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清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的深入实施,不少教师在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活动·探究”单元中有机渗透读写结合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范例。袁爱国老师近期著作《相遇境界语文课》第二编收录了群文及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相关内容,其中,袁老师指导七年级初中生开展《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课例中恰当使用读写结合,读因写而升格,写因读而精熟。
一、教学原点:整本书的阅读视野,引导式的写作前奏
1.领读视线即领写视线。
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袁老师便和学生聊天:
师:你认为这部小说我们大概要读几遍差不多就懂了?
生:大概三遍吧。
师:为什么要读三遍?
生:我觉得第一遍可以粗略地阅读,大概了解意思。第二遍的时候可以精细地,再详细一点地去阅读,然后也可以上网去搜一些章节的大概意思。然后第三遍读的时候,就可以去探究一下它的一些词的意思了,然后把这本书读得透彻。
通读、细读、探读……读的方式方法有许多,但教师对学生读的“引领”至关重要,即所谓的上行下效。对于整本书,我们一般要追求三个层面:读到“知”,熟知书中的人物情节;读到“解”,不仅熟知书中的人物情节,还要有自己的理解感悟;读到“写”,既要熟知书中内容,理解感悟深刻,还要明晰写作技巧、语言特色,会借鉴运用于 写作。
读书多不等于善于运用。
袁老师领学生“读”的眼光,目之所及,一直到“写”。课堂上,他的“领读”真可谓见别人之未见处。其一,封面的审读。比照探讨之中,教师领着学生分析“皮壳”与“内馕”的关联性,着眼点却在写作的形式内容与主旨的关联性。其二,骆驼祥子之隐喻。教师领着学生分别阅读探究祥子与骆驼外形及生活状态的关联、形与神的关联,阅读的着眼点在于写作的选材与构思如何独到。
昔日范仲淹应滕子京约,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公对于浩瀚无际、风光万千的洞庭湖胜景只用寥寥几句带过,却另寻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思路,谱写“览物之情”的“异”,进而抒怀言志。袁老师对于这堂阅读探究的设计,颇有范公的独特眼光。
2.导读语态即导写语态。
表达是先于书面的口语交流,口头表达的语态常常影响着写作表达的语态。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言之无物,话语无情……这些是学生写作语态的通病。
生:我觉得可能第二个比较吸引我吧。因为第二本的背景颜色更深一点,然后就突出中间的那个插画,那个插画跟文章里面《骆驼祥子》的主要内容也有一定的联系。
师:你想听听我的观点吗?
生:想。
师:我不太喜欢。如果我是出版社的老总,这个封面我会把它拿掉。我看着不太舒服。有同学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吗?
生:因为这个封面直接把那个主题给露出 来了。
生:我觉得第二幅图用的色彩太多了,但是《骆驼祥子》是一个悲剧。最后祥子的结尾并不是非常向上的,它是一本带有批判性的书,但是这个封面反而会让人觉得不是很贴合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主旨。
师:眼光很敏锐。一是悲剧,第二是带有批 判性。
袁老师导读的语态是温和的、征询的、启迪的,最后又是拔高和点睛的,这对于学生写作的语态自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
二、教学主点:专题化的阅读探究,范例式的写作技巧
1.探读作品特色,指向写作技巧。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无论是内容、主题、结构,还是技巧、语法、修辞、语言,都有堪称顶峰的写作高度。袁老师在《骆驼祥子》的阅读指导中,看似无意地挖掘一个个的“点”,实则是有机地将读的教学与写的教学巧妙结合起来。
细节刻画:“太重要了”。学生写作缺少细节描写,或者描写得不具体,这几乎是共性问题。而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都需要成功的细节描写。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了一处意味深长的细节:“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学生读出祥子贫穷、卑微、堕落、失去尊严、麻木。如此,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学生越是“读”得透彻,就越会在自己的“写”中去自觉运用。
内心揭示:“读出深意”。当祥子是身强力壮的青年时,他是北京城一位顶级的人力车夫。然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并不仅仅读出了祥子的人生变化,而是将阅读的思维触角一直抵达祥子的内心:“像兽中的庞大的乞丐”“像一条失意的瘦龙”,比照骆驼与祥子外形以及生活状态的关联,骆驼即祥子,祥子即骆驼。这正是写作中诸如映衬、暗示、物象等技法的教学。
语言艺术:“修饰语加上逗号”。平白无奇的语言,在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笔下,往往就会变得熠熠生辉,因为先生能够“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袁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中,对于语言的品读与品写尤其令人拍案称妙。師生在课堂中对“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一句展开分析,研究老舍先生将祥子的修饰语加上逗号,给修饰语分组的妙用……由此叹服老舍先生打磨语言的高明。袁老师识别与品析语言的独到,给了学生锤炼写作语言的暗示和明示。
主旨挖掘:“连名字都丧失了”。学生写作时的另一个通病是信马由缰,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袁老师的整本书阅读课堂,在写作要有明确的主旨方面,所选的切入口,值得品赏和借鉴——
师:祥子他最后变成了什么?“我说你呢,骆驼!”,他名字的后面还有一个骆驼,祥子的名字没了,他变成了孙子,变成了骆驼。他为什么会变成 这样?
生:他不断地奋斗,然后又落空,纷纷落空,就是这样子。在他生活的希望不断落空的过程中,他的名字就被这个社会的现实给吞没了。
师:被现实社会吞没了他的名字,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有没有同学知道?好,你说。
生:在当时的黑暗社会,像他这种地位的人,他的名字也不足以让别人去铭记,因为他渺小得像个蝼蚁。
2.归结阅读脉络,指向写作思路。
课堂教学进行到第四环节“梳理探究过程,指导读书报告写作”,读与写的结合有了直接明白的“整体框架”。
师:我们还缺第三个环节,叫写作总结。我们可以写一个小报告,把这个问题形成书面的文字报告。这就是我们做专题探究的一般步骤。既然是写读书报告,就试着想一想,这个报告我们大概写哪些内容呢?
……
师:先讲三个方面的联系,接着讲原因,这样我们的读书报告就成功了。
如此,学生的“写”便有了依托。原来,对这本书的探究阅读的路径就是读书报告的写作 路径。
3.点拨专题构想,指向写作风尚。
当学生的“写”出现偏向呢?袁老师及时而准确地对学生进行了纠正。我们来回放一下课堂镜头——
生:我比较喜欢写第一个。因为这样可以让我去自由地发挥想象,给祥子写小传。
师:我批评你一下,怎么可以自由想象?
生:能继续讲一下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有想象的空间。
师:没有想象的空间(生笑),我们看看课本上的专题探究方法介绍,思考为什么呢?
生:这下面有文字说明——“写一篇祥子的小传,完整地勾勒出祥子的经历”。
师:能不能瞎编啊?
生:不能。
可以看出,袁老师对写作风尚的引领可谓“不依不饶”,先是直言“我批评你一下”,继而又断然否定“没有想象的空间”,最后再次叮嘱“不能瞎编”。
三、教学远点:个性化的阅读创新,拓展式的写作追求
1.阅读“这一部”,追求写作“这一篇”。
狭义地基于整本书而开展的读写结合教学,所呈现的是这样的实践形式——
以此拓展,袁老师还教学生更多专题的阅读与写作,“给祥子写小传”“探寻悲剧原因”“话说‘洋车夫”“品析‘京味儿”,等等。
在写作教学中,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梳理写作思路。列提纲对于学生写好小论文作用極大。学生在列提纲的过程中,既要结合整本书相关内容寻找论据,还要根据论题展开有层次的论证,这样,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能够有机融入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相反,如果不慎重斟酌小论文的结构层次,写作时往往拼凑文字,缺乏条理,更缺少深刻的阅读感悟。
2.阅读“这一部”,追求写作“任一篇”。
广义的读写结合教学,最终目标一定要落脚在“写”上。袁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统编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了解所列举的四个专题的探究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名著阅读专题小论文的写作方法——首先根据选题阅读原著相应内容,再根据研究重点确定写作内容,最后撰写专题探究读书报告。
袁老师围绕《骆驼祥子》整本书开展的读写教学,由此及彼,让学生在阅读其他名著时学会相应的方法运用,由读书报告的写作而知晓小论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包括中观、微观层面的结构铺排,人物内心挖掘,细节设置,语言雕琢……这种举一反三的方法指导,将写作能力有机迁移运用,这样展开的读写结合教学也就具有深度学习的意味了。
(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2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