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小学教学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与德育是息息相关的,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对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德育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德育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个人思想品质,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去探索、去实践。
了解历史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儿女的永恒旋律。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师要把准育人导向,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在学习圆周率的相关知识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圆周率之父——祖冲之。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π)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数学家,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这对后世的数学研究有重大贡献。不仅如此,祖冲之还与学生的家乡——昆山有着不解之缘。追溯历史,祖冲之曾经是昆山的县令,他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办过许多实事、好事,大量民间故事传颂至今,比如他重视农业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抵御洪涝灾害;他用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巧断“弧田案”;他发现耕牛在酷暑烈日下劳作容易得病,为保护耕牛,他手把手教农民搭建牛车棚;看到当地运输货物要靠人挑肩扛,他就仿制了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看到水乡船儿靠摇橹划桨,又慢又吃力,他就制造了带机械动力的“千里船”。昆山人民心怀感恩,为了纪念祖冲之,在昆山的亭林公园中筑起祖冲之雕像,启用祖冲之路,并将每年3 月14 日命名为“祖冲之纪念日”……通过讲述祖冲之的生平事迹及他在推动数学历史发展中做出的杰出贡献,我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对民族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为国争光的决心。
开展小组探究,提升学生合作意识。在教学一些数学规律和运算定律的时候,我会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如果教师仅靠口头讲授这些知识是很单调、很枯燥的,既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缺失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的课堂理念。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课堂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参与度更高了。每一名学生都可以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在探索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和表达想法的机会,也可提升学习的自信心。小组合作还能让学生聆听组内不同的声音,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也会更愿意以合作的方式来思考、解决问题,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挖掘数学之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是两个有天壤之别的领域,美术给人以美的视觉盛宴,而数学却给人以枯燥、呆板的印象。其实,数学同样也能给予人们美的享受。数学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而数学教师是引领者,需带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欣赏数学之美,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找来自然界中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对称之美。走进数学,才能发现它的奇妙魅力,数学学习中的知识点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审美力的切入点,数学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追寻、去探索,让学生拥有更强的艺术鉴赏能力,理解美的真正内涵。
结合教学常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影响命运。因此,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常规,扎实有效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的点点滴滴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不东张西望,不做小动作,这是课堂常规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前提。学生认真听讲,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生也要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相应的判断或补充。课前课后有所思、有所得,40 分钟的课堂才有质量。
第二,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教师要告诉学生今日事,今日毕,每日作业及时完成,教育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用心审题,全面思考,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美观。良好的书写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反复地强调与训练。
培养学生不畏困难,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重新审题,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尝试独立解答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提升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总之,要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能仅仅从他掌握多少知识、获得多少奖状来衡量,还应当看他是否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真正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人才而服务,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与思想相结合,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