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宏大 立论允当
——评《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2020-11-15 23:18汪素琴
老区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词学民国命题

汪素琴

[提 要]民国时期是一个旧与新、中与西、守与破相互碰撞的剧变时代。民国词体继清代而来,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民国词学都处于相对边缘化的状态。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民国词学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选、编、注、考、点、评、论、作”多种形态的民国词学尚未得到全面清理,民国词学所关注的理论命题、批评展开及其与历代词学的关系亦未得到更为细致深入的阐说。胡建次、邱美琼教授《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一书,以古今贯通的眼光论说民国词学的衍化、展开与创新过程,具有视域宏大、视角独特、持论允当、材料翔实、辨识有力等学术特征,在民国词学研究领域可谓独树一帜。

民国时期是一个旧与新、中与西、守与破相互碰撞的剧变时代。在此之前的清代被称为词体的中兴期,词家众多,词作繁盛,词派林立。词体继清代而来,彼时的词体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际遇,其研究观念与方法会有哪些变化,这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民国词学都处于相对边缘化的状态。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民国词学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在词学文献、词人词作、词学流派、地域词学、词学传播接受、词学理论批评等领域,都取得不少成绩。[1]尽管如此,“选、编、注、考、点、评、论、作”多种形态的民国词学尚未得到全面清理,民国词学所关注的理论命题、批评展开及其与历代词学的关系亦未得到更为细致深入的阐说。胡建次、邱美琼教授 《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一书,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产生的。它尝试着将遮蔽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的重重面纱撩开,努力使民国时期词学的面貌得以呈现。

一、视域宏大,体例完备

作者在绪论中开宗明义:“我国传统词学在上千年的历史生成中,其理论批评的构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一个细微的承纳接受、衍化发展、成熟蜕变、转型创新等过程。已有研究对民国词学单一的个别考察多于综合性研究,虽然单一与专门有利于研究的精细,但词学理论批评必须以通贯性眼光来加以研究,才能得到有效的清理。”[2]作为一部视域开阔、系统性很强的词学理论批评研究著作,该书以宏观的学术史为背景,以民国时期词学为论说对象,从理论命题、批评展开及经典词人批评三大板块入手,对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进行了全方位审视。其中,上编集中考察民国时期一些关注度较高的重要词学理论命题,主要有体性论、词情论、词意论、词气论、词律论、词境论、用事论等。中编将关注点投放到尊体论、雅俗论、体派之宗论、南北宋之宗论、明词之论、清词之论等。下编对民国时期词学中出镜率较高的几位经典词人的批评进行论说,分别是苏轼论、周邦彦论、辛弃疾论、姜夔论、吴文英论、张炎论。由理论而批评而词人,探究的逻辑自上而下逐级展开,探究的视点渐次扩张。由此,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的风貌基本得以呈现。

尽管该书所涉体制论、创作论、审美论、批评论、宗尚论、词人论等均是传统词学研究中常见的命题,然而,运用承纳、衍化与展开的理路对这些命题进行串联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却是民国词学研究领域前所未有的。作者对传统词学承纳、建构与衍化、展开内容及线索进行深层次的提炼,努力从词学发展的本质层面勾画不同专题的承纳聚结与历史生成,建构出民国词学的学理体系。倘若将这些词学命题视为一个个原点,那么横向上,作者按由内核而外围的顺序将这些原点逐一排开;纵向上,则以每个原点为中心,从若干维面,以历史先后为序,建立起纵轴予以论说。这种阐论方式既注重源流又寻绎关节点,实现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该书洋洋洒洒五十万字,所涉专题都是民国时期词学中的重要命题。那么,对于民国时期词学中出现的次重要命题是否同样可以按照上述架构进行探究?推而广之,这种研究模式是否可移植到清代词学理论批评研究甚至传统诗学或其他文体理论批评研究领域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二、视角独特,持论允当

两位作者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有年。诚如彭玉平教授在书序中所言,作者极为关注学术史,尤其关注当代学术发展和学术动态。该书的出现,与这种学术敏锐性是分不开的。胡建次教授坦言,这本著作是“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思潮”的产物。其云:“我深深地感到中国传统文论承纳与衍化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学术领域。……我也深感到中国传统文论研究应切实地将民国时期的各体传统文学理论批评纳入到考察视域之中,其中的学术空间确是大有可为的。”[2]“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自章培恒先生倡导至今,已走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不少学者如梅新林、骆玉明、黄仁生、黄霖、黄曼君、胡明、关爱和、廖可斌、王小舒、陈文新、葛永海等,都对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等进行过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一般文学史研究相比,这些成果更为注重文学所表现精神内涵、所体现创作体式及所呈现艺术风格等的传承衍化及纵横向维度的影响等。[3]“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旨在突破学科区隔的壁垒,打通古今文学的鸿沟,强调以普遍联系的视点对中国文学作出观照及考察。作者对“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内在学理性有着深切的解悟。在这一研究思潮影响下,他们相继出版了 《中国古代文论承传研究》《中国传统词学重要命题与批评体式承衍研究》,该书是其相关理路的第三部著作。作者洞察到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的生成是在对历代词学观念的承纳、衍化、创新、发展甚至消解的过程中生发的这一事实,将民国词学置于宏观的时代背景之下,以“承纳”与“衍化”的双向视点对此时期词学理论命题及批评观念进行论说,将它们视为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的鲜活时段,有前世、今生及未来发展之动向,是独特的“这一个”。如此,民国词学理论批评的独特性就得以彰显出来。可以说,该书的学理依据是新颖充分的。

在上述研究视角的导引下,作者能够抓住材料进行很好的阐发,得出允当的结论。如,在上编第六章“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消解之论”一节中,作者列举张尔田在《与黄晦闻书》《致夏承焘书》《与龙榆生论词书》 中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的论议,在详细阐说之余,指出张氏之论是对王国维“意境”说的一个有力补充。在中编第五章“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明词之论”中,作者认为,王蕴章、林大椿的论说富于个性特征,但有对明词过分贬低之嫌;吴梅从四个方面概括明人词作之弊,切中要害,富于启发性与说服力;作者又认为,赵尊岳的论断对明代词坛的演变发展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是纠正一味贬抑与否定明词的良方。在论说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清词之论的总体面貌与内容构成时,作者认为,其主要体现为“对清词复兴的不断标举”、“对清词演变发展历史的勾画梳理”及“对清词不足的多视点观照与批评”三个方面。在定位整个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时,作者则指出:“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是难与清代词学相比的。但其在一些命题上或体现出卓越之见,或有着独特之处,或显示认识蜕变,进一步延展了传统词学的触角,完善了传统词学的建构与展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流程似入‘末世’而却非回光返照,其面貌似相对稳态而内含化转与开新,体现出由古典向现代过渡与转型的重要意义。”[2]完全可以说,这些结论大都是合乎历史实际的,足见作者之丰厚学力与鲜明识断。

三、材料翔实,辨识有力

作者有着扎实的文献功夫,这在他们合著的前两部著作中就已体现出来。面对论说、序跋、评点、书信、选编、注考、创作、纪事等浩繁的文献,作者像高明的编织手,对这些材料进行细致梳理,有条不紊地抽绎出1000余条,然后以文献为经,以时代为纬,娓娓道来,令人如入灵山宝塔。

在对材料的编排上,作者集全景式扫描与个体性评说于一炉,甚具辨识力。比如,在探讨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尊体论时,作者指出:“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尊体之论的第一个维面,是从诗词同源或同旨角度对词体予以推尊。在这一维面,清代谢良琦、查涵、陆世楷、王士禛、鲁超升、汤叙、陈阿平、陈沆、王昶、王文治、李调元、张体刚、张维屏、汤成烈、汪宗沂、吴敏树、沈祥龙、文廷式、左运奎等人,曾作出过不断的论说,将对词体的推尊推向一个很高的标度。延至民国时期,冒广生、蒋兆兰、郑文焯、潘飞声、谢之勃、龙榆生、徐沅等人,继续从诗词一同作为传统文学体制的产生及其所发挥社会功用的角度,对词体进一步予以推尊。”[2]论说民国时期词学批评中的尊体论,却将清代的相关词论家罗列出来,虽仅是一份名单,却十分必要。其一方面,点出民国时期尊体论的来源;一方面,对整个词学专题批评史的发展脉络做了交代。以此为基,作者对民国时期词论家的尊体论进行全面阐说。作者跳出名家叙论的思维惯性,将词学发展史上或具有独创性,或具有转关意义的论断及举措悉数纳入考察范围,并对其进行详略不一的解说,以凸显该论说的历史延展性或创新性。如上编第一个专题探讨民国时期词学中的体性之论,作者从 “内在特质”“艺术功能”“音调变化与审美表现”“面貌呈现与风格特征”“自然表现”五条线索出发,对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体性论进行考察。在 “偏于从词作体制与内在质性角度辨析之论”这一维面中,作者列举20余条材料,其中,既有蒋兆兰、况周颐、叶恭绰、胡怀琛等名家之论,亦有卓掞、严既澄、黄意城、谭觉园、憾庐、林大椿、顾宪融、方欣庵、杨圻、庞俊等名声不太大的词家之说。虽说名家之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但任何历史发展都是复杂多样的,以一个时代的少数名家遮蔽甚至替代整个时代的“众声喧哗”显然是不科学的。鉴于此,挖掘大量一般论者的观点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不但如此,作者对所收集的文献材料了然于心。在各个专题的论说过程中,难免会涉及材料的交叉问题。比如,上编之中的“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体性论”与中编之中的“民国时期传统词学中的尊体之论”两个专题,都涉及诗词曲之辨的问题。蒋兆兰、况周颐对这两个命题均有思考,那么,如何归置他们的论说,就是作者识见的体现。纵览全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往往能较好地把握各种材料的本质内涵及相互的交集与网结,将它们置于合适的位置,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总之,胡建次、邱美琼教授《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一书,集双向观照、系统论说与现代审视于一体。以古今贯通的眼光论说民国时期词学对历代词学的承纳及其自身的衍化、展开与创新过程,对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转换论题也努力予以了阐说,在民国词学研究领域确可谓独树一帜。它的出版,必将在我国传统词学研究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将对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的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词学民国命题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词学胜境
词学胜境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