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控采访中话语权的主动性

2020-11-17 11:02◎刘
新闻前哨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话语权眼神对象

◎刘 颖

采访是新闻制作的重要一环,它对后期编辑、新闻播报等后续缓解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如何掌握采访的主动权,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

新闻采访工作就是新闻工作者探寻和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新闻采访工作是整个新闻播报事业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充满变量的新闻采访环境,采访背景和受采访对象,如何掌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的思考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充分掌握新闻采访的主动权,我们才能够在多变的新闻采访环境、采访背景和受访对象中顺利实现新闻采访的目标。

二、把控话语权中的提问技巧

美国的卡尔·华伦在《现代新闻采访》中提出:“记者的全部生涯,就是作为一个提问者、聆听者和记录者”。著名记者柯天也曾说道:“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那么,为了更好地把控话语权,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必要的准备呢?

1.前期准备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拜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指的是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已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这期间,采访者自身要战胜自己,克服因无知而带来的恐慌心理。要做到这一些,第一点就是不能专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就写出什么内容。因为专家讲出一大通的专业术语专业知识,自以为讲得内容很充分,但往往不是我们想要的。因此在要倾听中寻找和思考问题,寻找提问的机会。

采访前,有的记者为了一个选题查询上百篇新闻,只为让内容更具体化,扎实可靠,甚至付出大量时间做好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的预估,提前想好对方的反应并做出备选方案,减少了采访中的尴尬时刻也降低了直播时的风险。

相反,有的记者在没有扎实的前期准备铺垫下,就单刀直入的采访,往往容易出现采访提问直白,过于僵化,因准备不充分导致后期制作时漏洞百出,无法补救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次精准的采访往往要靠搜集材料和前期整理做前提。匆忙上阵,就如士兵上场打仗不带兵器,乱指一通吗,思路混乱,毫无章法。采访时也较容易出现不知从哪入手,抓不到要害的结果,同时因准备不充分,还容易损害记者采访时的专业形象和职业素养,给采访对象留下不尊重本次采访、不够专业的印象。最终,采访话语权无法驾权、把控,采访也会因准备不充分而石沉大海,成为一次无疾而终的别恋。

2.提问具体化

新闻作品之所以生动主要来源于细节。来自于记者擅于捕捉细节,抓住人物或事物的闪光点。这都需要记者有丰富的具体素材做铺垫。新闻用事实说话,有了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才会让采访变得生动有趣,也才能深入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意义。采访时时,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3.针对性的提问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记者提问时应根据人物身份做有针对性的提问。若是一次大型的公益活动,就要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问领导就不能说这次活动感受如何,而是说这次活动的意义和内涵,拓展到全局。若是群众可以谈谈感受,更接地气。提问专家学者就要让一针见血,更精准,要体现专业性强和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前瞻性。

4.用眼神交流给予采访对象充分尊重

记者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都能将自身对采访对象的态度表现出来,特别是进行近距离采访时,眼神之间的交会尤为重要。若是眼神时常看向一边或者思考下一个问题,就会让对方认为不被尊重,引起反感和不配合。但若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边听边适当的点头表示赞同和肯定,将会激发采访对象更乐于敞开式回答提问。能让采访对象感受到自己是被认可的,被充分尊重的。

自然流露的眼神交流是一次深入采访的助推器,也是走入人内心的一把钥匙。此外,记者也可以借助采访提问中观察对方的眼神和举动来判断对方面对采访时的提问是排斥还是接纳的态度,是疑虑还是敞开式的回应。所以,采访时可通过捕捉采访对象的眼神,来及时对采访内容做出调整,提高采访效率。

5.不随便打断采访对象

交谈时,不要随意插话或打断对方,不要眼神游离,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做小动作,手机一定要保持震动或静音状态,避开其它环境的干扰,采访地点的选择也应根据采访对象的工作地点采取就近原则,尽量选择温馨的场合。良好的谈话从营造和谐氛围开始,结合四季气候可以给予适当的温馨提醒和问候或寻找共同话题,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化解隔阂,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三、如何把控采访中的话语权

采访往往是一次全新的挖掘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面对不同的面孔和性格的陌生人,这时如何与采访对象迅速拉近距离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亲和力和观察力必不可少,它能让记者瞬间捕捉对方的性格特点。如《今夜不寂寞》节目联系不同心理专家参与节目时,有电话连线和现场直播两种互动形式。那么,就要求主持人在充分了解直播内容的每一个环节的同时,对内容有深度挖掘,从点到面,进行整合与消化,并对嘉宾的背景和性格有前期的了解和沟通。有的专家性格活跃,擅于言辞,往往会出现直播时口若悬河,刹不住车的现象,这时,主持人既要作为倾听者,也要在 访谈节目中掌握沟通技巧,随时植入你的思维和见解。这需要长期的知识的沉淀和对所处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总结起来,用几个字:听、辨、论、解。即采访或者访谈节目首先要学会倾听;其次学会思辨,再则是论断,辩论也是可以的;接着是解惑。如果将采访对象视作一个礼物和馈赠。那么,我们就带着听众或观众一起来层层剖开,解惑里面的秘密和内涵,加以知识的拓展和语言的引申,最后解惑之后,再加入适当得留白,是最妙的。

比如当和嘉宾讨论夫妻双方亲密关系的问题时,嘉宾解答,有代入感时,主持人可以找准点切入话题探讨,并学会在适当的节点打住,声断情不断,再将与语境贴合的音乐作为留白延伸,给予听众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若是中途无理打断势必会影响下一次的采访。但若能有丰富的前期对节目策划内容的把握和深入剖析和理解,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健全的知识体系加上对专家的了解那将足以支撑做好一档心理访谈类节目,把握节目走向和采访的主动权。

总之,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就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媒体工作者更应理性把控话语权,不因把话语权当做滥用职权。日常工作中,应保持学习的态度,多看多听多思考,专注于每一次采访中,把采访变成一次有效沟通和长期沟通的桥梁,在采访中淬炼出独到的见解和采访方式,正确引导舆论和话语权。不唱独角戏,用话语权开好嗓,说好话,有大局意识,同时也能服务于群众,利于群众。

猜你喜欢
话语权眼神对象
神秘来电
生命的顽强
搞笑秀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