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视域下高校通识教育课教学现状探究

2020-11-16 05:49王中华奚慧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教学效果

王中华 奚慧萍

摘  要: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重视域对安徽省H大学展开实证调查,显示当前存在着高校自身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学生管理松懈等问题。高校应优化教学管理、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学生应明确学习目的,发挥高校主管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共同推进,使高校通识教育课走出困境。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三重视域;教学状况;教学效果;学习态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5-092-05

目前高校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通识教育课(有的高校称之为人文素质类和科技类选修课、通识类综合选修课等),其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课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为了了解通识教育课的教学状况,笔者在对安徽省H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重视角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完善的措施。H大学为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该校要求每个专业学生最少选修2门通识教育课(共4个学分)。2018年年底课题组对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当场发放问卷218份,共收到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为93.6%。其中男性87人,占比约为42.6%;女性117人,占比约为57.4%。大一164人,占比约为80.4%;大二28人,占比约为13.7%;大三12人,占比约为5.9%;大四0人,占比为0%。H大学选修通识教育课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低年级,因而此次问卷调查中大三、大四学生的样本很少。从学科分布来看,人文社科类116人,占比约为56.9%;理工科类88人,占比约为43.1%。从样本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此次的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一、高校通识教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高校方面

1.开设通识教育课的意义

93.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通识教育课,72.9%的学生认为必须学习通识教育课。可见高校开展通识教育课是很有必要且有意义的,这也表明当前通识教育课存在的问题不在于选修课程本身要不要开设,而在于如何更好地开设,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通识教育课。

2.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的要求

就H大学而言,学生学习通识教育课是校方强制要求的,没有获得该模块的学分就不予毕业。然而,如果学校取消对通识教育课硬性的学分要求,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只有约13.9%的学生表示一定会继续选修通识教育课,而约70.2%的学生则表明如果本人感兴趣就会学习,也有2.3%的学生表示如果学校取消硬性规定,自己不会选择学习通识教育课。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的硬性规定保障了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通识教育课,接受人文素质和科技教育方面的知识,这也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对通识教育课的成功开设至关重要。

3.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的类型

H大学将通识教育课分为6个模块,分别是“哲学与思维构建”“历史与文化传承”“文学与艺术审美”“科学与技术创新”“自然与生命探索”“社会与经济发展”,6个模块下设多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模块4和模块5是科技类的选修课,其余都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H大学规定选择一门选修课的学生若未能达到指定人数,则该课程取消排课,即并非全部的课程都能如愿开课,而选择此门选修课的学生则需要另行改选其他课程。在问到“您最喜欢什么类型的通识教育课”时,约40.2%的学生选择了“历史与文化传承”这一类课程,而选择率最低的为“自然与生命探索”,占比不超过5.0%。低选课率的课程很难被排课(选课人数低于20人,一般就不予排课),高选课率的课程选课人数又有限制(一门课程最多允许100人选课),那么是否要尊重学生意愿,增设学生希望学习的选修课,而减少甚至取消学生排斥的选修课,这是值得高校关注的问题。

(二)教师方面

1.教学态度

学生有学习态度,同样教师也有教学态度,而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增强的课程吸引力、能否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问卷调查中,约50.3%的学生认为优秀的主讲老师对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而这里不仅是指他们能够传达专业知识,更是指他们拥有良好的教学态度。由此可见,一位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就意味着教学已经成功一半,其主導作用不容忽视。

2.教学方式与内容

调查显示,约78.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先试听后正式选课,这表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风格是分不开的。约49.5%的学生希望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授课为主,但也有约22.1%的学生希望课堂应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双方能够有更多的互动。在“通识类综合选修课中什么内容最能吸引你的注意力”的问题调查中,学生选择率最高的为“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占比约为29.9%。由此可见,学生们更易被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所吸引,教师授课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和纯文字PPT展示。

3.课程考核方式

H大学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课后提交论文或当堂开卷考试,但以写论文为主。此次调查发现,约41.7%的学生依然希望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写论文来考核,约38.7%的学生希望延续开卷考试,也有少数学生建议可以采用口试或其他方式。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不希望采取闭卷的方式,这反而影响了通识教育课的实际学习效果。无论采用何种考核方式,仍需要教师严格审查,给予学生适当的分数。

(三)学生方面

1.学习态度

所谓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1]它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专注状况、情绪状况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态度就是态度端正、认真。在此次问卷调查中,约73.0%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认真听讲,对选修课兴趣十足,但也约有22.5%的学生认为自己兴趣不大,有小部分学生则直接表示自己对选修课没有兴趣,纯粹为了修满学分。由此可见,少部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动机比较明显,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2.课堂出勤率

约有77.5%的学生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出勤率,19.6%的学生维持在80%以上,但也有学生表示自己的出勤率在40%以下。为了保证出勤率,高校教师在选修课上一般采用点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只得到约52.5%学生的支持,其余学生则认为不应该点名或对此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可以解释为:一是“我会按时上课或有事请假,因此点不点名对我没有太大影响”;二是认为“若我不去上课,点名我也不在乎,通识类综合选修课的分数高低对我影响不大”。

3.课堂表现

学生应该按照要求按时到堂听课,正所谓“既来之,则安之”,但有的学生只做到了“进课堂”,却未做到“进头脑”。虽然有约73.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选修课有兴趣、学习态度端正,但是在上课期间只有约56.9%的学生表示认真听讲并做笔记,其余的人或看课外书、或玩手机、或睡觉、或聊天、或做其他事。对此,有学生建议教师上课应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要狠抓课堂纪律,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特别是要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教学困境及成因

(一)高校自身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虽然当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高校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口头说重视,而从具体表现来看,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通识教育课正遭遇“叶公好龙”的困境。[2]第二,选修课与专业课程区别对待。对通识教育课的师资力量配备、教师进修培训、教学设施设备、教研项目支持、实践教学投入、课酬津贴发放等扶持力度仍然不够,享受红利政策不足。第三,通识教育课在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设置上缺乏充分的论证。虽然H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有6个模块,课程总体数量不少,达到400多门课程,但是在课程模块的设置上都是由学校聘请专家评审决定,很少听取教师意见;在具体课程的开设上都是采取教师申报和专家评审方式,没有引入学生评价机制,导致课程模块设置不尽合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学科交叉较多,教学内容重复较多,课程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该校也会在每门通识教育课开课后安排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效果进行评价,但是这种是事后评价,学生只有在既有的课程模块(“菜系”)和课程名单(“菜单”)中被动“选菜”“评菜”的权利,却没有在其他“新菜系”或“新菜单”中主动“订制菜”“加菜”和“点菜”的权利,即学生的选课自由是有限的,学校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程未必是学生喜欢的。第四,通识教育课的课程考核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由于高校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的重视,监管也不够规范,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过于随意,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也不能真实地测出学生在人文知识、能力以及思想的改变。[3]

(二)教师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学生管理松懈

不少高校教师虽然愿意开设通识教育课,但在具体开设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对通识教育课也不重视。不少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是为了“凑”工作量。并没有过多考虑到学校要求和学生需求,导致选修课开设随意性较大,而且教师也不会像专业课那样全身心投入。第二,教学课件形式单一,以纯文字为主。就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虽然通识教育课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教学,但PPT课件多为文字,辅之少数几张图片,视频就更少了。通识教育课一般2-3节课连上,时长为2至3小时,不少教师照“本”宣科,但是学生难免会认为枯燥乏味,思想就难以集中。第三,教师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为主,师生互动少。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填鸭式”的满堂灌输,必然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有的教师本着“凑工作量”和“老好人”的心态,对学生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不认真听课、作业马虎和考试敷衍等不良现象听之任之,最后导致课堂纪律失控和考试形同虚设。

(三)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存在敷衍应付思想

虽然高校强制要求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选修通识教育課,学生表面上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在学习通识教育课中仍然存在问题:第一,学生出勤率不高,远低于专业课。虽然通识教育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但是出勤率要远低于专业课。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学生普遍认为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如专业课重要,专业课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而通识教育课与自己的职业发展关系不大;第二,为了方便全校各个专业学生都有时间选修,其排课时间一般是在晚上,学生在白天已经学习了专业课,难免有所困倦,故想向老师请假或直接逃课;第三,专业课是同一个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学生多为同班同学,彼此相熟,而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班级是因为选课临时拼凑而成,班级人数较多且彼此不熟,因此学生之间也难以有效交流和互动;第四,专业课的授课多为本院系教师,师生之间交流相对较多,彼此熟悉,所以学生会更加尊重专业老师,有事时一般也会请假;而通识教育课的授课多为其他院系教师,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对学生的约束力有限,因此学生逃课时也觉得无所谓。第五,不少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三心二意,是因为患上了“网瘾”或“手机依赖症”。大学生脱离了家长与中学教师的严格监管,再加上自控力不足,容易沉迷于游戏当中。大学生对上课点名或认为重要的课程才会去学习,对通识教育课等不是重要的或者必修的课程,不少人是为了刷学分,所以上课时也多把时间浪费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面。第六,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多为写论文或开卷,考核难度小,容易“混到学分”,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认真或不认真学习通识教育课都没有关系。

三、完善高校通识教育课的策略

(一)高校应该提高重视程度,优化教学管理

高校应提高对通识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在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能动性地做好管理与服务。第一,高校应大力宣传通识教育课的意义,要让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此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第二,高校可以通过课程招标、课程竞赛、校外竞聘等选拔方式多渠道遴选和培养优秀教师,并适当提高课酬,吸引更多教师投身其中。在教学成果奖励、教研项目立项、教学设备采购、参观考察实习经费等方面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第三,建立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全流程、全环节”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技能力需求与选课需求展开广泛的调查研究,听取学生对通识教育课改革的意见与建议,建立学生需求导向型的课程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注重课程入口关把控,注意从源头上淘汰“水课”“烂课”。在学校课程模块设置、教师具体课程申报、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教师教研成果评价等各个流程和环节都引入学生评价,建立“差课”“劣课”退出淘汰机制。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开课需求,建立订单式课程培养体系,适当降低学生选课人数要求(低于20人的选课人数),鼓励小班开课和小班教学,注重扶持 “小而专”“小而精”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课程需求。第四,高校进一步规范教学运行管理,加大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力度,对学生适当提高期末考试难度,同时通过向教师和学生传达考核和考试压力,促使师生真正重视通识教育课。

(二)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应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学生管理等方面改进通识教育课的教学状况,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第一,“身不正,不足以服”,任课教师自身首先应增强责任意识,端正教学态度。,按照学校课程建设总体要求,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努力探索通识教育课教学规律,全身心投入通识教育课教学之中。第二,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教师应灵活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教学课件,以便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课程吸引力。通过“易班、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和APP软件打造智慧课堂,主动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和电脑在线参与课堂教学和互动。第三,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可以设置“学生自主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听课和评课,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学相长。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课后互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社交媒介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及时答疑解惑。第四,应丰富教学形式,不仅要依赖课堂教学进行灌输,而且应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继续向课外延伸,延伸到校园与社会,延伸到广阔的人生课堂。[5]第五,应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考核和课堂纪律管理,严格把关学生的平时作业质量和期末论文质量,及时督促学生认真学习通识教育课。

(三)学生应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通识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并非完全由高校和教师决定,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关,特别是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密切有关。通识教育课无论是从选课要求、学习内容还是从考核要求来看,对大学生本身来说并没有多大难度,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和纪律意识,在于能否以身作则和严于律己。第一,应增强责任和使命意识。大学期间“学不学,怎么学”不完全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应该从更高层次思考“为什么学,为谁学”的问题,毫无疑问大学生既肩负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任,又承载父母的殷殷期盼,也承载自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只有这样才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虚度大学美好时光。第二,应从自身长远发展出发,提高对通识教育课重要性的认识。通识教育课并非可有可无,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并非仅仅是大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竞争,而是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毫无疑问,学习通识教育课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第三,应端正学习态度。大学生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和教学要求,做到正常出勤,不能无故旷课和早退,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按时提交作业,认真复习考试,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尽快成长成才。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高校的主管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方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才能使高校通识教育课走出当前的困境,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阿拉腾巴特,吴立群.学习态度视域中的高校通识教育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22):117.

[2]王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叶公好龙”制度诉求[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28.

[3]周娇,张卫国.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3-94.

[4]白錦秀.高校人文素质类公选课的教学探索——以《中国文化常识》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5(14):75.

[5]梁永国.大学人文素质课教学对策及方法研究[J].学理论,2009(32):216.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教学效果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案例教学法与标准化病人联合教学提高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效果的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本科护生学习态度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