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清
摘 要: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不容忽视。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是幼儿的自发学习,我们要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培养。幼儿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可为幼儿之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传统文化
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里埋下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印象,培育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孩子一系列成长之道和学习态度,培育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对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可以以下几种方式来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一、利用游戏过程,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熏陶
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普遍模式是在幼儿园内部开展国学班(也有社会上开办的国学馆),以千百年来的国学经典为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主要为模仿古代的教育形式,要求幼儿以认真的态度来进行学习。也有的幼儿园虽然没有单开国学班,但他们选择了一部分国学读物作为园中的日常课程。经典诵读确实有陶冶情操的功能,但经典诵读未免有些古板,有时候难免拘于形式,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对于大部分本性爱玩的幼儿来说,真正沉下心来进行诵读,并没有那么容易,甚至很大一部分无法做到。这就需要在学习经典过程中遵循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和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的功能。例如,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玩具或者活动情景,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传统文化经典。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有目的性地引导幼儿进行传统诵读活动。真正将传统文化引入日常生活之中,带领幼儿进行学习,以达到内容和心灵的融合,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典雅和隽永等美好。比如,现在流行的易趣学就是学习《易经》和《黄帝内经》的一种玩中学的方法。还有餐前集中念感恩词等。
二、带领幼儿一同装饰教室,创设相关的传统文化环境
有很多幼儿园已经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愿意把中国元素作为环境创设的主题,形式上多种多样,其内容囊括很多,艺术、饮食、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墙纸模仿古代书塾的装修特点,墙面粘贴字画等。部分幼儿园也将自己的储物柜变成了古色古香的装饰品,幼儿的床铺以及餐具等都是可以发挥的领地。这些装饰首先从视觉上给人古色古香的感受,能够使幼儿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全方位浸泡式地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体验,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这给了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一个启发,教师可以在幼儿活动中添设环境布置这一环节。例如,利用幼儿卡纸等材料让幼儿自主发挥,设计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灯笼等。也可以让幼儿进行绘画比拼,画出心中的传统元素,择优表扬,并进行一定奖励。
三、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元素
将传统文化教育同幼儿游戏活动相结合,让幼儿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亲身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为之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道路都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集体活动。集体活动的形式不拘一格,内容涉及面也相对广泛,在切实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涉及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进行感受。
比如引导幼儿感受“美丽的四季”,通过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以及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季节,带领孩子们阅读相关的诗句,体验传统文化的精妙。而平时的课余活动,我们也可以利用游戏和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我国的戏曲文化就可以通过《画脸谱》来进行教育,通过引导幼儿的观察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相关脸谱的外部特点,设计脸谱区分比赛,让孩子们指出每个脸谱代表的情绪。教师也可以讲述脸谱背后的故事,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相关历史。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优秀的动画作品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中华弟子规》《自古英雄出少年》《嘟拉成语故事》等优质动画,通过动画片这一孩子们喜闻乐见并且愿意接受的形式,使幼儿学习优秀传统知识,体悟相关的感情并将其描述出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观察体悟能力,促进幼儿发展。
綜上所述,在幼儿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游戏担任了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角色,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教育者不能忽视的一大教育板块。幼儿教师要积极地利用游戏这一主导形式,通过游戏进行教育,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游戏这一教育形式中取得良好效果,让幼儿从小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让幼儿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晨玲.本土特色文化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渗透:以福州海军幼儿园为例[J].教育观察,2019,8(34):22-24,27.
[2]梁文英.浅谈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23.
[3]陈国文.基于中华美德传承的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刍探[J].成才之路,2019(26):67.
[4]曾丽芳.浅谈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9(1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