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基于一般均衡的视角

2020-11-17 03:53:03陈素梅李鹏
社会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耗能参与率改革方案

文/陈素梅 李鹏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新时代下我国不得不面对和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也是谋划“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且十分紧迫的课题之一。因此,科学合理地研判未来十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为回答为何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提供理论支撑,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有研究大多从定性和理论角度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进行分析,并预测了各种改革情景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但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大的冲击、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别等关键问题,现有文献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理论上,供给侧结构改革会通过供给侧的政策冲击引发一系列上下游行业产出和产品价格变动,进而影响居民和出口等需求侧行为。鉴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经济体影响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适合评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宏观经济系统不同个体行为的交叉和综合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基于一般均衡的视角,通过构建动态CGE模型,重点从资本、劳动和全要生产率视角设定了减税降费、提高劳动参与率、创新驱动及综合改革方案等四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评估并比较2020—2030年各种改革方案对宏观经济及各行业部门的影响。

改革情景设定

从供给侧视角观察,经济增长有三个基本动力:劳动力增长、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因此,本文重点从资本、劳动力和TFP三个视角来描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1)减税降费是影响企业资本回报率的重要手段,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同时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当下,我国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原有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高耗能型的“旧动能”已经不可持续。而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亟须培育。因此,政府应推行结构性减税,鼓励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非高耗能行业发展。考虑到未来10年减税力度的不确定性,本文参考2019年我国企业增值税税率的下降幅度10%~19%,假定2020—2030年内我国非高耗能行业(即除石油加工业、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展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供应业以外的行业)生产税税率下降10%~50%。为简单起见,本文设置了减税降费强度低、中、高三种情景,即2020—2030年我国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年均分别降低1%、3%、5%,以此考察其对宏观经济及各行业产出的影响。

(2)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面临着“未富先老”的风险。为此,延迟退休、促进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等政策将有助于从供给端进一步挖掘劳动力。本文假定2020—2030年我国劳动参与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5%,来描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劳动供给要素增加的低、中、高三种情形。

(3)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通常,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类,是提升TFP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无论从国内经济增长驱动力还是日益激烈的大国之争方面来看,技术创新都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营造公平竞争,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创造新生企业进入的必要条件,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率。因此,本文参考新加坡TFP增长目标,假定2020—2030年我国TF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5%,来描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强度低、中、高三种情形。

(4)围绕同时减税降费、提高劳动参与率与创新驱动,本文设置了低、中、高三种改革强度的综合情景,具体为: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年均降低1%、TFP和劳动参与率年均提高幅度均为1%;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年均降低3%、TFP和劳动参与率年均提高幅度均为3%;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年均降低5%、TFP和劳动参与率年均提高幅度均为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分析

(一)宏观经济影响

1.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降低的影响

模拟结果显示,减税效果总体比较理想,当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降低强度越高,越有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快资本积累,从而对宏观经济系统的刺激作用也会越大;长期来看,这种正面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

此外,该减税政策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当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降低幅度越大,居民收入增长效应也会越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减轻企业税负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并促进投资增长,从而带来工人劳动收入的上升。模拟结果还表明,该减税政策会降低商品价格,促进总进口和总出口的增长;并且,减税幅度越大,物价下降幅度,总出口和总进口增长幅度也会越大。这主要是由于生产税税率的下降会减轻企业生产成本,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带来了整体CPI的降低;一旦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增强,这会刺激国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总出口的增长;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直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加上国内行业总产出增加带动中间投入的进口商品需求,最终会带动总进口品的消费需求。

2.劳动参与率提高的影响

与降低生产税、创新驱动改革方案相比,同等幅度的劳动参与率提高将会带来更为显著的改革红利,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冲击。尽管如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正面影响将会轻微减弱。

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会显著增加居民收入。这主要是由于在充分就业的假设下,劳动参与率提高尽管会降低单位劳动力工资水平,但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居民整体工资收入上升。此外,劳动参与率提高有利于物价水平的下降以及总进口和总出口的增加;而且,劳动参与率提高幅度越大,CPI下降幅度、总进口和总出口上升幅度均会越大。显然,劳动参与率的上升促使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劳动市场出清的前提下劳动要素价格水平会下降,进而降低单位产出的生产成本,商品价格会因此下降,从而整体CPI水平会呈下降态势。此外,类似减税的作用机制,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会通过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推动总进口的增加;而居民收入上升和国内产出增加的双重作用将刺激进口商品的需求,促使总进口增加。

3.创新驱动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逐渐增强。此外,创新驱动会促进居民收入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会优化资源配置,单位要素投入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出,从而推动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居民工资收入因而也会相应增加。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物价水平、促进总进口和总出口的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单位产出的生产成本,商品价格因而会随之下降;同样类似减税的作用机理,商品价格的降低会刺激国外市场对出口品的需求,推动总出口的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和国内产出增加的双重作用导致我国对进口品的市场需求上升,带动总进口增长。

4.综合改革的影响

虽然单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比较有限,但政府可以选择政策组合的方式扩大政策产生的改革红利。因此,本文从低、中、高三个改革力度出发,设置了三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方案。这些政策组合产生的改革红利并非简单的叠加效应。从某种程度上,综合改革红利的效果要大于单项效应加总。

此外,如果各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都能发挥作用,未来十年内我国实际GDP将会在基准情景基础上增加0.5%~2.6%,居民收入、总进口和总出口将分别增加0.3%~1.7%、0.2%~1.3%、0.4%~2.4%。在此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给侧结构性综合改革的红利基本呈现递增趋势。

(二)对各行业产出的影响

本文进一步模拟了各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对34个行业部门产出的影响。

1.农业产出的变化。与基准状态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积极影响。其中,由于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对农业产出的刺激最为显著。此外,降低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对农业产出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创新驱动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从减税降费、提高劳动参与率、创新驱动三个角度入手时(即综合情景),农业产出将会大幅度上升。为此需要政策制定者高度重视农业劳动参与率、降低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创新驱动等政策设计。

2.采选行业产出的变化

对于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天然气开采业等采选业而言,相比于基准情景,供给侧结构性综合改革给这些行业均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通过各种单项方案的对比,本文发现此类行业受劳动参与率提高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在综合情景下,煤炭采选业是所有34个行业部门中受到积极影响最大的行业。这表明,在现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煤炭需求产生强烈的刺激,并带动整个煤炭采选业产出的大幅度增加;不过这客观上可能加大环境污染防治难度。

此外,在单项改革方案中,当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降低时,与基准情景相比,非金属矿采选业产出将会小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此行业处于高耗能行业的上游端,其需求会受到相对抑制。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压缩高耗能行业产能的必然结果。

3.轻工业产出的变化

整体来看,对于食品及酒精饮料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皮革制品业、木制品业、造纸印刷业、文教体用品制造业等轻工业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促进此类行业的产出。

通过单项改革情景的对比,本文发现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对轻工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降低生产税税率。这一结果与上述采选业有所不同。

4.高耗能行业产出的变化

对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及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行业等高耗能行业而言,与不实施政策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方案仍会带来正面影响。这表明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压缩高耗能产业,但仍会从供给侧角度刺激整个经济生产系统,间接拉动石油化工品、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等高耗能产品的市场需求。

若区分单项改革方案的优先序,此类行业与采选业结论相似,即总产出受劳动参与率上升、创新驱动的正面影响较大。值得说明的是,本文发现在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降低的情形下,生产要素必然会流入非高耗能行业以谋求高额的投资回报,从而间接降低所有高耗能行业产出。因此,与基准情景相比,2030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石油工业产出将会更低。

5.制造业和公用事业单位产出的变化

对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制造业而言,与基准情景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这些行业产出的增长。若区分单项改革的优先序,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对这些行业产出影响最大,其次是创新驱动。这主要是由于除了劳动参与率之外,制造业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依赖程度更高。

对于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公用事业单位而言,产出增长特征与轻工业相似,即受劳动参与率提高的影响最大,受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降低的影响次之。

6.服务业产出的变化

对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其他服务业产出而言,单项改革和综合改革均带来了显著的积极效应。但与农业和大部分工业相比,服务业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方案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对比单项改革方案的影响可以发现,对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而言,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影响最大,创新驱动的影响次之;而对于其他服务业而言,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降低非高耗能行业生产税税率。

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从减税降费、提高劳动参与率、创新驱动角度入手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日趋加大的背景下,这一综合方案可谓是一剂良药,能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过恰当的制度安排和充足的资金、技术、劳动力投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体而言,针对非高耗能行业,应大幅度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企业资本投入,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深化完善体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创造新生企业进入的必要条件;加快技术研发和应用进度,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延迟退休、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等手段进一步挖掘供给侧劳动力的供给,有效提高劳动参与率。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需要根据不同行业进行调整。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若区分改革方案的优先序,不同行业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一刀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往往是无效的。政策制定者可以从增长效应更明显的改革领域入手,除了上文强调的要重视提高劳动参与率之外,有必要区分不同行业推进差异化的改革方案。针对采选业、高耗能行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应重点推进创新驱动方案,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针对农业、轻工业、公用事业单位、其他服务业,应重点推进减税降费方案。

第三,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煤炭采选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根据本文的模拟结果,在34个行业部门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煤炭采选业产出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表明在现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煤炭需求产生强烈的刺激,带动整个煤炭采选业产出的大幅度增加,客观上可能会加大能源结构转变与环境污染防治的难度。因此,这是需要政府提前应对、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猜你喜欢
高耗能参与率改革方案
我国劳动参与率的趋势、结构与国际比较
科学认识和调控高耗能产业
中国特检院“十三五”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工作回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新生代(2019年7期)2019-10-25 01:14:16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一图看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29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一图了解)
环球时报(2018-03-14)2018-03-14 10:14:51
浅析加强高耗能企业用电检查的必要性
电子制作(2016年15期)2017-01-15 13:39:34
高耗能企业电力能效等级评估方法
电测与仪表(2015年6期)2015-04-09 1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