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思考
——以武汉电视问政为例

2020-11-17 11:02吴志刚
新闻前哨 2020年11期
关键词:问政武汉

◎吴志刚

电视问政,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电视在政务类新闻中一种新尝试,也是一种新的问责形式。2010年开始,武汉电视台在湖北省内首次推出“电视问政”直播节目,截止2019年底共举办50多场,解决公众关注的民生问题500多件,武汉“电视问政”节目成为治庸问责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的一个重要工作平台。截至目前,国内多个地方电视台也开办了电视问政节目或者媒体问政栏目。

一、县级媒体“电视问政”节目发展的主要问题

2012年开始,武穴市广播电视台围绕不同主题,共举办了16场电视问政节目。作为武穴电视问政节目的主要参与者,笔者既看到了“短兵相接”式的电视问政带来的效果,同时,也发现县级媒体在举办电视问政节目时存在的问题。

1.电视问政同质化现象严重

官民同处演播厅;暗访短片挑政府管理“弊病”;群众做“考官”当面质疑;主持人犀利发问;官员现场解答评议代表、暗访短片提出的问题,群众代表现场打分,满意亮笑脸,不满意亮哭脸,并通过电视台现场直播。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电视台和相关单位联合“导演”的电视问政栏目的模式可谓千篇一律的雷同,同质化现象已成不争的事实。

2.“电视问政”=部门领导“集体秀”?

在各级电视台的电视问政节目中,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这边主持人带领观众逼问,那边官员疲于闪躲、退让,被逼到角落,挤出最终答复,现场多数观众举绿色笑脸牌认可,主持人引掌鼓励官员通过“考试”。这样“直播”的电视问政节目还是免不了网民们的质疑:这是不是一场地方部门领导的集体秀?算不算“真人秀”?

3.电视问政“热”,官员参与“冷”

笔者发现,与公众高涨的议政热情相比,一些官员参与冷淡。譬如,在电视问政节目的邀约和采访中,凡是由纪委、监察部门牵头组织的,邀约采访相对容易进行,吃闭门羹的情况较少;如果是电视台记者独自邀约采访,有关部门或官员,要么是根本就不接受采访,要么是推三阻四,强词夺理,顾左右而言他。长期下去,必然消解公众参与的热情,削弱电视问政的影响力,最终影响党委、政府在群众的形象。

4.批评官员的尺度难以把握

因为是电视直播,在电视问政过程中,紧张的不仅仅是官员,还有主持人和制片人。事实上,县级电视台在批评尺度的把握上,不少主持人均表示一直如履薄冰。问题反映到哪个阶段,问题和成绩的比例是多少,曝光问题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应该解决,可以解决,还是没有解决。这些都很难把握,且不是领导支持能解决的。

二、办好“电视问政”栏目的有益经验

武汉“电视问政”节目已经成为一档品牌节目,受到全国乃至世界媒体的关注。他们的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经验:

1.领导高度重视。武汉市委市政府将“电视问政”作为听取民意、促进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市委书记高度重视“电视问政”,亲自组织指挥。市纪委书记亲自抓,具体过问,听汇报,定选题。

2.以问题为导向。武汉市每年初均确立十个必须整改的突出问题,“电视问政”节目就针对这十个突出问题开展期中或期末考试,这些开放性的问题都选择那些有关发展、有关民生、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属于应该解决并且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而且能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形成督办机制。对于“电视问政”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武汉市已经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的督办机制,比如评分考核,问后回访,定期反馈等等,让“电视问政”反映出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实现“马上就办”的效果。

4.社会广泛参与。武汉“电视问政”,从节目策划到问题梳理到问题督办落实等,全程均凸示“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的理念,群众参与贯穿始终。

5.电视特色鲜明。在直播节目的环节设置、现场提问、视频制作、道具选取甚至是音效灯光、节目时长等方面,武汉电视台都有特别的严格要求,周全策划。可以说,举办“电视问政”节目,武汉电视台发挥了媒体的担当精神。

6.发挥全媒优势。武汉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及新媒体进行联动,发挥全媒体优势,让“电视问政”节目的群众参与度、关注度达到极致,也使参与电视问政的部门最广泛地接受社会监督。

三、提升县级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的几点建议

县级电视台由于受到覆盖面、资金、设备、人才等条件的限制,在电视问政栏目中如何立足本土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这是县级广播电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突出民生主题,让节目更接地气

县级电视台受众群体主要是本地农民和农村中的小工商业者。办好县级电视台电视问政栏目,必须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要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扣民生,把电视问政的“根”再往下伸,“芽”再往上长,“花”再向阳开。唯有如此,便可抓住这批忠实观众。

2.紧扣问题导向,让节目更有实效

问政就是要红红脸、出出汗,是“对事不对人”的工作方式,不能满足一时节目的火爆,“问政”不能办成“秀政”,也不能单纯的办成“问责”,而是注重“问效”。要通过节目反应的问题,查找背后的原因,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尤其是类似的问题如何建章立制,从制度层面严防死守,拉长问政的长度和宽度,使其一次问政长期受益,“一事之过”上下汲取,达到让问政效果横向辐射,纵向传递,迅速向基层广为延伸共同受益,让问政、问责、问效相互衔接,最终达到问政节目的理想效果。

3.建立工作机制,让节目更加持续

电视问政不应该是“一次性”或“阶段性”的,它应该是制度化、连续性的一种模式,这样,“问政”才能真正起到时时刻刻敦促相关政府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改正工作错误,改善对公形象的作用,而不是“一年一紧张”,偶尔“冒冒汗”。要避免县级“电视问政”节目陷入“一阵风”的怪圈,必须按照模式制度化、形式多样化、操作规范化的要求,建立以常态开放的民意搜集机制、即时畅达的压力传导机制、公开透明的跟踪督办机制,才能让电视问政节目常态化、规范化,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4.创新节目方式,让节目更有影响

作为政务类电视栏目的电视问政,处于受众劣势的县级电视台必须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将电视问政延伸为网络问政,全媒问政,把问政地点由演播室搬到村广场,问政对象由县级部门扩展到镇村两级,询问对象由县城居民延伸到了村组群众,公开请群众提问“挑刺”,让领导干部亮相冒汗,并承诺服务事项,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拓宽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

猜你喜欢
问政武汉
“视察+问政”双击民生实事项目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加油
武汉挺住
决战武汉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