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斌 向东宁 周 萱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挑战。
地方党报如何应对挑战,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抢占小屏“C 位”?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
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
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始终坚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跟跟紧,同频共振,这一点主要在政务报道上体现出来。
党报的政务报道虽然是“看家本领”,但面对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需要做出一定改变。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在处理政务报道时,不是简单的移植、复制,而是进行了二次改造,创新报道形式,创新标题制作,使之更加符合网民阅读习惯,让政务报道更亲民。
2019 年7 月-8 月,为迎接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展现变化,展示成就,咸宁日报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壮丽70 年·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聚焦咸宁6 个县市区高质量发展成绩。
该系列报道一共18 篇, 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将这18篇成就报道,以【新时代·咸宁最强音】为主题同步转载。 与报纸发稿不同, 微信推文进行了改写, 推文缩减了稿件篇幅,提炼原稿“筋骨”,将原来每篇3000 余字的报道缩减到800 字左右,18 篇的篇目浓缩到6 篇。
篇幅大量缩减,如何保证原汁原味和可读性?首先从标题上,采用“新时代·咸宁最强音——咸安干得怎么样? ”的提问形式,吸引读者阅读。 内容上采取提纲式写法,明晰层次,凝练文字,运用短句,图文并茂,增加了报道的可看性。
改写后的文章便于阅读理解, 既满足网民快速阅读的需求,也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精华和核心思想,展现了咸宁各县市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和成就,讲好了咸宁故事。该系列报道在各级领导和读者中引起良好的反响, 体现出了党报的报道能力和编辑水平, 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融合的一次尝试。
此外, 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还灵活运用海报长图、H5等形式,通过精心制作新媒体标题,改进和创新会议、政务报道。
如:“两会”期间,推出的“咸宁账单”H5,创新以支付宝账单形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2020 咸宁经济工作怎么干? 》将数千字的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简化制作成海报长图,突出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的总体要求、 预期目标和工作重点三大部分,让人一读就懂。 这样的政务报道,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让政务新闻更好的传播于民。
在群众眼中,党报一直是最权威、最可信赖的信息发布平台。 然而全媒体时代,社会上的声音纷繁复杂,人人都有平台和渠道发声, 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主流媒体的强势地位。
地方党报新媒体要在声音的洪流中脱颖而出, 发出最强音,发挥权威信源的优势,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 就必须抓住一个“快”字。尤其是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上,充分利用网络易于传播的特点,在报道中抢占先机,第一时间发声,将读者普遍关心的新闻事实尽快发布出来,满足群众欲知应知之需,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 市民“宅家”的情况下,网络成为了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一时间,各种有关疫情的碎片化信息充斥网络,鱼龙混杂。部分失真的信息引起了公众的恐慌情绪。如果此时主流媒体的发声滞后、缺位或者失声,将会给“小道消息”可乘之机。
为了正确引导舆情,激浊扬清,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快速反应,迅速制定报道发布方案,要求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发布迅速、准确、透明。
公众号申请将原本的一天3 次发布增加到一天12 次发布,安排24 小时值班,与当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对接,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重要信息即时发布。 每天清晨, 第一时间推送疫情通报,让公众了解当地疫情动态。 对交通停运、喷洒消毒等指挥部发出的重要通知信息即收即发,做到不漏发、不错发。
权威报道及时发布。除了指挥部信息,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还重视原创报道,在封城封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率先深入防疫一线的隔离病房、封闭小区、防疫卡点等,采写了《记者探访隔离病房: 隔离区的他们还好吗?》《小区全封闭18 天里,发生了这些你不知道的故事……》《煮出来的云咸情——咸宁“玉滒”和她的云南亲人》等。 同时,对网络传播的不实信息,及时辟谣,对公众关心的问题答疑解惑。
公示信息定时发布。疫情期间,各地各界伸出援手捐款捐物。 捐赠的款项和物资是否用到了实处? 会不会存在问题?广大群众十分关注。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红十字会、慈善会接受捐赠情况,让信息公开透明,回应关切,消除了群众的疑虑。
抗疫报道适时发布。对记者采写的各类抗疫相关稿件,择优进行编辑发布。公众号对接指挥部,推出疫情防控红黑榜,用正面典型引领、反面案例警示党员干部,营造奖惩分明的防控氛围。 对防疫科普类知识,采取海报、长图等多种形式发布推广。
疫情期间, 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日均发布文章20 余条,最高浏览量10 万+,原创、首发稿件居多。权威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让广大群众人人知情、人人参与,传递了抗疫信心,凝聚了抗疫力量。 公众号粉丝也呈井喷式上涨,一个月时间涨幅近50%,进一步彰显了主流媒体的地位。
全媒体时代, 公众是不是只需要碎片化、 浅层化的阅读?答案当然是不。在喧嚣的舆论场,更需要有思想、有观点的深度报道。公众并不仅仅要知道是什么,更希望明白为什么? 怎么做?
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在提供“新闻快餐”的同时,也能对新闻事件追根问底,穷尽事理,提供有深度、广度的“新闻正餐”。
2019 年7 月,公众号发布《传奇能够复制吗? 官桥八组:能》一文。 该文以嘉鱼县官桥八组入选中国乡村振兴先锋榜十大榜样为新闻由头,抓住其“一组带多村”的特点,分别从“什么叫一组带多村”“为什么要一组带多村?”“怎么样一组带多村”“为什么能一组带多村”四个方面,深刻剖析了官桥八组的乡村振兴改革路径,总结其改革经验,展示改革成果。四个部分紧扣主题,层层递进,逻辑鲜明,设问形式的标题,高度提炼概括内容。 这样的深度报道易读易理解,也体现出党报的优势。
2020 年4 月,为进一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与报纸同步推出《文明创建红黑榜》栏目,记者深入街巷, 实地采访拍摄文明创建中的可喜现象和不足之处,用红榜来示范带动、榜样引领,用黑榜来曝光问题、督促整改,助力创建工作。 并且在每一次红黑榜的文末,以记者手记的形式配发短评,树立观点,引人关注、引发深思。
其中,《潜山脚下,一栏之隔的“红”与“黑”》一文,来源于网友爆料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旁藏着一个垃圾场。 新媒体中心记者接到爆料后迅速前往现场,辗转采访多个部门,找到垃圾场所在地的具体管理单位, 进一步追问垃圾场形成的原因。 该文发布后, 立刻引起网友讨论和相关单位的重视,垃圾场被快速清理,还风景于民。
类似的新闻舆论监督栏目《党报问政》,先后发布了《10年前集资建房,现在还没建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猫腻? 同一片山林,怎么办出了两份林权证? 》等数十篇报道,每一篇报道把一个现象、一个问题说深说透,并结合报道追踪、部门回应、律师答疑等延伸阅读,进一步挖掘报道的深度,以问促改,以问促变,进而寻找解决同类问题的长效机制。 该栏目已经成为当地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新渠道。
“发现咸宁暖新闻”是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宣传语。这个暖,不仅仅指的是正能量、温暖人心的新闻报道,也代表了公众号关注民生的态度。
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关注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开心事,回应老百姓最关心关切的问题。
那么暖新闻从何来?
距离近了才会“暖”。 报道老百姓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能够拉近公众号与粉丝之间的距离。
2019 年末,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百姓身边看变化》系列报道,发布了《咸宁新添网红打卡地:去月亮湾免费泡脚! 》、《鄂棉小区的“脸”,悄悄地在改变》、《调解“大超市”专治 “小问题”》、《一封退休老教授的来信, 改变了这个校园...》等26 篇报道。 每篇报道聚焦一个老百姓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从小事件、小人物入手,反映大时代、大民生。 这些变化与百姓息息相关,自然受到粉丝的关注,报道也体现了变化带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传递了正能量。
做好服务更加“暖”。 报道现阶段粉丝关注、关心的事情,为他们提供一定帮助或服务,能够增加粉丝与公众号的黏性。
2019 年末,咸宁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咸宁市停车服务管理办法》,引起广大车主的关注讨论。 为了便于老百姓理解知晓, 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解读文章 《@咸宁市民,关于停车收费的最全解读来啦! 》,文中详解了“为什么要收费? ”“怎么收费? ”“收费依据是什么? ”等市民关心的问题,让读者一次看够,一次看透。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汛情影响,一些农户的农产品面临滞销问题。咸宁日报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了《求扩散!45 万斤荸荠滞销,伸伸援手吧》、《我为崇阳县寺前村的李子带货——又红又大又甜! 》、《“都上堤防汛了,8 万斤黄桃没人摘”,嘉鱼村民愁得不行》等多篇“带货”文章,借助网络的力量帮助受困农户打开销路,受到了农户的感谢,粉丝的点赞,也让公众号多了一些人情味,多了新闻之外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