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下短视频影视批评新传播

2020-11-16 05:53于勇佟奕瑾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短视频自媒体

于勇?佟奕瑾

摘 要: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交网络成为人们主要的舆论场,人们在网络中的话语权得到加强,传者和受者的壁垒被不断消融。而短视频技术同步化快、形式简单、可复制性强,使得一部分受众开始吸取专业制作的经验和方法,让原本的PGC模式发生了改变,向UGC模式靠拢。其具有的便捷性、互动性、共享性迎来“参与式文化”时代。基于共享社区的建设,短视频影视批评采用“电影画面+解说”的形式在网络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这种形式虽在不断发展,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在制作方式、题材选择、社群沟通等方面不够完善。传者应当借助社交网络,通过对情动传播、两级传播的把握和运用与受者真实沟通。

关键词:情动传播;两级传播;短视频;网络影评;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1-0049-02

一、视频类影视批评发展过程

(一)戏谑与结构

2006年,以网络视频形式的电影评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土豆网发布,其不是针对于《无极》电影本身的点评,而是通过戏仿、解构、重组等阐释电影的故事内核,与之形式类似的便是在其之后产生的《谷阿莫X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等一系列同质化的视频内容和模式。这一类型的视频电影评价内容质量往往不高,采用通俗、易懂甚至有些戏谑的“白话”平铺直叙,受者在收看这一类视频之后,虽对电影的主体框架有所了解,但很难形成认同感知,阻碍了人们去理解和享受电影带来的内在含义和视听体验,因此就更难从影片当中获得自我认同。麦茨在镜像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精神分析学,发现当电影受众在接受电影内容和内涵时会进行自我定位,通过电影的镜像功用使得电影受众的自我反省成为了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每一次我都是在电影中成为自己目光的受抚对象。”巴拉兹提到:“现在,电影就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1]每天晚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坐在电影院里,不需要看许多文字说明,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觉、情绪、甚至思想。因为文字不足以说明画面的精神内容,它只是还不很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过渡性工具。人类早就学会了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这一丰富多彩的语言,这并不是一种代替说话的符号语,而是一种可见的直接表达肉体内部的心灵的工具。于是,人又重新变得可见了。”我们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进行分析,足以看见这一时期影像叙事的电影评价为了满足大众娱乐化的需求,以消解电影的认识感受为代价,充斥着戏谑化的特点,电影本身的内容、叙事、美感等全面瓦解。随着受者审美水平提高,人们逐渐开始希望看到更加个性化、更具有深度和专业的影像类电影评价。影视自媒体应运而生,碎片化的传播和开放性的传播渠道使得自媒体话语权得到巨大提高。

(二)多元化与类型化

2014年,伴随着《暴走看啥片》《龙斌大话电影》的快速走红,影像类电影评价来到第二阶段——“个人门户”。《暴走看啥片》以其极具特色的脱口秀风格,“严肃影评”为口号,语言风趣、角度独特,受到了大众的追捧。[2]《龙斌大话电影》则是凭借专业、严谨、优质的电影审美视角,运用更趋近于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脱颖而出。由此可见,以往的娱乐化、大众化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人们不再简单地从其中寻找嬉戏的快感,转而追求有深度、高质量、新角度的评价,最好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点题金句,这时人们在非电影荧幕之前,再一次变得可见了。

(三)碎片化与专业化

4G的快速扩张,给手机移动平台带来的机会,把人从固定的电脑前解放出来,传播的便捷化和内容的碎片化相互影响、进一步深化。抖音短视频平台开始诞生大量的影像类电影评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点评风格,其中具有影响力的有毒舌电影、贤于葛格、王小伍、布衣神探、大鹏于大鹏等。毒舌电影、贤于葛格和布衣神探的类型相同,都是将一部影片分成三个短视频进行点评,开头会介绍相关背景或结合影片内容提出问题吸引受者兴趣,结尾对电影进行点评,这些点评的形式简短,内容凝实,往往是影片主旨或成为点评金句。从题材的选择上来看,布衣神探的口号“制作高智商电影”反映出其题材的选择更偏向于悬疑、推理、烧脑等题材的电影。而毒舌电影和贤于葛格的口号相似,一个是“看电影,可以改变人生”,另一个是“不仅想让你看电影,更想让你看懂点背后的现实”,题材的选择则更加宽泛。王小伍和大鹏于大鹏都采用真人出镜的形式,其风格更偏向专业化、学术化,但不失风趣幽默。其中大鹏于大鹏将自己的视频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新片上映、电影语言、电影乱炖、特别推荐。其中电影语言板块的是视频内容是专业化、学术化的,比如其中的“啥叫蒙太奇”“制造反转和意外”等。[3]电影乱炖和特别推荐是依托于个性化解读或优质内容产生的偏向大众化的视频内容。王小伍同样将自己的视频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真·涨知识系列、真·闲扯篇儿系列、真·导演系列、真·爱看不看系列。两者的模式相近,但讲述风格迥异,前者的讲述语言简单明了,干练地把想表达的内容直接告诉受者,而后者则是娓娓道来,用语言引导受者跟随着他和导演的思维进行思考。

观察视频类电影评论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轻易地发现社交媒体的兴起,基层舆论领袖的兴起,碎片化的传播环境,许多因素冲突,使电影评论形成一种“终于喧哗”的局势,已然成为了电影评论的重要方式。美国著名学者李·R.波布克在其撰写的《电影的元素》一文中提出;“要写好影评,就必须对影片的主题、技术质量、影片的思想质量和性质、影片思想的正当性、个人的贡献(表演)以及影片和同一导演的其他作品的关系等做出解释和评价。”历经十多年发展,从恶搞到戏仿逐步向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迈进,逐渐走向了有组织的商业化运营。

二、短视频影视批评制作

(一)情动传播,与受众真情对话

短视频电影批评使受者不仅可以通过解说的话语间接地了解影片,还可以通过视频直接从电影片段中获得视听体验。柏拉图曾说过:“说故事的人将会统治世界“;巴赞说到:“电影是无限趋近于现实的渐近线”。而短视频电影批评则是对原视频的精简、拼接或截取,这不可避免的破坏了影片的艺术美感,使得受者不能完整的感受到影片的艺术魅力。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受众感受到美感,让我借助情动传播来窥探分析。情动传播作为介入电影批评研究的另一个维度,情动理论不仅诉诸于文本内部的情感历程,也诉诸于文本与观众之间的心灵对话关系。[4]“情感是的多棱镜,从中折射社会事实,聚焦社会冲突,链接社会秩序。”人们可以通过电影的情动机制中不断转换,从而获取快乐、痛苦和欲望等情绪。电影批评的本质就是引导观众观影,而优秀的电影批評能够帮助观众选择、感受和理解电影。情动传播的传播效果的基本诉求主要包含激发个体情感、扩大情感张力、激起情感共振。由此,从文本上应当更加注意人本主义,不仅要加强影片主旨与情感的传播,更要挖掘电影背后的内容,不做画面的解说员。从实际当中看,越是能够激发情感共振的作品,往往更能获得更高的点赞率。

(二)两级传播,听取受众的

“意见领袖”这一概念被拉扎斯菲尔德在其撰写的《人民的选择》一文中提出。那什么是“意见领袖”?在传播学当中,积极参与人际传播,并且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和建议并对他人产生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之为 “意见领袖”。而影视自媒体则通过短视频电影批评来施加和扩大个人影响力,在网络当中收获大批粉丝和首周,在影视领域成了意见领袖。在如今,大众的话语权因社交网络的发展被大大加强,其表达意识更加强烈,意见领袖与受众的关系已经不能维持原本单向性的传播,反而形成一种两级传播的态势,即意见领袖——受众——意见领袖。[5]汤普森提到:“大众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的革新,这使得社会互动的空间与时间被进一步加强和压缩,大众传播媒介扩充了符号这一形式在时间与空间中传播的效用,但是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实现的,即是传者和受者之间存在的某种特别的中介性互动。大众化的传播使得这些意见领袖必须听取受众的呼声,这种平等的、真诚的交流才能在“众语喧哗”的时代发挥最大影响力。在现在的影视自媒体制作时,不仅会通过文字的形式与受众沟通,还会选取受众反应最大、最多的问题单独录制进行深度交流。[6]既满足了受众对自身意识的表达,还增强了用户粘性使得传播者可信度变高,影响力变大。但作为意见领袖,引导大众观影的把舵人,同样需要注意不要為了追求娱乐大众而消费自己。

(三)影评风格化,形成矩阵式传播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内容的解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角度,那如何权衡大众多样化的需求就是现在制作者考虑的问题。借助sir电影在文字影评中的经验——风格化矩阵,我们可以试想将其引入短视频影评。如今,大众文化当道,仅仅靠一个人、一个角度、一种风格很难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个性化的品牌交流不仅为品牌提供了独特的品牌形象,而且还使观众可以积极主动地从众多感兴趣的内容中进行选择。”通过塑造多个人物形象,打造多种解说风格、寻找多种角度,将因时间限制的短视频的“短”进行拉长和扩充,让人们总是能在一部影片中获得更多的内容、观点、知识。这种矩阵式的传播,极大的丰富了影视文化的传播,使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也提供更个性化的选择。[7]所以对于相同影片的制作就不能照猫画虎,要结合影片的类型、内容、母题、主旨等进行多维度的解析,再通过多个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各自独特的风格传播给喜好不同的受着。

三、结语

短视频影视批评在网络上的流行,是因为大众文化、媒介特征和传播特征三者结合产生的,通过对影视原内容的截取、重制、解说,在网络当上吸引力大批受众。在这个过程当中传播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受众“想我所想,思我所思”。所以短视频影视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产品,肯定会给受者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也一定会对原作造成影响。目前整体制作水平依旧参差不齐,也没有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短视频影视批评话语体系,综合来看,是缺少制作标准和目的,虽然整体的发展朝着UGC模式迈进,传者的影视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但是依旧难以达成高点击、高浏览。所以传者应该真真切切的从受者的角度出发,站在受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同时制作富有广度、深度的短视频,才能真正的达成高点击和高浏览。短视频影视批评丰富我们的观影选择,提供了便捷化的观影体验,这其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遥.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4.

[2]战迪.情动转向:后批评时代电影理论建设的一种可能[J].当代电影,2020(03):131-136.

[3]孙乐怡,陶曼莉.影视解说短视频制作策略分析[J]视听,2019(1):20-21.

[4]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等著;吴琼编.凝视的快感 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陈犀禾,吴小丽编著.影视批评 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6](美)波布克(Bobker,Lee R.)著;伍菡卿译.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7]郭景萍著.情感社会学 理论·历史·现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猜你喜欢
短视频自媒体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