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欣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音乐品味,发挥音乐塑造人、培养人的作用。
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欣赏能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第一步,学会欣赏音乐才能感受到音乐的乐趣,懂得音乐艺术的特性,享受欣赏音乐的愉悦。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包括基础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音乐认知与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而这些都是从欣赏音乐开始的,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通过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课程,但是音乐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唱歌以及掌握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一些教师相对忽略了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情感能力的培养,时间一长,音乐课堂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基于这一点,音乐教师在课前要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在上课时,教师要用语言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学《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的知识技能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动地演唱歌曲,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歌曲中欢快的氛围,能够感受外国儿歌的特点,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玩具、玩偶的特点,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是不是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呢?你们知道在你们不在家的时候,它们都是怎么度过时间的吗?今天咱们学习一首新的儿歌,看看洋娃娃和小熊是怎么度过时间的。”这种导入方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因而在听歌的时候学生都很认真、专注。
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体验音乐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不难发现,单纯地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是不够的。因此在小学音乐课上,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听感受音乐,还可以通过看来欣赏音乐,对学生形成听觉、视觉两个层面的刺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遍歌曲,让学生通过倾听欣赏音乐。听完一遍之后,教师再问学生:“听过这段音乐之后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学生自由作答,有的学生会从音乐知识角度分析,说这首歌首尾相互呼应,层次清晰,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会从情感角度分析,说感受到了音乐中欢乐、轻松的氛围。之后教师再播放音乐和影像,画面中孩子们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快乐地划着船,蓝天白云、湖水、笑容相互交映。接着,教师再次询问学生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说,除了歌曲本身的含义,还感受到了一种美好与希望,感受到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感觉到了喜悦和充实。将音乐和影像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从音乐中体会更多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影像,让学生自由讨论,之后再播放音乐,使学生先在头脑中形成音乐印象,更加直观地理解音乐形象,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实践能力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核心素养要求,也是音乐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音乐实践是学生对音乐进行再加工的一个过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表现音乐,体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在音乐课上,在带领学生通过听、看的方式欣赏音乐后,还要让学生通过表演、演唱等方式来实践音乐,更好地理解音乐中所蕴藏的情感和精神。
在表现音乐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音准,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音乐技能后,再让学生结合歌曲情感再次演唱歌曲,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一课的过程中,第一次练唱时,教师给学生伴奏,让学生注意声音、气息、口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说:“刚才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同学们就对这首歌曲的情感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咱们就再唱一遍,把这种情感带入你的演唱中。”
通过乐器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在小学音乐课上,除了通过唱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乐器感受音乐。乐器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体会到不同乐器表现同一个音乐作品时的差异,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例如,在一次音乐课上,某教师带学生欣赏了捷克作曲家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的音乐节选作品《念故乡》。课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乐器表现这首音乐,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拍摄成视频,下一节课一起欣赏不同乐器展示的音乐作品。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一些学习打击类乐器的同学和学习管弦类乐器的同学组成了小组,共同表演这段音乐。在鉴赏课上,教师和学生发现使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这首作品时别有风味,整堂课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音乐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发挥音乐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