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是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方法进行评价。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这段话说明了正确评价幼儿的方式方法。
阶段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是按照评价标准对幼儿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进行判断,考察的是幼儿在某一时间或阶段内发展的现实状况。过程评价是对幼儿发展、变化状态的分析与判断,重在考察幼儿当前的发展较之过去的进步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在进行幼儿发展评价时,一定要使二者相互结合,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的评价做适当的调整,不仅对幼儿的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还应使评价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活动过程,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使之成为过程评价,通过评价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
批评评价和表扬评价相结合。随着课程的改革实施,赏识教育和激励性评价得到强化,但批评成分相对匮乏。在活动中,有的教师表扬过多,以致忽视了教学评价与幼儿全面发展的结合,促使评价丢失了针对性,影响对幼儿受挫力的培养。其实,负面评价对幼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味地运用表扬而不批评、不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批评能促进幼儿认识自我,提高幼儿耐挫能力。我们有时会见到这种现象,某幼儿因得不到小红花,回家哭闹不止,或因为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去幼儿园。长此以往,幼儿会形成自私、任性、蛮横等性格,对幼儿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运用批评能使幼儿的不良行为得到抑制,控制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从而约束幼儿的言行,使其遵守一定的规则。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在批评之前要查清事实,让幼儿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幼儿好心办坏事也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处理问题就不能单纯地看结果,假如孩子的出发点是好的,就应该给予肯定,给幼儿继续尝试的信心。其次,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幼儿都有自尊,如果当着全班幼儿的面,没有调查清楚原因就批评他,会使他很难面对其他幼儿,让他的自尊心受伤。最后,要艺术地批评。俗话说,“忠言逆耳”,人们总是不肯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幼儿也是如此。因此,批评艺术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批评的效果,正确的负面评价有助于幼儿发现、改正自身缺点,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尊重个体差异,巧用纵向评价。
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虽然都遵循一般性的规律,但是又各不相同,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存在个别差异。如果教师无视幼儿的个性差异,单凭对认知结果的评价就给幼儿贴上标签,进行优劣之分,显然是很不科学的。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以及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的实际情况,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而且在幼儿面前要慎用横向比较。同一年龄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故教师要从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出发,为他们设计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评价的标准不同,但只要他们的目标完成了,在不同层次的操作过程中获得了有效发展,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有效的奖励,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师要乐于对幼儿报以积极热切的期望,采用多元化的标准,善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幼儿,寻找和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幼儿的潜能。
授之以渔,逐步培养幼儿的评价能力。当幼儿出现错误行为时,教师要帮助幼儿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让幼儿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而不只是让幼儿知道不应该做什么。教师要有选择地忽略那些对集体影响不大的个别行为,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当两个幼儿发生争执的时候,教师不要立即介入,因为许多问题可以由幼儿自己解决,幼儿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强。对于发生较频繁的、有典型意义的错误行为,教师可通过设计情景,组织幼儿讨论的方式,使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逐渐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教师处理幼儿错误行为以及冲突时必须体现的教育目标。
总之,掌握好正确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勇气,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幼儿发展的催化剂。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幼儿才会在评价的舞台上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