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主题式读写教学

2020-11-14 11:57高旭铃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篇素养英语

高旭铃

(云霄第一中学,福建 云霄 36330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16 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起点和着力点,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高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其中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与之形成呼应的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学生能学习并初步运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华优秀文化,具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并提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其中体现的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是文化品格这一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在高考英语试题中俯拾皆是,如2013 年全国Ⅰ卷“中国画”、全国Ⅱ卷“中国结”,2015 年全国Ⅱ卷“中国重阳节”、北京卷“中国龙舟训练营”,2016 年北京卷“中国历史人物”,2017 年全国Ⅰ卷“中国唐诗”、全国Ⅱ卷“中国剪纸”,2018 年全国Ⅰ卷“中国家庭做客的基本习俗”、北京卷“中国茶文化”,2019 年全国Ⅰ卷“中国画展”等。以上写作试题在选材中融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突出了中华传统价值观,体现了对学生文化品格的一种素养测试。遗憾的是,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在运用英语表达和呈现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情境需求下,缺乏此类相关教学训练的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将自身的经验情感和文化感知用英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新高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课标》引领和高考指挥下,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从内容上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如传统节日、文学艺术、良好社会风气、国际文化形象、文化影响力等主题的呈现,要加强引导学生用英语的形式和思维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民族精神,光大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关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并非没有被教授,但往往是以一种松散的、零碎的形式进行呈现,表现为知识的焦点不集中、内容不统一,容易让学生过目即忘,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从教学目标上看,长久以来英语被作为一种应试工具,[2]师生之间都有一种应试的心态,文化素质的学科素养渗透长期被忽视;从教学形式上,对中国文化知识往往只做简要介绍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点一带而过,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只“读”不“写”,没有落脚于“写”这个层面上。须知,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输入过程,写作是学生经过再加工后的知识输出过程,“读”是“写”的前提基础,而“写”是“读”的效果呈现,重视语言输入而不抓好语言输出,这与近年来高考出题的写作趋势是相违背的。因此,在此类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常规的教学方式往往难起到效果。鉴于以上种种问题,文章立足于高中英语教学阶段,聚焦春节这一中国核心传统节日,开展对应的主题式读写教学,以期将英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实现《课标》建构的学生在英语学科中核心素养之文化意识的提高。

二、主题式读写教学的内涵和价值

《课标》指出,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关于主题式教学模式已有一些研究者进行了溯源和探讨。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源自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兴起的主题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主题”为核心将相关知识有机组织起来的教学模式;[3]根据主题设计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在真实情境中围绕主题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学习目标,[4]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针对某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围绕主题进行训练以培养其综合能力。[5]主题式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动建构。知识不能经由简单地传授就能使主体习得,学习主体在面对新知识时候,必须经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方式,在与作为客体的知识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获得过程或者是整合进自身的知识框架,或者是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6]

在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相对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某些特点,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一是教师主导的英语授课模式,普通高中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时间少,互动形式单一,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度不高;二是“孤岛式”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局限于课堂环境中,处于汉语氛围中,难以运用到实际中去,语言学习没有融入学生生活习惯中,从更深层上,学生缺乏一种以英语的思维来思考和重新认知周边事务的思想自觉。三是紧张的高考教学环境,在高考压力下,教学内容与实际教法形成两条线,教师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和训练,压缩了不少具有积极意义的延伸拓展内容,教法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读取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反而使得学生在应试环境下的英语学习颇多受制。

读写结合式的主题教学,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上缺点。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按照系统、有效教学的原则,依据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基于阅读文本的内容,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任务。[7]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信息获取渠道和重要输出方式,阅读和写作是对学生知识输入和输出的连贯性整合。读写结合式的主题教学,关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来自于学生的基于已有经历经验和背景知识的自主构建;面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从已有经验的回顾中获得新的知识,打破“孤岛”环境;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学科内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建立知识间链接,使学习者从多重的视野中理解知识,多方印证知识来源,牢固知识树基础,提高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能力。就当前而言,文献中对于此类的理论探索虽然有一定的数量,但是理论结合实际的则很少。

基于此,文章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计了课程,进行教学并形成案例。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主题,开展读写教学,以学生这一知识客体为中心,使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自身体验,把过去的知识与当前的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将旧经验与新经验融合,迁移旧知识到新知识,结合读与写两方面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案例课程中致力于文化品格的渗透,提高学生文化品格,落实新课标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为例的主题式读写教学案例

1.设计思路

课程基于北师大版新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语篇,本篇章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具有其独特且不可取代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最容易激发和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依据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基于语篇的内容设计了相关的“读”和“写”的任务,以促进学生阅读、写作及思维训练的融合。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同一主题下的文本,对主题内涵形成一定的体验与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指导进行写作训练,建构起从读学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模式。[8]此种模式对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都具有促进作用。

教材中的语篇分别是居住南京的16 岁交换生Tom Jenkins、在上海工作的28 岁计算机工程师徐刚和居住在黑龙江的70 岁老奶奶李燕三位叙述者在不同背景甚至不同文化背景下介绍欢度中国春节的故事和不同感受。围绕主题,笔者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掌握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春节;②从三位叙述者甚至外国人对春节的不同感受,品味中国春节的文化意蕴,学会获取信息,提高整理、分析和概括能力;③拓展思维,外引内联,完成学生熟悉且符合生活实际的读写任务;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对外传播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主题进行深层次的体悟,实现主题意义知识的建构,最后指导学生仿写一篇内容相近的文章。具体流程有导入—探究—建构—迁移四个环节。

2.导入主题内涵

课程开始,首先引导学生以英语形式欣赏宋朝王安石《元日》描绘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Amid the boom of firecrackers a year has come to an end,and the spring wind has wafted warm breath to the wine;燃放爆竹(firecrackers/fireworks)和喝屠苏酒(the wine)是当时春节的意蕴。

在此环节,教师设置了与春节主题意义相关的熟悉情境,以学生熟悉的古诗和陌生的古诗英文形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给了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妙体验,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渴求,保证读写教学顺利开始。

尔后,教师以图片形式展示自己兄弟姐妹三人穿着新衣服在20 世纪80 年代某年春节拍的照片,向学生谈谈自己孩童时春节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教师从自身经历的人和事入手,可以唤醒学生对于春节的已有经历,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再加上照片的视觉效果,学生感同身受,益于开拓学生关于春节的思维。

此时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自然导入春节的主题意义:(1)Where and with whom did you spend your last Spring Festival?(2)What does Spring Festival mean to you?鼓励学生用英语的形式分享去年自己过春节的方式及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把与春节相关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既便于学生的语言描述,又便于在接下来的写作环节使用,如:get lucky money/make jiaozi together/have a family gathering/ put up red couplets/prepare snacks/ let off fireworks/clean the house/ Spring Festival Gala/send/grab red packet/family reunion dinner/give the Spring Festival greetings…

通过以上方式,让学生重新发现自身习以为常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导入环节的英语学习中剥离对英文新知识的疏离感,教师给予学生从已有经验吸收和构建新知识的机会。

3.探究主题意义

在该环节中,教师通过文段中三个语篇即三个典型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春节的深层含义。利用问题Who is Tom/ Xu Gang/ Li Yan?,引导学生关注英文注释和课文图片,把握本课主要的三个人物,再逐层从三个角度探究春节意义:

先从内容角度,让学生快速浏览语篇,回答问题

What does Spring Festival mean to Tom/ Xu Gang/ Li Yan?让学生获取每个语篇的主要信息,了解不同背景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三位叙述者对春节的感受。如:For Tom,Spring Festival means excitement and a lot of fun.

再让学生细读语篇,利用take-notes 形式完成具体内容信息填写,探究主题意义。

接着,教师带着学生从语言角度品读语篇,让学生和各自同桌分享三位叙述者过春节的生动画面,如:Our house buzzes with activities when everyone comes home.中“buzze”一词的用法等。教师进入核心教学内容的教授,讲解关注词汇、句法和修辞的特征,及被动语态的语用功能,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被动语态的句子并分析作用——被动语态突出宾语和动作,使表达更直接、更清楚、更容易理解。如:

Next,the Chinese character Fu was attached upside down to our front door.It is believed that when Fu is put upside down,happiness arrives。

最后,从文体角度,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这三个短篇说明文找出作者要说明的主题:中国的传统思想——家的重要性。如: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and staying connected;Family reunion is the central theme in Chinese culture。

相比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内化是主题学习的更高层次。[9]本课时内涵服务于单元主题意义,教会学生会用英语表达春节的庆祝方式及意义,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本环节带领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体味其不同文化内涵,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发现各国文化生活与中国文化生活异同。

4.建构主题知识

知识是经过组织的信息,信息本身不等同于知识,[10]教师的作用在于将信息组织成为知识。本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重新研读第一个语篇,尔后引导学生把前述关于春节主题的各种零散信息根据自身的体验和前两个环节学习的新知识在头脑内进行组合和重构,统合成春节主题的知识。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种重构后的知识,对第二、第三语篇进行自主实践和创作。如:Tom Jenkins spent his first Spring Festival with his host family.A week before the festival,the host mother Mrs Chen began preparations.She swept the dirt of the house from top to bottom to make it ready for the new year.She also attached the Chinese character Fu upside down on the front door to welcome happiness.Tom also learnt that playing fireworks was to scare away the monster Nian.

在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创作后,教师对两至三个学生的创作进行比较,品评优劣得失,学生在相互借鉴中巩固新知识。

5.迁移主题语境

主题式读写就是读与写的结合,在全面解读语篇后,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写一篇内容与之相近的文章。文章的主题意义、语言形式、信息内容等要尽量与所解读语篇相符合,便于学生现学现用,巩固新知识的获取。

教师设计并抛出恰当的写作任务:假如你是李华,你的美国朋友John 写信向你询问去年你和谁、在哪过的春节,春节前都做了什么准备、春节期间你的欢庆方式、春节在你心中的地位。你回信一一告知。注意:①词数:100 个词左右;②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现场课内组织学生完成既定写作任务,课后以Team-work 的形式分享佳作,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实现对语篇主题知识的建构及主题语境的迁移。

四、总结

本案例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找到读与写之间最佳的契合点,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案例中开展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主题式读写教学,从教学效果上看是比较成功的,通过课后的作业和学生的反馈,学生对于该课的印象较为深刻,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可以看到,这种主题式读写教学在平常教学的开展中是可行和有效的。英语教学应当从枯燥单一的听讲式教学模式扩展到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思维,多样化学习渠道,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语篇素养英语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