家族工艺产品“西兰卡普”的织锦过程及该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织锦姑娘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七段描绘气势磅礴的王村瀑布。八段记述瀑布东面花果山上耸立的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溪州铜柱。九段写作者的沉思与希望,收结全文。各段所写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叙事详略分明,过渡自然;行文含蓄隽永,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堪称散文精品。
二是情感丰富真挚。在创作中,作者常将描写的事件、景物、人物故事同自身的经历、感受融为一体,情感发自肺腑,显得格外真挚自然。
《花瑶梯田,壮美的画》开篇写道:“上龙潭、山背是我的一个夙愿。”这“夙愿”就是要去溆浦县龙潭镇与山背周边地区看壮美的山背花瑶梯田。据介绍,山背梯田始于先秦,发展于宋、元、明、清,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瑶族中的一个支系花瑶与汉族百姓,隐藏在雪封山北麓这片封闭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辛勤的劳动,以智慧的创造,把大大小小的山包、山湾、山坡开垦成诗意的梯田。面对“那气势磅礴、雄奇壮丽、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作者禁不住“啧啧惊叹、叹为观止”。他很佩服身边的溆浦知名摄影家魏荣光,因他20年如一日,坚守在山背花瑶梯田,不惧暴晒、严寒,用自己的慧眼抢抓最美的镜头,用绚烂多彩的作品与大山对话、与瑶民对话、与心灵对话。
老魏翻开他出版的摄影画册《中国溆浦花瑶梯田》,一边指点梯田,一边对照摄影作品。作者越看越激动,眼下正值金秋时节,他放眼望去,见上万亩梯田的稻谷,如金带盘绕,似金龙腾飞,像金蛇狂舞,整个山背金黄遍野,山风吹拂,如海似潮,一派浓浓的山背秋韵。字里行间满溢着作者对花瑶人民勇于创新的伟大精神和摄影家老魏的敬业精神的赞美之情。
文章结尾,作者从心底发出点赞:“花瑶梯田,是人类最伟大的古老工程之一,足可与世界知名景点元阳哈尼梯田相媲美。花瑶,是一个洋溢诗情画意的民族;花瑶梯田,则是展示在湘西人民、炎黄子孙面前的一幅雄奇、壮丽、秀美的画卷!”这点赞情真意浓,如水到渠成,自然贴切,感人至深。
三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叙事、写景、状物传神、传情,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之感,极富感染力。
华章的散文中常运用新颖的比喻,巧妙的拟人,较工整的对仗、排比、重叠句式,简洁的白描等艺术表现手法叙事写景状物,常能收到传神、传情的表达效果。且看《泗溪竹韵》开头:“阳春三月,春雨潇潇。霏霏细雨中,我走进秭归泗溪。奇峰峡谷中的山溪,弯弯曲曲,坎坎坷坷,淙淙而来,潺潺而去,给予自然万物以滋润、以鲜活、以神怡……两边瀑布处处,或轰轰隆隆,或潇潇洒洒。望瀑,有一种惊喜;听瀑,是一种享受。我仰望‘三吊水’,惊心动魄,好似天上银河飞落。”“泗溪多竹,生长于漫山遍野……约有万亩以上,好似竹海。”这些文字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选用富有表现力的重叠词语写景状物。如“春雨潇潇”“霏霏细雨”;山溪“弯弯曲曲,坎坎坷坷,淙淙而来,潺潺而去”;瀑布“轰轰隆隆……潇潇洒洒”等,使所写景物读来有形有声,节奏鲜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此外,还兼用了排比(以滋润、以鲜活、以神怡)、对仗(淙淙而来、潺潺而去;望瀑,有一种惊喜;听瀑,是一种享受)、比喻(“三吊水”似银河飞落;泗溪多竹,似“竹海”)等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里还栽种或移植珍贵的名竹270种,占全国竹子品种的三分之一。沿着山溪前行,一路翠竹相迎……远望,楠竹壮大,毛竹修长,颇有长者之风貌;近看,细竹立奇,千姿百态。紫竹呈现亮丽的紫色;花吊绿竹,竿上清晰可见绿色直条纹;龟甲竹,竹子下有龟形图案,好似人工雕刻一般;尤其是小叶翠绿竹,叶片小巧,枝条细长,伸向左右,竹节之间呈曲线状,凝目之间,宛如少女身材,有曲线之美;罗汉竹,竿子下端部位竹节密而短;粉单竹,竹杆上呈粉状,用手抚模,有粉粘手;斑竹,竹竿上有黑色斑点,似留有泪珠之痕。徜徉在‘名竹苑’,大开眼界。栽有青天绿黄竹、花吊竹、味精竹、筇竹、光头猴竹等珍稀名品,令人啧啧赞叹。到泗溪品竹别有一番韵味。”以上文字主要运用白描手法,集中描述了泗溪“竹海”中的各种珍稀名竹,如数家珍,重点突出,特征鲜明,形象直观,要言不繁,让人印象深刻。行文中还兼用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说楠竹、毛竹“颇有长者之风貌”;把小叶翠绿竹比喻成“宛如少女身材,有曲线美”。这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新奇感和表现力。
最后以“泗溪一绝”的“多种竹菜”“那美味久久地萦回在舌尖上、心扉里”收结全文,更增强了“竹韵”的余味。该文堪称是一篇情真意切、文情并茂、韵味悠长的散文精品。
华章先生在《文集·后记》中说:“好作品是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中采撷与开掘出来的,是从作者心灵中绽放出的思想和艺术的花朵。一个作家的创作成绩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既在于勤,又在于恒;既贵于真情和性灵,又贵于独特和精深。文学创作永无止境。”这是他数十年文学创作经验和感受的精辟总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金玉之言。华章还说过:“对作家与作品的评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深有同感。我的评论很难尽显《文集》作品的精华,甚至挂一漏万,难免遗珠和偏颇。好在它是我认真阅读《文集》真情实感的真实记录。诚望华章先生继续发扬“把自己的真性情、真感受和真襟怀融入在作品里”的好传统,创作出更多佳作美文,让未老的艺术生命闪耀出更亮丽的光彩!
2019年9月26日于武昌东湖翠柳街1号景苏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