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类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11-16 02:05高蒙张静
艺术评鉴 2020年18期
关键词:声乐模式人才培养

高蒙 张静

摘要: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对应用型声乐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在此背景下,综合类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更加强调音乐知识的综合性以及专业能力的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实践的新要求。本文在分析综合类高校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重要性、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应从转变教学理念、培养综合技能、实行导师制度、创新实践形式四个方面进行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综合类高校   声乐   人才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8-0061-03

一、综合类高校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重要性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到来,文化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国家艺术团到百姓生活社区、从中小学到艺术培训学校,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电视综艺等,对于集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演唱、声乐表演、声乐指导、活动组织策划等于一身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很大。另一方面,随着综合类高校声乐专业的不断扩招,就业问题却日益严峻,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音乐教育与培训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大部分学生最终从事了与声乐完全不相关的专业和领域,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并且与社会对声乐人才需求的缺口形成供需矛盾,这一矛盾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综合类高校培养同时具备丰富的音乐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声乐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并且能够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具备综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声乐人才,同时提升了学校的教育知名度。

应用型声乐人才是指具备良好的声乐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扎实的声乐表演功底,以及良好的教学与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能够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培训、文化演出、活动组织等方面去。但实际上,能够符合这样标准的学生数量非常稀少,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仍然存在专业技能匮乏、理论修养不足、活动组织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综合类高校,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不扎实、不系统,加之学校在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能沿用艺术类高校的专业型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此类问题尤为凸显。基于此,综合类高校亟待加强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增强学生的音乐知识和素养、综合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

二、综合类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一)培养目标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综合类高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艺术类高校不同,艺术类高校以培养专家型艺术人才为目标,要求对理论知识创新、声乐表演技巧等都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技能;而综合类高校学生音乐技能和基础不扎实、不系统,且从就业导向的教育目的出发,综合类高校主要培养毕业后从事音乐教育、企事业单位宣传表演、工会艺术组织指导等方面的社会应用型声乐人才。在此背景下,综合类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丰富音乐专业理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性化特征和不同的兴趣爱好,加强培养的针对性,通过让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最终全面提升学生未来处理面对社会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二)培养内容

1.声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综合类高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好,对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强。在此背景下,一是需要在专业的演唱技巧知识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如让学生真正掌握发声的生理机制、歌唱的呼吸方法、了解不同唱法及嗓音的保健、进行歌唱语言训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等;二是需要加强学生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理解,而不是让学生一味接触技术至上的外文作品,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国内外大量的优秀声乐作品,形成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声乐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过程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见解,用声乐知识+音乐艺术的整体性理论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对声乐音乐艺术的热爱,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和成长能力。

2.歌唱心理与音乐素养

歌唱是一种艺术,需要表演者和听众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而不是歌唱者个人的孤芳自赏,因此歌唱心理和音乐素养决定了声乐表演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在学生进行单独练习唱歌的时候和在真正进行演唱的时候,其心理状态是明显不同的,部分同学由于紧张会出现心率加快、手脚冰凉、忘词、卡顿等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进行演唱、指导、活动组织等的信心保障,因为在声乐歌唱实践中,环境相对复杂,因此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应该是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3.教学能力与组织能力

由于综合类高校声乐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音乐培训教育、企事业单位活动组织和声乐表演等方面,因此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等两方面的实践课程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原理、教学方法、教案编写等技能,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范唱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素质,从而全面提升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

三、综合类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转变教学理念

綜合类高校在明确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首先要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形成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全面提升、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兴趣与能力。因此,要在通识音乐教育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未来就业方向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方向初选,然后教师结合学生个性化特征和能力,进行综合评判和指导,最终引导形成“声乐教育组”“社会应用组”等不同类型的声乐学习小组,最后是要针对小组及个人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培养方案。

例如,“声乐教育组”以培养声乐教师为主要目标,重点是要培养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范唱能力等方面。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赏析声乐作品的能力,解析歌曲创作背景、歌词结构、作品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模拟声乐教学公开课评比活动,让学生模拟课堂教学场景,编写课堂教案,进行授课展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指正失误、取长补短。“社会应用组”以培养企事业单位应用型声乐人才为目标,重点训练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活动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艺演出、社会公益演出、声乐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还能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和活动组织过程,全面提升实践“实战”能力。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是综合类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二)培养综合技能

培养综合技能是综合类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是指让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从而具备多样化的声乐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技能,具体来讲,包括演唱能力、弹唱能力、说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首先,演唱能力是声乐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和标志,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则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声乐流派和声乐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应对未来不同场景的需求,同时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和作品赏析能力。其次,弹唱能力是指让应用型人才具备自弹、自唱、自演能力,这要求学生既要能够进行自如的伴奏,同时能够让自己的演唱进行积极地配合,从而达到表演、示范等应用实践的良好效果,弹唱能力的训练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可以通过钢琴即兴伴奏训练学生的弹唱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即兴编配练习等。再次,说课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体现教师讲课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培养音乐教师或艺术辅导教师的必要途径。在进行说课能力训练时,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让学生自行准备教学方案,运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模拟授课,并最终由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评价交流,以不断改进和学习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走向讲台和教师岗位的信心和能力。最后,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毕业后意向从事企事业单位声乐表演、活动组织、宣传等方向工作的学生进行的专项训练,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声乐比赛、组织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公益文艺下乡展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其中扮演组织者、工作人员、演唱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不同的角色,使其熟悉整体活动策划和组织流程,掌握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加强团队协作能力,以便未来走向社会时能够快速进入角色,达到游刃有余处理工作的效果。总之,应用型声乐人才要求具备的这四项基本能力缺一不可,只有培养综合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未来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各项任务。

(三)实行导师制度

人才培养是一个双向过程,教师在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中更是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为应用型声乐人才要求面向社会实际,这必然要求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社会经验、活动经验的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和示范,才能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因此实行导师负责制是综合类高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探索。首先,根据教师的教学及研究特长,结合学生的兴趣及未来的就业方向等内容,进行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综合评判和分析,最终确定每个学生的指导导师;其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专项培养方案,这就要求导师做到把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及时更新教学素材、创新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出个人潜力,为未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一,导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背景下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提升对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这是教师在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教学活动方面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第二,要及时更新教学素材,用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作品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也能与社会实践和节奏相适应。第三,由于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就业诉求,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就应该结合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不断的探索,基于此,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培养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积极上进的应用型声乐人才。

值得指出的是,导师培养制需要在学生大二或大三年级阶段开始实行,因为首先要让学生在低年级具备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对课程和就业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后,才能进行相对科学和自主的选择和评判。

(四)创新实践形式

综合类高校培养的声乐专业学生是音乐综合素质较高的多行业工作者,这些学生将来会从事音乐教师、声乐培训、企事业单位活动组织策划与表演等多样化的工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不是仅限于声乐演唱专业上,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和情境,创新多样化的实践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来。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教师在讲授声乐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教学或活动现场的方式,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表演实践相结合,同时让学生协助老师进行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这样能够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公益文化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方案的制定和讨论,同时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声乐表演、灯光舞台控制、后勤组织保障等活动的各个不同部分,并且实行“轮岗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方面的综合训练,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声乐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参与专业实践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组织和实践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综合类高校还需要努力建立起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多参与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真正走向“实战”,因为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一线社会工作,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未来就業的方向,从而增强未来走向社会岗位的信心和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综合类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应用型声乐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综合类高校声乐人才“社会职业化”特征要求学生必须拥有更加综合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素养,才能真正有能力面对未来社会多样化的职业要求。但是当前综合类高校仍然在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照搬艺术类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模式等。教学培养模式的创新是综合类高校培养现代化应用型声乐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在充分把握综合类高校声乐学生就业导向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应当在声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歌唱心理与音乐素养、教学能力与组织能力等方面重新审视声乐类学生的培养模式,及时转变教学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提升学生在演唱、弹唱、说课、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将学生打造为声乐“多面手”;同时还需要通过实行导师制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及个人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从教室、校园、社会三个层面不断丰富增加学生的实践形式和内容,使其能够更加成熟地面对未来的社会岗位。只有通过系统而全面的职业化、素质化培养,才能真正增强综合类高校声乐人才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琳.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合唱教学为例[J].艺术评鉴,2019,(23):98-100.

[2]孙作东.高师应用型声乐人才培养的探索[J].音乐创作,2012,(04):190-192.

[3]张静.综合类高校钢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9,(03):56-59.

[4]江林龙,黄惠琳:歌唱心理培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艺术评鉴,2019,(23):104-105.

[5]白佳蕙.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08):167-168.

猜你喜欢
声乐模式人才培养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