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沈曦林
“钻坚求通,钩深取极”出自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其旨意是“要攻破困难求得融会贯通,并深入探索获取最后的结论”。而在高中阶段的议论文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正是一个“钻坚求通,钩深取极”的过程。
很多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步议论文写作固化模式的长期影响,对一些现象和问题的思考逐渐僵化,因而在具体分析材料时出现分析浮浅、推究敷衍的情况,文章的写作对材料不联立、不比较,没有针对性。尤其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很多学生习惯停留在表面,在论证上容易以简单评价、表达第一感觉或抒发对这一现象的情感态度等“蜻蜓点水”的方式来代替必要的分析、推究、联立、比较和证明。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心智成熟,并拓宽其知识面,乃至完善其知识结构的话,又该如何让他们在议论文的写作学习中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呢?这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审题立意过程中自我规划并完成集分析、推究、联立、比较和证明于一体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除了能够“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之外,还需“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同时,《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因此,一道好作文题是学生写作审题分析能力和立意思辨能力的“试金石”。下面,笔者就一道原创作文题目来具体分析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思维上存在的种种疏漏,进而分析提升其思辨能力的对策。
【例】综合理解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
材料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材料二: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习近平2019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英雄走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国家以最高的祭奠向英雄哀悼,人民以最深的怀念为英雄送行。——《北京青年报》2020年4月5日
材料四:有的人说“和平年代出不了大英雄”。当中学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上奏起国歌时,不乏一些同学在东张西望,说说笑笑。当问及一些中小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是谁”时,有的孩子脱口而出的是奥特曼、海王、王者荣耀游戏人物吕布……
正值“卢沟桥事变”纪念日,请以“正我英雄观”为副标题,以“华英”为化名向“复兴中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倡议书。要求题目自拟,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这里,笔者先就两个文科教学班103位高三学生在对该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时存在的问题做成以下统计表(以下简称“统计表”,数据摘引请注明出处):
关于“正我英雄观”分论点赋分及论及学生数统计表
笔者对分论点的赋分按照教育统计学抽样分布的规律来制定几个原则:一是重点分论点应体现高赋分,二是难点分论点应体现高赋分,三是盲点分论点应体现高赋分,四是需要思辨上进行联立或比较得出的分论点应体现高赋分。从表中的所占比来分析不难发现,越是属于难点、盲点或需要进行联立、比较而得出的分论点内容,在写作中有所涉及的学生数就相对越少。
分析提炼材料一的立意,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几点:诗句表达了辛弃疾什么情感态度,辛弃疾为何这样表达。通过鉴赏分析学生不难得出结论:材料一表达了辛弃疾对三国时期大英雄的敬仰,之所以这么表达,是因为南宋处于内忧外患,需要呼唤像这样的大英雄。接下来,我们从材料一的性质分析诗人用创作称颂古代英雄体现了什么。学生根据古诗鉴赏的知识与方法可以领悟到,敬仰英雄、传承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从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内容中,学生容易分析得出较为直接的分论点,如学会向英雄学习,青年要争当英雄;又如要感恩并缅怀抗疫英雄。这里可以先不展开论述,但要注意材料二和材料三实际上对材料四有着重要的铺垫。
材料四分为三个部分,这也是“正我英雄观”论述的关键。需要“正”,自然是针对于材料四的“歪”。那么“歪”就需要“正”的事例来“矫治”。
材料四的第一件事是“有的人说‘和平年代出不了大英雄’”,这是一种认可“乱世出英雄”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观点存在的几个谬误:其一是这种人认为只有大英雄才值得崇敬,其二是乱世是大英雄出现的必要客观条件,其三英雄只能是个人,不能是群体。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就这种荒谬的英雄史观的立足点是什么而展开思辨。在这里就需要提醒学生联系材料二和材料三了。材料二提到了“英雄出少年”和“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除了号召青年要向英雄学习之外,还号召当代青年争当英雄。而材料三中,在疫情危急面前,多少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奔赴抗疫第一线,而其中就有不少90后,这种“勇敢、正义、爱国、仁善”不正是英雄所应该具备的精神吗?那么,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学生通过联立分析和比较分析,并结合抗疫时事,就能用“和平年代广大人民都能成为英雄”“和平年代重要的不是大英雄,而是那些救死扶伤、义无反顾的平凡英雄”“作为青年在和平年代也能彰显英雄的风范”等观点来义正词严、有理有据地反驳“和平年代出不了大英雄”的错误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材料四的第二件事是“当中学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上奏起国歌时,不乏一些同学在东张西望,说说笑笑”。如果学生不细心,很容易将这句话曲解为“爱国”或“尊重国歌”等含义,这就偏离了核心话题。因此,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国歌的歌名是《义勇军进行曲》,其所歌颂的义勇军正是抗敌解放人民的英雄;其次,在这种仪式上说笑张望,这难道不是缺乏爱国仪式感的现象吗?学生如能针对材料从行为现象深层分析其思想性质,并结合老师的提醒、启发,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一、致敬英雄需要有仪式感;二、说笑张望是对英雄的不尊敬;三、作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其所歌颂的英雄精神值得广大学生学习。
材料四的第三件事是“当问及一些中小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是谁?’时,有的孩子脱口而出的是奥特曼、海王、王者荣耀游戏人物吕布”。实际上,第三件事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也是“正我英雄观”的核心原因之一。记得豆党锋老师曾指出“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和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摘自《在家国情怀中聚焦立德树人,在四层四翼中凸显核心素养》,《教学考试》2019年第41期),那么仅仅从材料语言文字本身看,学生是无法得出具体观点的。因而,在作文阅卷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在写作中以“十分幼稚”“很狭隘”“不正确”“忘本”等评价性的表达来代替必要的剖析和整合。从上表我们也能直观地看到,能够正确并深入剖析论述这一现象的同学寥寥无几。而这种“表态式”“评价式”的语言,甚至可能算不上论证;而且缺乏针对性,没有区分性,脱离现实——这是一些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缺乏思辨,或者说思辨结构残缺紊乱的典型体现。
高考赋分梯度被拉开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备思辨思维层次,即能从一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分析出耐人寻味、引人遐思、发人深省的观点。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中对“人工智能”与“传统人力劳动”碰撞现象的剖析,建立在这类剖析上的立意,特别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立意,更能在作文中脱颖而出。那么,材料四中第三件事里关于中小学生脱口而出的所谓“英雄”就不可一概而论,泛泛而谈。我们需要有纵向深入的分析,同时也要有一个横向的比较分析(见下图)。
英雄特质分析国别奥特曼虚拟英雄消灭现实中不存在的怪兽日本海王虚拟英雄与弟弟争夺家族权力美国游戏人物吕布以历史人物为原型的游戏虚拟英雄人物只有勇猛,但助“董卓”为虐,奸险小人中国
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对上图的纵横比较分析概括出以下几方面的观点:
1.一些中小学生的英雄观有媚外倾向,看不到我国的历史英雄、民族英雄,尤其是对革命英雄的忽略和漠视。
2.一些中小学生的英雄观带有虚幻色彩,也就是说心中的英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没有意识到真正挽救人类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平凡英雄,如抢险救灾的武警英雄和抗疫救人的医护英雄。
3.一些中小学生对英雄的崇拜是表面的,他们没有透过商业包装和运营矫饰来真正认识这些所谓的“英雄”的能力,因而缺乏一种对英雄由外而内的立体认识。
4.最后,针对这些现象的危害需要有鞭辟入里的概括,这种畸形的英雄观不利于青少年成长,不利于他们争当新时代的英雄,还不利于他们尊重现实中的平凡英雄,更不利于他们传承中华民族崇敬英雄的优良传统,而且他们畸形的英雄观很可能还会互相影响。
从上面的作文审题立意实例分析来看,学生在分析上存在浮浅、推究敷衍、不联立、不比较、无针对性等问题,在写作思辨上这是较为普遍且严峻的现象。既然如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又该制订哪些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以更好地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呢?
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制订以下应对措施:
①引导学生明确多则材料的显性信息,启发学生通过简单的列表来完成对几则材料之间共同点、共通点的分析和归纳;
②引导学生比较多则材料的显性信息的不同点、侧重点、特点等,促使学生思考这些是否为该则材料的针对性问题;
③引导学生厘清多则复杂材料中显性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如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并对几则材料合理地“洗牌”重组;
④引导学生通过纵、横向比较深入发掘材料中的隐性信息,并提醒学生注意不可过度解读或先入为主;
⑤引导学生对材料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及其所涉及的时代现象进行联立思考;
⑥引导学生推究材料中出现的变化起讫或转折分水岭,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内外在、主客观、主次要、直间接原因;
⑦让学生就以上分析,阐发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希望或可行性建议;
⑧让学生就材料中一些不当行为、反常现象、荒谬观点、片面认识所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剖析和推演,并提出有理有据的批驳;
⑨促进学生抓住文体相关要求和特点,如写“倡议书”,应须提出较为具体的倡议措施,包括进行思想和行动的双重动员;
⑩通过加强学生的逆向、换位等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对材料外类似现象的联想意识,来进一步提高其审题立意写作上的思辨能力。
这正是一个“钻坚求通,钩深取极”的过程,然而,知难行亦难。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思维训练之外,还要使学生懂得如何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地剖析材料。所以,要让学生攻破写作中审题立意的思维困境,突破写作立意上的瓶颈,进而求得融会贯通,实质上最难的在于打破学生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裨补他们思维上的种种疏漏,不断提升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很大程度上都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同类型、材料、主题的作文题可以考查不同学生各异的写作思维疏漏和相应的写作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就更有必要去关注学生对不同作文题目的“原生态”独立分析现状,进而“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正如通过这道关于“正我英雄观”的材料作文题,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思维上的问题,我们也才能有的放矢,并引导他们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和辩驳,从而获得思辨力的实质性提升。
此外,有些教师或许会认为可以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来提高自我思辨能力,也有些老师或许会直接从审题角度切入,引导学生进行立意。但殊不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其思维习惯受十多年来学习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长期影响。这些思维上的疏漏单靠学生自主阅读和老师的单方面引导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往往也作用甚微。假如没有先深入分析学生思维上的疏漏,而纯粹把方法技巧灌输给学生,恐怕不是纸上谈兵,就是舍本逐末,无法从根本上科学地重构学生的写作思维框架。
最后,我们发现,按照传统的三段论式的思维模式固然也可以完成一篇议论文,但很容易写成话题式、模式化的作文。而这样的作文就原作文命题要求而言,严重缺乏针对性,也难以彰显出新时代学生的思辨能力,更不用说符合《课程标准》中关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够以理服人”的要求了。另外,高考常对作文文体,特别是倡议书、演讲稿、主持词等应用文体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的疏漏在这类文体中更容易暴露出来。那些以往靠名人名言和古今中外事例来旁征博引的同学一旦忽略了对已有现象的深入分析,就根本彰显不出他们看待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更不用说围绕诸如“英雄观”“人才观”“危中寻机”“稳中求进”等写作问题提出有独到之处的希望和建议了。因此,笔者的研究旨在从根本上“医治”学生议论文写作审题、立意和过程中不分析、不推究、不联立、不比较、不结合实际、证明不够透彻、缺乏针对性、不够全面等八个错误思辨症结。
文章要真正脱颖而出,仅自圆其说是不够的。哪怕各省市中学的质检、模拟考可能压中了高考话题,但是,一旦学生在考场上因为思维的疏漏而缺乏对材料有针对性的分析,也无法取得高分。今后高考作文题目应该仍将延续如“反驳观点”、“剖析误区”或“劝说对方思想”等命制思路。因此,在引导学生准备这类需要就事论理的思辨性作文方面,希望本文能起到裨补并强化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的作用。这近对学生高考作文的提分,乃至学生今后高校学术论文的创作,远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时的分析调研,都可能会有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