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媒体在主题宣传中如何讲好故事
——以《农村新报》为例

2020-11-17 12:02罗雪珊
新闻前哨 2020年10期
关键词:嘉鱼新报旅游节

◎方 桐 罗雪珊

新闻故事化是国内外新闻工作者惯用的报道手法,特别是在重大主题宣传中,用故事讲述新闻,能有效提高报道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对三农媒体而言,报道的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事,服务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和服务三农工作的人,新闻报道更需要讲故事、接地气,让人愿意看,看得懂。 然而,讲好三农故事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容易出现故事失真、可读性差、标题老套等现象。 本文结合自身思考和农村新报的有益实践, 为三农媒体在重大主题宣传中讲好故事提出几点拙见。

一、还原现场求真相

在国内外新闻界,讲故事已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法。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一书中,核心观点就是:“美国最好的新闻是讲述完满的故事”。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给记者下过这样的定义:“记者就是寻找故事与讲故事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故事可以有想象成分,由此,新闻故事化写作成了把双刃剑,正确使得能为新闻报道增彩,使用不当会带来负面效果。

如何确保新闻故事的真实性?新闻界有个观点,还原现场。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中写到:“无论什么背景什么个性的优秀记者都共享一种至上的动力,那就是进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到现场”。 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一个好的故事,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要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

如何还原新闻故事发生的现场? 笔者认为, 增强 “四力”,走进故事发生的中心,寻找事实真相和独特视角,挖掘故事情节和细节,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和清新的文风再现故事发生的过程。近年来,农村新报以“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为报训,在“还原现场、讲好故事”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2018 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三乡工程”,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在 “市民下乡” 活动开展100 天时,农村新报采写了《武汉市民下乡百日纪》系列报道,为了讲好这个故事,记者多次走访江夏区童周岭村小朱湾、武汉市农委等单位,再现了决策出台和村庄变迁的过程、下乡市民和村民的喜与盼等,很多场景的描写,直接把读者带进了现场。 该组系列报道荣获2018 湖北新闻奖一等奖。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弘扬“有呼必应 无事不扰”的“店小二”精神,农村新报采写了不少重点报道。在采写《镇委书记办贷记》中,记者赶往宣恩县李家河镇,详细了解了镇委书记明关祝通过个人担保、自家房屋抵押、妻弟存款质押等方式帮企业办贷的曲折经过。 稿件注重讲故事,情节丰富,矛盾冲突多,如,“几条路都不通,明关祝仍不甘心,一天几次拜访宣恩农商行李家河支行行长黄清华, 请他支招想办法。 ‘用存款质押贷款,一天就能办好。 ’黄清华给他出了个‘苕主意’。 明关祝听后心中一喜:妻弟在银行有60 多万元存款,可打打主意。 动员妻弟帮忙时,妻弟也给他出了个难题:‘我存钱的那家银行,负责人是你侄女,把存款转出来,这工作要你去做。 ’”稿件十分耐读,受到读者广泛点赞。

二、群众语言最生动

我们在看新闻时,时而有这样的感觉,有的故事好,但看起来干巴、乏味。究其原因,是语言表达出了问题。毛主席当年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评这样的文章为“学生腔”,面目可憎,像个瘪三。

如何让文章有味? 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也有指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穆青也曾说过:“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充满了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样,立即透出美味来”。实践证明,要把新闻故事讲好,就得用好群众语言。

何为群众语言? 广义上讲,是指群众日常习用的语言。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所说的,通常是狭义的群众语言,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广泛流传的的语言。 群众语言通俗明晓、生动形象、感情强烈、表现力强,与那些“常讲的老话、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 ”格格不入,与那些本本里搬来的条条框框、闭门生造的排比对偶有本质区别。

怎样用好群众语言?笔者认为,要在“学”“引”“选”三个字上下功夫。

“吃透两头”学习群众语言。 吃透“下头”,走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学会用群众语言准确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实际情况;吃透“上头”,全面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的宣传意图, 学会用群众语言宣传党的政策和政府工作。

引导受访对象讲群众语言。我们在采访中有种感觉,跟受访者说官话、套话,他们回应的多半也是套话、客气话,只有走进他们的心里,打开他们的话匣子,他们才会跟你说掏心窝子的话、他们自己的话。

善于选用受访对象说的话。多使用群众语言,并非照搬受访者的话,也不是大篇幅地采用对话,而是在适当地方选用受访者的话,更多的是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去表述,尽量口语化,让故事的讲述过程如同聊天一般。

农村新报记者长期走基层,进农家,广泛学习、使用群众语言,写出了大量加了“味精”的文章。 《来凤县委书记夜宿农家话攻坚》一文中,“老郭的‘当头炮’轰得很准,治病就是要治在根子上。 ”“对, 政府帮扶很重要, 自己也要攒劲搞。”等群众语言的运用,让文章有了乡土味,增强了现场感和可读性。

三、巧做标题最有效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 在新闻故事化写作中,做好标题尤为重要。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具有吸引受众、突出文意、揭示主题、美化版面等作用,被称为新闻的“眼睛”与“灵魂”。

好标题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有规律可循。翻译界常说“翻译文章要做到‘信、达、雅’”,这在新闻标题制作上同样适用:信即真实准确,达即通顺明了,雅即优雅有文采。 近年来,农村新报从提升记者编辑字词句标点符号掌握使用能力抓起,在制作“信、达、雅”标题上苦下功夫。

2018 年10 月,嘉鱼要举办首届鱼文化乡村旅游节,农村新报记者提前采写了一篇探路旅游节的稿件, 完善标题时,值班副总编辑、作者等人反复推敲,考虑到嘉鱼得名于《诗经》名篇《南有嘉鱼》,诗中云:“南有嘉鱼,烝然罩罩 ”,大家形成统一意见,将标题改为《南有嘉鱼烝然罩罩——探路嘉鱼县首届鱼文化乡村旅游节》。 总编辑审版时,认为标题还不够味,众人又在稿件和诗篇中找灵感,最终将标题改为《君子有酒品嘉鱼——嘉鱼鱼文化乡村旅游节溯源》。 改进后的标题,意境、文化味更胜一筹,读起来简洁雅致,朗朗上口,“品嘉鱼”一语双关,更是巧妙至极。 该标题受到嘉鱼政、商及文化界的充分肯定,该县后来将“君子有酒品嘉鱼”确定为旅游节活动宣传主题,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点赞。

除了引经据典作标题,农村新报还通过总结归纳、辩证对比、设问回答、多用动词、反话正说等方式,不拘一格巧做标题。 《遥控全国黄鳝价,仙桃底气在哪里? 》《巴东神农溪“安全帽”为何戴得牢?》等设问型标题,采用疑问句式,引人注意,发人深思。《有机茶里寻百亿》《背出来的绿色银行》等标题动感十足、简洁明了,又不失力度和深度。

近段时间以来, 农村新报认真落实省委宣传部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要求,克服标题口号化、标语化、概念化、官僚化、庸俗化、标签化。 翻开近期的农村新报,“面目可憎”“总结依赖症”“文件照抄病”的标题越来越少,突出新鲜、重要和核心信息的标题越来越多,新闻报道的“眼睛”越擦越亮。

总之,好的标题能让人赏心悦目,勾人阅读,但制作好标题,实属不易。 笔者认为,要广看、勤记、善思、多练,通过广泛阅读和观察,多了解和记录一些好标题,认真思考好标题好在何处,掌握制作好标题的规律和技巧,自己在写稿中多借鉴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猜你喜欢
嘉鱼新报旅游节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诗经》与湖北嘉鱼
栀花飘香
——— “2019 栀子花文化旅游节” 主题歌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网开一面,再也不见
2017阿拉善玉·观赏石文化旅游节暨交易博览会圆满举行
马嘉鱼的启示
旅游节目的功能革新探析
南有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