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引领,围绕“四层”,兼顾“四翼”
——2020年全国卷Ⅰ试题评析及备考策略

2020-11-16 09:18江西刘恒友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立德考查文本

江西 刘恒友

2020年全国卷Ⅰ的命制看似在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架构,涵盖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2020年全国卷Ⅰ便很好地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内涵。这套试题既落实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又能发挥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是一份命制得非常成功的试题——质量较高,难度合理。试题既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对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深化语文学科内容改革;既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凸显文化传承与理解,又突出情境设计,强化育人功能。试题结构稳定,内容守正创新,任务设计友好,选材灵活多样,有利于深化语文考试内容的进一步改革,符合新时代高考科学、全面育人的理念。

一、“一核”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彻教育各领域。《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中的“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起统领作用;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则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手段。2020年全国卷Ⅰ以“一核”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积极营造合适的语言情境,强化并落实了高考的育人功能。2020年全国卷Ⅰ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以“孝”文化来培养考生的伦理观念,从社会层面促成考生因“孝”而养成和谐、友好处世的习惯;实用类文本阅读充满时代感,既可以让考生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又可以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宋史·苏轼传》,以苏轼爱民为国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来感染考生,培养考生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古代诗歌阅读以及《琵琶行》等默写题都意在激活考生对他人的悲悯情怀;写作试题以评说历史人物的方式,引导考生进行分析、思辨,让考生在感受历史、品析人物中汲取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而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总之,试卷所提供的阅读情境与问题情境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考生,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围绕“四层”,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四个维度的考查内容,而2020年全国卷Ⅰ很好地完成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所提出的考查任务。

1.核心价值引领,培养正确价值观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来的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2020年全国卷Ⅰ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设置各种文化情境以浸润、熏陶考生的品格,帮助考生习得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论述类文本阅读《“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以及写作题等,都以不同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考生的思想品德;又如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有关“新基建”的科技文化,语言文字运用中有关“篆刻”的书法文化等都能激发考生对祖国的热爱,有利于培养考生正确的价值观。

2.学科素养导向,提升语文品质

语文学科素养是指考生能够有效地运用学科相关知识与能力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具体表现为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阅读素养主要表现为考生能够根据文本的不同类型、特点等而采用准确、灵活的阅读策略与技能进行有效阅读。2020年全国卷Ⅰ提供了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和古诗文等不同类型的文本阅读,设置了不同的阅读情境,便于考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阅读。同时,试题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考生的阅读思维与阅读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品质。表达素养主要表现为考生根据表达目的能够准确、连贯、得体地陈述所见所闻,表达思考与认识,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题就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表达素养,让考生在完成相关任务的同时促进语文品质的提升。此外,实用类、文学类和古诗文等文本阅读中的相关思考题,看似是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理解等能力,实则也考查了考生的表达素养。

3.考查关键能力,训练语文能力

语文关键能力是指考生“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阅读能力主要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等方面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表现为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两个方面的能力。2020年全国卷Ⅰ注重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训练考生综合运用各种策略与技能进行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进而训练考生的语文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侧重考查考生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三则有关“新基建”的语料,时代性强,贴近生活,不仅考查考生的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科技;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海明威的小说《越野滑雪》,既考查考生解读相关故事情节并运用“冰山”理论解析文本的能力,也鼓励考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更激发他们对友情、生活、人生进行思考,训练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古代诗歌阅读选用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一诗,考查考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考查连贯和压缩语段的能力,等等。简而言之,2020年全国卷Ⅰ借助不同的文本阅读,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训练他们的语文能力。

4.检测必备知识,夯实语文根基

必备知识是考生所应具备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知识、文学审美知识和中外文化常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也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正因如此,2020年全国卷Ⅰ继续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语言文字运用第17~19题就考查了词汇、语法、标点符号的用法;文言文阅读问题情境就涉及断句、文化常识、翻译等;默写题通过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名篇名句的方式,积累语言;论述类文本阅读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考生了解“孝”文化;写作题考查“发言稿”这一应用文写作,暗示语文的工具性功能。

三、兼顾“四翼”,凸显全面发展理念

2020年全国卷Ⅰ顺应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接《课程标准》,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地考查考生各方面的能力素养,意在凸显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1.重视基础,丰富学识

基础性知识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语文素养与语文品质的根基。高考重视考查基础性知识,是引导考生将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与能力。一般来说,高考试题不会直接考查基础性知识,而是将这些知识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2020年全国卷Ⅰ语言文字运用第17~19题都通过设置具体语境来考查词语、病句和标点符号的用法;作文设置“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的对话场景,要求写一篇“发言稿”来考查考生的应用文体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新基建”,文学类文本阅读海明威的小说《越野滑雪》,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语言文字运用中关于“篆刻”“有氧运动”“中国航天日”的材料以及作文有关齐桓公的史料等,既考查了论证方法、表现手法、文化常识、文体知识等内容,又涉及文化、科技、文学、名人、艺术、运动、历史等领域,内容广泛,可以开阔考生的视野,丰富考生的学识。

2.综合考查,贯通知识

综合性要求高考命题不仅结合学科内容,还要考虑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从而引导考生全面、完整地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与动态性,进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策略有效地解决复杂情境中的各种阅读任务。高考命题设置复杂情境,综合考查各种能力,旨在培养考生将语文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涉及“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综合考查——考生必须先理解“冰山”理论,然后用这一理论去分析文本,找出二者是如何进行“类比”的,最后指出这样安排的好处。这道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技法、语文素养与能力,如果考生不能将这些内容融会贯通,就很难圆满作答。

3.凸显应用,提升能力

应用性强调的是学以致用,是高考命题的显性要求——如果考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不能学以致用的话,学习语文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高考命题特别突出对语文知识应用性的考查。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2020年全国卷Ⅰ的一大亮点。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题干先解释何为“冰山”理论,然后要求考生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文本,这就是典型的学以致用;又如作文中关于“发言稿”的应用文写作;再如文言文阅读第13题题干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要求等都凸显了应用性,这有利于训练并提升考生的语文能力。

4.强化创新,选拔人才

高考的基本功能是服务选才,高考的使命是选拔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性则是高考选拔功能的最佳体现。创新性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2020年全国卷Ⅰ即是创新型试卷的典范。首先,避开社会热点,践行反押题原则。写作题选择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让考生在分析、选择中思辨,训练他们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等能力。其次,关联教材内容,精准引导教学。文学类文本阅读第7题关联《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解读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第19题直接引用教材中的经典语句,这些都给考生创设了一个特定的情境,既有助于考生顺利完成对相关任务的解答,又可以有效指引高中语文教学。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创新能力,如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要求考生分析“科技”与“疫情”之间的关联。

四、汇聚“文化”,强化以文化人功能

《课程标准》指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高考则可以有效地检测并增强考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考生而言,2020年全国卷Ⅰ真可谓是一场文化盛宴——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外国文化等。论述类文本阅读《“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再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孝”文化,可以让考生在阅读、分析中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文学类文本阅读《越野滑雪》描绘了外国青年的追求与理想,既暗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可以激发考生热爱生活的激情。名篇名句默写要求默写《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展示了友情文化,可以让考生学会和谐处世,友好待人。文言文阅读《宋史·苏轼传》与默写题要求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以及作文有关齐桓公的史料都描写了中华文化,可以激发考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有关“新基建”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以及语言文字运用中关于“中国航天日”的材料属于科技文化,可以让考生感受到祖国的发展与繁荣,进而激发他们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此外,语言文字运用中关于“篆刻”的材料涉及书法文化,语言文字运用中关于“有氧运动”的材料涉及运动文化。可见,2020年全国卷Ⅰ命题指向高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五、复习备考,聚焦“一核”“四层”“四翼”

教育部考试中心历时三年研制完成了“作为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不仅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基准”,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因此,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理当聚焦作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的“一核”“四层”“四翼”。

1.明确“目的”,立德树人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已经明确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高三复习备考的指向也就明朗了:不是升学率,而是立德树人。其实,如果复习备考能够完成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升学率自然也不成问题。所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无论是选择材料,还是分析材料,抑或是讲析题目,教师心中都应该有一根红线——立德树人:或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或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或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或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或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或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面对不同类型文本阅读中真实的语言情境,教师不能只传授解题方法与策略,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良好的品德修养。即使是某些暴露社会“阴暗”面的材料,教师也该理性指引,既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负面现象,也要鼓励学生敢于直面某些“现实”,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理解“内容”,培养能力

高考考什么?答案简明——考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内容。但是,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并不是并列的四个方面,而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四个层级——核心价值位于最上层;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在复杂情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关键能力表现为对必备知识的运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必要前提;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可见,在一轮复习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师通过讲授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习古代、现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等相关知识,掌握小说、散文、古代诗歌等不同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达技巧,了解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科学、地理、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基本常识,积累名篇名句等。当然,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以“讲”传授相关语文知识,学生则以“练”夯实必备知识,进而形成关键能力。随着复习的深入,可以选择具有复杂问题情境的资料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成他们学科素养的提升。

3.把握“要求”,讲究策略

尽管《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的考查要求,但是高考试题的命制还是有所侧重的。复习也得讲究方法,例如把复习内容抽象为“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知识”板块着重讲授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等,便于学生掌握可以有效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必备知识;“能力”板块既要训练学生学会迁移、能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又要设置创新情境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还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度而采取分层复习的方式。也就是说,复习备考要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方法。

断 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猜你喜欢
立德考查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