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经验启示
——以江苏省镇江市茅山革命老区为例

2020-11-15 23:18吴长燕
老区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茅山老区革命

吴长燕

[提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革命老区的发展建设。老区扶贫开发是培根固本的政治工程、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镇江市茅山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其经验启示主要有:坚持党的领导;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老促会的特殊作用以及弘扬老区精神等。认真总结茅山老区扶贫开发的经验,有助于克服重大疫情的不利影响,为确保镇江高水平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革命老区的发展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老区发展极为重视。镇江茅山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茅山老区)是一块浸染着无数先烈和英雄鲜血的红色根据地,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茅山老区的扶贫实践和经验启示做一梳理,以期能够克服重大疫情的不利影响,为镇江高水平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老区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老区扶贫开发是培根固本的政治工程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老促会的调研报告上批示:“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的重要贡献,我们绝不能忘记。要在统筹推进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中,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老区开发建设步伐,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党和政府、全国人民有责任帮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这是一项培根固本的政治工程。

(二)老区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继承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为新中国40多年的反贫困行动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他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要一如既往支持老区建设。”[2]中国人讲究知恩图报,“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就是要“饮水思源,勿忘老区”。[3]扶贫开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革命老区是扶贫开发的主阵地,只有切实解决老区人民的贫困问题,才能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三)老区扶贫开发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能让革命老区掉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4]茅山老区是镇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和“洼地”,老区扶贫开发是建设“强富美高”新镇江的战略之策和务实之举。推进茅山老区扶贫开发是深化精准扶贫、顺应老区干部群众强烈期盼的迫切需要。如果茅山老区的脱贫攻坚不能取得重大进展,镇江要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将受到很大影响。因此,确保茅山老区全面小康“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一村不缺”,是镇江高水平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二、茅山老区的基本概况和扶贫实践

(一)茅山老区的基本概况

茅山老区位于长三角地区,是陈毅、张鼎丞、谭震林、粟裕率领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华东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曾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也是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70%的面积属于丘陵山区。1978年,茅山老区国内生产总值只有5573万元,人均收入120元。1985年,茅山老区共有65个乡镇,其中19个是省定茅山老区经济开发试验区,行政村284个,34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41万,占全市总人口22%;耕地面积78万亩,占全市23%;19个乡镇的GDP约1.4亿,人均收入353.5元①。2016年,“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布局中,茅山老区又被确定为全省“6+2”重点片区之一。对照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双八”标准②,茅山老区建档立卡的村和低收入农户、人口分别占到全市建档立卡的村和低收入农户、人口的49.5%、60.2%、58.3%。

经过40多年的持续帮扶,茅山老区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原因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茅山老区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首先,茅山山脉将老区分成东西两大部分,严重阻碍老区的道路交通和物流网建设。各类库、塘、河、渠淤泥严重,易涝易旱,严重制约着老区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其次,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传统种、养殖业仍占主导地位,乡镇工业基础薄弱,水、电、路仍是制约老区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再次,劳动人口文化水平较低,贫困人口老龄化严重,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不健全,缺医少药现象较为普遍。

(二)茅山老区的扶贫实践

1978-1985年是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起始阶段,主要开展对“三西”地区③重点区域专项扶贫开发。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 《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这是新时期我国第一个农村扶贫开发文件。自此,全国范围开始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茅山老区的扶贫开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小规模结对帮扶(1985年-1992年),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是解决温饱、消除绝对贫困。茅山老区扶贫开发工作始于1985年。这一年,江苏省成立了茅山老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全省38个乡镇为“茅山老区经济开发示范区”。这些乡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处于全市最底部,没有一家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为改变老区贫困落后的现状,市委、市政府确立了老区、城区、开发区联动,局乡挂钩、厂村挂钩、厂企挂钩的帮扶策略,帮助老区各个乡镇建立自主产业,实现自身造血,老区建设从此走上了全面开发、综合治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结对扶贫也成为镇江脱贫攻坚的亮点和特色,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大规模集中帮扶(1993年-2012年),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是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实现现代化。1993年,镇江市成立了老促会和扶贫开发协会,各辖市区、县、乡(镇)、村成立专门机构或配置工作人员专职负责。除了政府部门的挂钩帮扶外,全市展开大规模集中帮扶。如镇江市农行从复建以来就以振兴老区经济发展、造福老区人民为己任,不但对老区的经济开发实行诸多信贷倾斜和优惠政策,而且在支持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帮助老区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经济。此外,农行、信用社还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帮助茅山老区兴办许多工矿企业、利用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发展观光旅游业,带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截至1998年,茅山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9亿元,人均纯收入3250元,19个乡镇中有11个实行了镇级建制,287个村中基本达到小康村标准的占85%以上。2010-201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村集体收入40万元和人均3500元的目标,茅山老区已提前完成。

三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建成全省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示范区。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全面推开百村万户达新标、精准帮扶特困家庭奔小康、万个党支部结对万户特困家庭三大行动,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2013—2015年组织开展 “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全市369个经济薄弱村、16442户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分别实现了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70万元以上和人均年纯收入6000元以上的目标。在巩固“双达标”成效的基础上,2016年,市委、市政府又确立了老区扶贫开发“达新标”的“双八”标准以及2020年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打赢“减少相对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攻坚战的奋斗目标。此外,全市各级老促会和扶贫开发协会全面参与老区扶贫开发,为茅山老区提供项目、资金、科技、助学、销售等全方位、多角度的精准帮扶。经过两轮高质量、高水平的扶贫开发,茅山老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长三角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目前已逐渐形成自身产业特色优势和卓有成效的扶贫攻坚模式。

三、茅山老区扶贫实践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1.挖掘并弘扬老支书精神

农村要发展,关键靠支部。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学习传承老支书精神,是为了教育培养新时代的支书。”茅山老区要高水平如期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本来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难度更大、任务更重。新时代的支书要以“带头领向、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系统思考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以磅礴的精神力量凝聚党员先锋,以坚强的战斗堡垒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要学习传承老支书的扎根精神。只有静下心来扎根基层,融入基层,才有可能为基层的发展花心思、动脑筋。二要学习传承老支书的使命担当。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视察时强调:“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凭借好班子和好带头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才有了茅山老区一次次的大发展和大跨越。三要学习传承老支书的为民初心。学习老支书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赤诚的为民情怀和不变的为民宗旨,努力展现出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新担当新作为。

2.合理共促“第一书记”

近些年来,茅山老区的“第一书记”大都不辱使命,有担当有作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快速适应由机关骨干到基层党组织第一责任人的角色转变,原因有三:一是选派“第一书记”前,组织部门会到茅山老区各派驻村进行广泛调研,按照领导班子强弱、村情稳定与否、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等详细分类,按照“党政干部到弱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的原则,按需对接、分类施治。二是茅山老区的镇(街道)党(工)委认真履行对“第一书记” 的直接管理责任,严格落实驻村随机督查、绩效考核等制度,督促“第一书记”履行职责,同时积极引导村干部和村民配合“第一书记”的工作。三是派出单位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积极帮助“第一书记”任职村,在安排部署本单位工作时尽可能减轻“第一书记”的任务,生活上也给予更多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二)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活力源泉

1.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

布朗预测,不用几年,消费者将再也不会担心基因编辑的农作物与传统农作物之间的区别。在现代农业中,这是最具有革命性的几次创新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省、市两级党委、政府以及茅山老区广大干部群众把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1985年,老区干部群众紧紧抓住19个省定茅山老区经济开发试验区的历史机遇,敢于探索、勇于尝试,在上世纪末,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预期目标。在农行信用社的扶持下,茅山老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老区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一批创汇企业快速成长为振兴茅山老区经济的排头兵。如,江苏银兔集团生产的系列“银兔”牌针织帽近千余种,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9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针织帽生产骨干企业之一。再如,江苏省东进机电公司、袁巷乡上杆村皮毛厂、天王工具厂、行香地毯厂、南洋商务集团等企业也都趁着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迅速发展起来。截至1998年,茅山老区已经拥有16家“三资”企业和30家创汇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30多种产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老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

2.抓住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机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茅山老区干部群众立足“强富美高”、着眼“高水平全面小康”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一是发展机遇。老区干部群众立足社会主要矛盾把握市场机遇,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看作是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政策机遇。茅山老区干部群众牢牢抓住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层面的重大机遇,积极主动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此外,老区干部群众抓住黄桥、茅山老区已被纳入省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帮扶范围的机遇,齐心协力打好扶贫攻坚战。三是转型机遇。老区干部群众切实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把防治污染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让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成为高质量扶贫开发的第一导向。

(三)老促会的特殊作用是重要力量

1.老促会性质特殊、职能重要

老促会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社团组织,发挥着弘扬老区革命精神的推动作用、落实党委政府决策的补位作用、密切党委政府和老区人民关系的融合作用、维护共产党员光辉形象的模范作用,其成员大多是从党、政、军领导机关退下来的老干部、老将军、老专家,地位极为特殊、职能极为重要。全市各级老促会自成立以来能够始终以弘扬老区精神为旗帜、服务老区人民为宗旨、促进老区建设发展为己任,为老区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茅山老区每一个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全市各级老促会都能全力争跑政策,把争取“红色资金、红色项目、红色支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争取更多政策向老区倾斜。同时,为宣传老区精神、弘扬老区文化,做了很多统一思想、加油鼓劲的工作,真正做到了对内“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对外“感染人、打动人、吸引人”。

2.新时代老促会要发挥更大作用

新起点、新任务赋予老促会新责任、新使命。一要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目前,老促会在市、辖(市)区、镇、村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数量较为庞大的工作人员队伍,形成了自上而下、体系健全的组织架构,动员能力非常强。二要突出重点。老促会是民间团体,不是政府机构,工作中要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资源用来解决老区低收入户的突出问题,要特别关注老区家庭贫困的“五老”人员,他们是共和国的宝贵财富和我们的精神财富。三要抓好老区的产业扶贫工作。老促会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银行的合作,在推荐、遴选项目时要突出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在评价项目成效时要突出是否带动了贫困户、带动了多少贫困户、给贫困户带来多大的增收效益等。

(四)继承弘扬老区精神是内生动力

1.党员干部要学习践行“亚夫精神”

2.发扬老区精神,倡导内源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区人民是老区精神的创造者,也是老区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有革命老区群众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有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在上级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帮助支持下,革命老区一定能够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5]只有不断增强革命老区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才具有可持续性,即要更加着眼于挖掘和弘扬老区精神、倡导内源式扶贫。一要把弘扬老区精神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将老区精神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传承老区精神高尚、支持服务老区光荣的浓厚氛围。二要积极支持老区精神挖掘整理工作,扶持创作一批反映老区优良传统、展现老区精神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总之,老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等不靠,不断开创老区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注释:

①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核定第一批全国重点贫困县的标准是农民人均收入150元以下的县; 对革命老区放宽到人均收入150-200元的县,对井冈山、延安等作出特殊贡献、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革命老区放宽到200-300元的县,共计258个全国重点贫困县。

②根据 《中共镇江市委 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的实施意见》(镇发2016[14]号)要求,在巩固“双达标”成效的基础上,到2019年实现所有经济薄弱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稳定达到80万元以上,所有低收入人口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③指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

猜你喜欢
茅山老区革命
《老区建设》2022年度稿约
一品锅中尝春味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茅山肴道家菜
中国的出行革命
茅山长青 春笋滴翠
革命老区展新姿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