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燕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针对545名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态较好,仅有1.83%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2)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来源地、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水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年级和家庭经济条件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3)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4)对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概念中的PER、PH、SC、B和SA五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其中PER因子的预测力最佳。
〔关键词〕自我概念;心理健康;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9-0012-06
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求:“深化教育改革,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不再仅仅被看成是获得学业成功的工具,它本身就是成长的目标之一,这一点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个体把自己当成认识对象时,就会对自己的外表、能力、特长和社会接受性等产生知觉并形成关于自己的一般概念[1]。青春期的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概念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在这一关键期内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及其他问题,大多与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有关,并影响其行为、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近十年来,我国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有不少,发现很多因素均可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家庭教养方式、学业压力、学业成绩、学校及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等[2-3]。而这些因素都可能会经过个体的认知整合而形成个体的自我概念,并通过自我概念而弥散性地影响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一般状况。
当前,高中生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怎样?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怎样的特征?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水平到底有无影响,具体有怎样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这些情况,同时求证以往研究的观点,笔者展开了此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高一至高三年级各4个班的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612份,回收有效问卷545份,回收有效率为89.1%。
(二)研究工具
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TSCS)
本研究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费茨(W.H.Fitts)于1965年编制,1988年进行了修订。量表共包含100个自我描述的句子,用以描述自我概念,包括生理自我(PH)、道德伦理自我(ME)、个人自我(PER)、家庭自我(FA)、社会自我(SO)、自我批评(SC)以及总体自我。每部分的内容又从三个方面测查:自我认同(ID)、自我满意(SA)和自我行动(B)。量表分半信度在0.93~0.95之间,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合我国中小学学生的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整个测验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如果各内容量表得分超过8分,视为存在此类问题,全量表得分在65分以上者,即可认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效度量表得分在7分以上,可视为无效问卷。问卷每题采用二级评分,答“是”计1分,答“不是”计0分。
(三)研究过程和数据处理
以班为单位,对每班的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统一主试和指导语,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为避免被试由于顾虑影响答卷的客观和真实性,答卷采用匿名方式。
对回收到的问卷进行筛选后,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1.5進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的总体结果分析
545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平均分为37.15,得分在65分以上者10人,占1.83%,即1.83%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在学习焦虑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较多,达40%;其次是身体症状,占13.67%。见表1。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除在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两个维度上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性别差异外,在其余6个维度及总得分上,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见表2。
(三)城乡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
从表3可看出,城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维度上及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剩余6个分量表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表4的数据表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这三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总分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五)不同学业水平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结果分析
由表5可知,不同学业水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三个维度及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在学习焦虑这一维度上,学业成绩合格的高中生得分最高,学业成绩良好的高中生得分最低;在自责倾向这一维度的得分,学业成绩合格者最高,学业成绩优异者最低;在冲动倾向这一维度上的得分,学业成绩合格者>学业成绩中下者>学业成绩中等者>学业成绩优异者>学业成绩良好者。
(六)高中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高中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的自我批评因子(SC)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各因子及总分与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如表6所示。
(七)高中生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元回归分析
由表7可见,入选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回归方程的自我概念因子有5个,依次为PER、PH、SC、B和SA,多元相关系数为0.570,联合解释变异量为32.4%,即表中5个因子能联合预测心理健康水平32.4%的变异量。就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以PER因子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6.1%。
四、讨论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98.17%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83%。从个别维度来看,学生在学习焦虑维度上存在问题的人数较多,占总人数的40%;其次是身体症状,占13.67%。
学习焦虑是指由于学习压力而引发的一种恐惧和不安的不愉快的心理状态,常伴有忧虑、烦恼、不安的情绪体验以及相关身体的症状。高中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且家长、老师都给予高关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此外,三山高级中学是一所新建的城区市属学校,虽不是市属一级重点,但在城区学校中也算是佼佼者,尤其是近几年学校喜人的升学率,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向往走进这所建校不久的名牌学校。经过重重筛选,能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比较优秀,学生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这也易使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焦虑,感到紧张和不愉快。
(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目前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等)对于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比较多,我们的调查分析表明:性别、来源地、家庭教养方式、学业水平这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显著的影响力。
1.性别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在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两个维度上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外,在其余6个维度及总得分上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及家长、社会、学校对她们的期望与要求有关。
2.城乡因素
此次研究表明:城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得分及身体症状、冲动倾向2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城区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农村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农村的氛围要宽松一点,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环境,而城区的学生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资源相对集中,竞争激烈,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大。这种不同的区域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他们的认识与行为不一致,城区的学生更易表现出一些情绪问题。
3.家庭教养方式因素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这三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总分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且专制型家庭的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次是民主型和放任型的。
研究表明,教养方式是子女快乐最主要、最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与生活在消极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相比,生活在积极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倾向于对生活做出更高的评价,更能体验到幸福感,更易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本文的原假设为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高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不同的影响,而本次研究也证明了原假设,这与郭蕾、葛操[4]的研究一致。但也出现了不一致的地方:以往的研究大都认为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而本研究结果表明,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这种不一致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一、学生对家庭教养方式自我评估的差异性;二、学业压力影响。
4.学业水平因素
本次研究发现,学业成绩良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比学业成绩合格者更少出现学习焦虑和坐立不安等冲动、自责。这和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可提高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推动问题解决;消極的情绪情感状态会干扰问题解决的进程。因此,为了获得最佳的学习状态,学校应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以便学生以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效率,维护身心健康。
(三)高中生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高中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概念的自我批评因子(SC)与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其他各因子及总分与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自我概念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自我概念水平越低,则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这和李祚山、张涛[5]的研究结果一致。Burns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功能、经验解释功能和影响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功能。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去行动,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包括自尊、乐观、健康、成功,在人群中感到安全自信,能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而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则容易产生自卑、无望、沮丧、孤独等消极情绪体验,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6]。
五、问题与思考
(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在研究对象方面,由于人力、财力所限及联系取样的困难,本研究仅选取了本校部分高中生作为样本。而剔除一些无效问卷后,有效率仅为89.1%,这可能使样本的代表性下降。
在研究内容上,本次研究侧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特征以及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至于目前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状况如何,未能深入,今后可加深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现状的了解,同时可加入其他一些变量综合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本次调查研究偏重于相关研究,对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变量因子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建立了回归模型,测量出了自我概念的各个影响因子对于心理健康水平预测的权重,但结果与以往的研究还是有些出入,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7]。
(二)建议与对策
1.自我概念的干预应成为学校心育的内容之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因此应重视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除了学生的努力,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8]。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提高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笔者认为,可选择高中生自尊、自信心、自立等气质和人格特点的培养。李春莉[9]曾研究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提高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通过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认知性的家庭作业、自我管理(包括放松训练)等技术,帮助高中生识别并认识不合理的自我概念,促进高中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2)落实素质教育,转变应试教育的单一评价模式。现阶段学校、社会的评价制度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抓学习,高考更是一张试卷定前途,因此无论学生、学校、家长,都十分关注分数、名次。长此以往,势必引导学生产生错误和片面的自我概念,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的患上了考试恐惧症,每每大考前夕,身体出现种种不适,导致发挥失常,功亏一篑。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把分数作为判定学生好坏的唯一依据,而采用多维度评价标准,如增加个人特长才能、个性心理品质、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评价指标,综合考察衡量学生的总体素质。
(3)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引导高中生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我。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才能最终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教育者可以为高中生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如义务劳动、调查访问、参观旅游等,而不是每天都和书本打交道,每天都生活在高考的强压之下。让广大同学去接触社会和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培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从而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端正生活态度。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改善高中生消极自我概念。应努力发展学校心理咨询事业,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可以是“一对一”,由专职心理老师进行,也可以校园文化形式展开,如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广播站开展,还可在每年的5月25日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专题讲座、心理电影、心理沙龙、心理漫画展、心理测验和心理剧表演等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努力创设良好的心理咨询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形成自觉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意识。
2.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本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来源地、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业水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应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尤其在干预的侧重点上要有区别,需重点关注女生心理、来源于城区的学生、家庭教養方式为专制型权威型的学生以及学业水平不良的学生,提高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对此,可在学生一入校建立心理档案,便于相关老师和家长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这部分高中生充分的成就体验。成败体验是影响学生自我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那么他的自我概念将会提高;相反,如果经常体验失败,那么他的自我概念将会降低。作为学生,这种成就感主要来源于学习成绩。因此老师应教给他们对待学习成绩的正确态度,即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努力,考试正常发挥,无论最后考试分数是多少,都应该感到满意,都应该感到成功。
3.联合各方力量,共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人格、自我概念这些内部因素对它有直接的影响外,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也会通过影响人格、自我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高中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合作,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Byme B.Self-concept Academic,An Investigation of Dimensionality,Stability and Causality Canadian[J].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1986(18):173-186.
[2]骆伯巍,陈家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 教育研究,1985(6):62-68.
[3]梁巍.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3):103-105.
[4]郭蕾,葛操.高中生心理健康水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18-20.
[5]李祚山,张涛.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4-117.
[6]杨宏飞,吴清萍.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3(2):6-8.
[7]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8]李泳波.蒙汉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9]李春莉.合理情绪疗法对提高抑郁症患者自我概念的随机对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慈溪,3153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