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是纺织服装行业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高等教育应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立德树人为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对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从专业实践与思政课实践结合、行业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媒体4个方面分析,对纺织服装类的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教学,促进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以此指导行为,为实现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目标,为纺织行业提供后备人才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教学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纺织行业整体上面临“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态势,但当前是其发展战略机遇期,对高校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纺织服装类的学生要有创新能力,更要有良好品德,以适应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立足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专业课实践和思政课实践结合、行业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媒体4方面为突破口,培养纺织行业品德与能力并重的综合人才。
1.纺织服装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的价值分析
1.1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纺织服装人才
隨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各种积极与激进、正向与腐朽的思想涌入国内,深刻影响着包括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的思考方式和交往理念。在高校核心素养培育体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髓内容贯穿其中,然后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宣传教育,保证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避免异质意识形态倾向的偏离,将他们的思想观念转向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正轨上,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所以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的核心职责在于培养核心素养高的学生,让他们能尽快适应社会,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可以有效满足需求。
1.2通过实践教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才会获得长足发展。因而重点在于学生自觉传播和践行和高校实践养成教学。包括纺织服装类的学生自愿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然后在生活中踏实按其要求做人做事,一步步走向认同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轨道。而这些更需要高校有实践教学,开发校内实践基地,拓展校外实践育人建设,打造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融通、宣传互补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从而在源头上解决问题。
2.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的困境
2.1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的功利化显现
由于西方思潮的影响,在纺织服装类的学生中产生功利化现象,主要表现有:一是集体观念不强,偏重行为结果。部分纺织服装类学生只重视科研成果数量,轻视科研成果质量,使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不大。二是敬业精神不足,追求薪酬的高低。一些高校毕业的学生认为初高中文化水平就可胜任纺织服装行业工作,于是出现懈怠、懒散态度,并把工资作为判断是否从事纺织服装类工作的标准;三是诚信意识有所减弱,注重即时利益。这主要体现在成品制造和材料测试的过程中。这些现象都与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有冲突,因而不利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2忽视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的理论背景,实践教学理念泛化
纺织服装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思想水平,对社会的认知角度也存在差异。是而,针对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都应立足其实际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但现实状况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未结合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的特殊理论背景进行创造性转化。教学方式方法中,还是和其他专业一样,以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为主,忽视了纺织服装类的学生道德修养和技能培训的特殊需求。这种泛化的教学理念带来的是纺织服装类的学生难以适应状况,因而会一定程度降低实践教学实效。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在纺织服装类教育的地位被弱化
纺织服装人才的培养,仅要求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道”,未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形成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浅尝辄止的现状,也淡化处理了纯理论的教学,从而客观上必然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效果。这也促成另一个问题,纺织服装类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停留在价值认知上。迫于考试成绩和学分的压力,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刻板知识的接受程度、单纯知识记忆的熟练程度,而忘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验过程。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在纺织服装类教育中,有被弱化的趋势,以至于可能影响一些实践教学活动的长期开展。
3.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目标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3.1以专业实践和思政课实践结合找准实践教学切入点
对于纺织服装类教育来说,专业训练可以培育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更多是指专业实践教学;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崇高品德,他指思政课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高校可以将两者配合进行实践教学。首先,学生进企参与技能顶岗实习,这能激发学生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专业培训,提高理论实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技能顶岗实习不仅仅在工作岗位上实现“术业有专攻”,也需要崇高品德做保证,因此需要学生勇于克服专业难题的意志和敬业奉献精神,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刚好符合这一要求,应在实习过程中强化德育。以校外顶岗实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的切入点,让纺织服装类的学生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同时,获得道德教育的熏陶,推动他们自觉专注、认可、最终服务于纺织服装行业,愿意为行业发展奉献聪明才智。
3.2以行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合丰富实践教学
纺织行业精神涵盖纺织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更多的是需要人们爱岗、敬岗,在工作中具备源源不断精准做事的动力和创造能力;企业家精神要求人们具有爱国主义、维护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创新能力;劳模精神是前两种精神的基础,需要人们克难攻坚,乐于奉献,争优创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从价值角度分析,还是从24字的解析中,都与上述内容要求相吻合。因而消解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的功利化,高校以两者内容融合为切入口,丰富和创新实践教学。同时,在制定纺织服装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时,确定行业精神在其中的实施细则,明确考核办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既有崇高品德的培养,也有行业精神的充分彰显。例如以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为引领,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行业内的企业家、大工匠、劳动模范来校进行主题演讲,或者让他们在实验室为学生示范工艺流程,培育学生不怕吃苦,不忘本来,为专业技术甘于牺牲的崇高品德以无意识的方式传播给学生。并建立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让纺织服装类的学生逐步成为品德和能力兼备的合格劳动者,满足行业专业人士的要求,最终达到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目标。
3.3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践教学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代代人守护相传,因而人才培养是关键。但有学者曾说,真正的非物质遗产教学,需要具备体验式的研究和实践的特性。因而培养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的践行能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要义。纺织服装类的学生可依托学科优势,以纺织非遗为载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活动,例如探访黄道婆古迹,深入苏绣、蜀绣等发源地了解传承发展史,参观文化企业,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拜访专家学者、会面电商、从农村织锦家庭到公司合作社,从自然保护村落到博物馆,学习中国最古老棉纺织品的制作工艺,调研非遗市场发展前景,助力非遗保护和市场化发展。也可聘请纺织学院或服装学院的教授为导师,为实践团队成员提供培训,指导學生整理调研材料,转化非遗成果,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或民族服饰展览馆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是不断发展的,通过非遗创新实践教学载体,提升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素养,发挥自身所长,传递青春正能量。
3.4以全媒体为平台延伸实践教学空间
理念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集信息生产与消费于一体,要充分激活个人自由意识,满足主体性需求,需要革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师生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体间性,是促进实践教学理念革新的必要途径。其中的主体间性指不同主体共同创造的人文状态或氛围。全媒体平台的主体间性,是师生平等交流,在思想和行为上达到相互理解而营造出亲密和谐的环境,而这里也有一种新型主体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客体,师生是复数主体,从而建立主体-客体和谐的环境。这种新型主体关系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即把学生仅当作理论灌输对象的颠覆,是对应试教育的质疑。高校可发挥全媒体开放、交流便捷优势,创设对话平台,这种对话平台是“高校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与大学生在法定时间在网上亲切交流,现场回答大学生的各种问题的在线交流”。例如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实践活动,让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对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建立学校与学生直接交流与相关职能部门与学生间接交流相结合的网上交流机制,帮助学生提前解决困难,促进活动顺利开展。通过全媒体对话平台的创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拓展空间,既推动纺织服装类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在体验式实践中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给纺织服装类的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带来了一些挑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从挑战中看到,这是实践教学创新方法、提升效果的重大机遇。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通过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学对纺织服装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作用,以专业实践与思政课实践结合为切入点,以行业精神为内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以全媒体为平台,利于纺织服装类的学生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和崇高品德,从而为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梅,王国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14-16.
[2]姜国华.纺织精神与纺织人才[J].东方企业文化,2018,(2):1.
[3]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67-70.
[4]左益,王东强.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57-5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传播路径研究”(19Q078)武汉纺织大学校基金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与践行路径研究”, 武纺大科[2019]5号,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文霞(1994.10-),女,湖北咸宁人,武汉市洪山区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