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健
天津公安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042)
颌面骨折一般为复合型骨折,临床医师在手术前需要详细了解患者颌面骨折的具体情况,才能确定手术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1]。但颌面骨折的结构较为复杂,骨折部位较多,且不同骨折部位具有不同的形态与重叠的特点,其诊断较为困难。X线是诊断骨折的常用方法,但不能清楚、准确地反映颌面骨折的情况,且容易漏诊、误诊[2]。
三维CT影像技术是诊断颌面骨折患者的一种新型方法,不仅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骨折的类型与种类,而且能够多方位观察骨折部位,从而能够为手术医师选择与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颌面骨折患者采用三维CT影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我院接诊的80例颌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27~52岁,平均(39.56±6.11)岁;病因,车祸伤33例,坠落伤为30例,拳击伤为11例,其他6例;临床诊断结果,80例颌面骨折患者中共128处骨折,其中上颌骨30处,颧骨30处,鼻骨24处,下颌骨20处,眼眶20处,蝶骨2处,颞颌关节脱位2处。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螺旋CT扫描仪(西门子公司,GE Optima CT680)对患者眼眶上缘平面至下颌骨下缘进行扫描,电流为220 mA、电压为12 kV,数据采集层距为0.5 mm,层厚为0.5 mm;扫描完成后,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矩阵为512×512,层距为0.3 mm,层厚为0.5 mm;将重建数据输入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后处理,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与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两种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处理。
比较轴位CT、MPR、VR图像的显示结果。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PR、VR及MPR联合VR的骨折检出率均比轴位CT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286、24.305、27.108,均P=0.000),且MPR联合VR的骨折检出率最高,见表1。
颌面骨折是一种最为特殊的骨折类型,大多数颌面骨折常引起患者外观畸形,因此,需要手术医师进行快速诊断与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预后。由于颌面部的结构较为复杂多样、形态不规则,且容易受外伤的刺激而发生骨折,常规X线受分辨力较低且重叠遮盖等影响,导致会对骨折的显示效果不佳,难以全面、清晰地显示颌面骨折情况。轴位CT图像虽然能够得到较完整的影像学资料,但诊断颌面骨折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直观立体地显示颌面部的具体骨折情况,无法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手术医师还需要结合临床经验、解剖学知识、多层螺旋CT影像技术来诊断颌面骨折并确定空间关系。
多排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扫描时间快的优势,可实现容积扫描,并能够对图像的原始数据进行重组,经扫描后可多方位重建,能够为诊断颌面骨折患者提供准确的骨结构信息,是目前用于诊断颌面骨折的主要技术[3]。三维CT影像技术可用于颅颌面形态的研究,还可用于颌面部骨折、畸形、肿瘤等患者的检查、诊断及设计手术治疗方案,其重建影像逼真,能够立体再现患者颌面部的解剖结构,有效克服了常规X线检查分辨力较低、结构重叠等缺点,可从多角度、多方面显示骨折位置、范围、骨折段移位的距离与方向及其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4]。
MPR是一种三维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任意角度的二维重建资料,可通过调整骨窗位置与宽度来切换骨窗与软组织窗,并能够完整地显现骨折的部位与损伤情况[5]。临床利用MPR图像能够准确确定颌面骨折的骨结构空间关系,显示颌面骨折的所有骨折线,并能够清晰显示较深的骨折线,但不能直观显示髁状突骨折的空间移位[6]。VR图像可逼真、直观显示三维立体图像,并能够直观显示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骨折部位,例如,下颌骨内面骨折以及髁状突骨折[7]。VR图像不受枕骨、乳突、颈椎等结构遮盖的影响,能够观察碎骨块的移位距离、方向以及上下颌骨稳定咬合关系,因此,手术医师可以通过旋转、切割等方式去除邻近骨质结构,从而为确定手术入路提供有效信息[8]。
相对常规X线检查与三维CT图像而言,MPR、VR实现了骨折观察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化。本研究结果显示,MPR、VR及MPR联合VR的骨折检出率均比轴位CT高,提示MPR、VR诊断颌面骨折患者的检出率高于轴位CT技术。此外,MPR联合VR诊断的检出率最高,提示MPR联合VR能够提高对颌面骨折患者的检出率,可确定骨折位置,从而为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三维CT影像技术对颌面骨折具有较高检出率,其诊断价值高于轴位CT扫描。
表1 不同CT成像的显示结果比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