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蕾,过庆华,殷英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 (江苏无锡 214000)
心搏骤停为急诊常见的严重心脏功能障碍,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脉搏停止、昏迷、瞳孔散大等,若未及时进行抢救,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心肺复苏为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主要方法,但复苏成功率较低,因此,需寻找有效的方法联合进行抢救[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体外除颤仪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中,且具有一定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在急诊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急诊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抢救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0~65岁,平均(61.15±4.14)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6 kg/m2,平均(23.56±3.15)kg/m2。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1~66岁,平均(61.23±4.21)岁;BMI 19~26 kg/m2,平均(23.71±3.09)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心肺复苏进行抢救:准备好抢救物品,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然后进行胸外按压,并时刻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迈瑞BeneHeart D1型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抢救:将导电糊涂抹在患者皮肤表面,并在相关部位放置电极板进行除颤,放电量依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调整;注意,在进行心肺复苏时需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脑水肿,根据病情给予适量皮质激素或脱水剂,医护人员应与家属进行交流,了解其身体基本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做好除颤准备,连接除颤仪与心电图,脱去患者上身衣物,充分暴露胸壁,将电极板牢固粘贴在胸壁部位,两电极之间保持干燥,防止出现短路,除颤电量由低到高,每次放电后需观察心电图变化,判断是否需要再次进行除颤。
(1)复苏成功率:记录两组心搏骤停不同时间点的复苏情况,并比较两组心搏骤停15 min内的复苏成功率。(2)家属满意度:出院前,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复苏成功的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估,Cronbach′sα系数为0.84,重测效度为0.87,总分为100分,评分≥95分为很满意,80~94分为较满意,<80分为不满意,家属满意度=(很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试验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复苏成功率比较[例(%)]
试验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目前,临床尚不明确心搏骤停的发病原因,根据实际情况观察,认为与心室颤动存在关联,且该病具有突发性、严重性、病危性等特点,若未及时全面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探寻有效的方法抢救急诊心搏骤停患者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临床常采用电子脉冲抢救心搏骤停患者,且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抢救过程中多会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当其出现心室颤动时,需采用除颤方式救治,除颤抢救完成时间在5 min内效果最好,随着时间的延长,抢救成功率下降[4]。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复苏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将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应用于急诊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提高复苏成功率与家属满意度。
在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连接除颤仪与心电图,密切观察心率变化,同时清理患者身上的杂物,充分暴露胸壁,连接电极板进行体外除颤,并依据心电图变化,调整除颤能量,利于为后期救治提供依据。苏艳艳[5]的研究结果显示,心搏骤停患者应用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抢救,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似。自动体外除颤仪携带方便,且操作简单,临床使用有效性与安全性较高。徐津申[6]研究自动体外除颤仪救治急诊心搏骤停患者的效果,结果表明,将自动体外除颤仪应用于急诊心搏骤停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利于提升复苏成功率。
综上所述,将自动体外除颤仪联合心肺复苏应用于急诊心搏骤停患者中,可提高复苏成功率与家属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