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真实事件影视化的叙事策略

2020-11-14 04:04廖晓文
电影文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维尔

廖晓文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7)

真实事件影视化后的作品即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泛指由具有相应社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改编创作而成的影视作品,是“根据新闻人物事件改编、根据历史人物事件改编的电影,以及根据个人事迹改编的传记电影,即电影有其特定的原型人物或原型事件予以对应”。真实事件影视化是一种新闻事件的转述,一方面需要还原客观事实真相,在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前提下完成事件阐释;另一方面为了商业目的与艺术表达需要进行叙事改编。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实现不同维度主题的平衡是对创作者叙事策略的一次考验。

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是好莱坞导演伊斯特伍德2019年执导的传记剧情片,影片改编自美国“平民英雄”——理查德·朱维尔的真实故事。在199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为AT&T工作的保安人员理查德·朱维尔最早发现了一个装有炸弹的可疑包裹并紧急疏散了附近的民众,刚刚成为英雄的他被媒体认为是嫌疑犯,媒体的不实指控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介入调查使朱维尔的人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运用了适当的艺术手法,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改编与想象,表达出创作者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的反思和批判。

一、叙事母题的选择与处理

商业电影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而真实事件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则因为选题来源的特殊性,作品所涉及的真实事件题材就至关重要。受众对事件的熟悉程度与关注程度决定了影片能达到的影响力。事件的故事性、贴近性与话题性则决定了影片的审美层次。

影片《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选材自1996年美国奥林匹克公园的爆炸事件,这一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曾引发全美关注。影片的主人公理查德·朱维尔在爆炸发生的当天是百年奥林匹克公园中的轮值普通保安,朱维尔凭借细心的性格与专业的安保能力第一时间发现并排查了公园中的可疑炸弹包裹,继而紧急疏散了当晚在公园中参加音乐聚会的人群,直接减少了炸弹爆炸引起的伤亡,成为名副其实的“平民英雄”,然而在短短三天后,因为性格并不完美的朱维尔符合了美国联邦调查局关于“独行炸弹客”的“犯罪特写”,朱维尔被《亚特兰大宪章报》报道成了爆炸案的头号嫌疑人,媒体报道方向的两极逆转让朱维尔的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朱维尔事件中,“英雄蒙冤”的叙事内核让它充满戏剧张力,事件背后所蕴藏的个人隐私与公权力的矛盾,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的矛盾,都让改编后的情节拥有了自然的冲突感与发展动力。除了事件本身所蕴藏的冲突性,在朱维尔事件所在的历史时期,公权力中傲慢的“刻板印象”与媒体权力“过载”等问题依然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对历史事件的钩沉依旧能唤起今天观众的共鸣。

根据巴拉兹“艺术形式和素材”的观点,杰弗里·瓦格纳归纳了三种改编方式:第一种是“移植式”,第二种是“注释式”,第三种是“近似式”。在真实事件的影视化过程中,导演可以完全根据事实进行事件经过的还原与再现,即“移植式”的记录式复制。而“注释式”则指根据事件中的核心人物与重要情节进行编写与改动,调整叙事逻辑,在艺术创作的层面上重构事件。“近似式”指借用真实事件的外壳或事件逻辑,进行剧情的全新创作。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进行创作时,因为大众已经对真实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多数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会混用以上手法,比如本片就基于朱维尔事件,在进行“移植式”还原的基础上对部分事件内容进行了“注释式”的想象创作。本片从男主角的外形到居住环境,包括刊载了朱维尔头像的头版报纸都做到了一比一的还原。在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的阶段,探员的有罪推定让他们连朱维尔母亲的内衣都要拿走调查,对这种具体细节的记录一方面提高了影片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在剧情上向观众证实了这种毫无依据的指控到底为朱维尔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伤害。

二、叙事风格与节奏

真实事件影视化的基础就是真实客观的“事件”,“事件”始终贯穿电影之中,由于受众已经对真实事件形成了相对一致的价值判断,影片需要在符合大众舆论、满足受众需求的前提下还原客观真实,顺应观众对事件的预期选择素材、改编方式与叙事视角,把控叙事节奏。真实事件本身在大众媒体得到的传播与阐释在观众主体观影过程中实现辅助,可以让创作者意图得到更好的表达。同时,电影是声画艺术,能实现“复原”效果的声画表现手法能不断用“求真”来取代“模仿”,能打造更有信服力的叙事文本,镜头语言的合理运用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事件的感染力,提高观影的沉浸感,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观影主题的顺畅交流。

除了相对朴素的素材改编的手法,本片在整体的叙事风格上也介于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充满古典主义的工整感。虽然事件本身历经多次剧情反转,但导演依旧选择了线性叙事与外聚集视角来保证叙事的完整性,平铺直叙的剧情展开与内敛沉郁的影像气氛让整部影片拥有克制的美感。本片没有刻意放大朱维尔从被冤枉到解除嫌疑之后情节的翻转和人物情绪的变化,本片的叙事节奏是反类型,甚至“反高潮”的,导演将情节中的主要矛盾后置化,不惜笔墨地运用更大的篇幅去铺陈主人公性格与行为的合理性,运用因果清晰的“连贯性剪辑”来推动叙事,最后朱维尔、律师与两位探员的对峙片段是全篇的高潮,导演选用经典的过肩正反镜头营造紧张的氛围。在朱维尔慷慨陈词的独白片段则通过景别的调整将双人镜头转化为单人镜头并缩小景别,将观众注意力完全聚焦,在陈词结束又将镜头拉远,举重若轻地完成情绪的释放。影片运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与影片冷静克制的叙事节奏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影片的可信度。

叙事角度指叙述者对故事叙述的切入点。在热奈特的聚焦理论中,聚焦分为外聚焦、内聚焦和零聚焦。本片对外聚焦视角的运用决定了观众与剧中人物的信息不对称,本片前30分钟通过非常琐碎的生活细节展示了朱维尔细致耐心的性格,随着剧情的深入,到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之后,观众才和剧中律师一起看到了朱维尔床下的枪支,意识到主人公“满是漏洞”的个人史,在充满固执与偏见的执法者面前,朱维尔成为一个“不完美受害者”,从而营造出了朱维尔面对的极端“困境”。叙事者只客观呈现行动与环境而并不深入展示动机与目的,如此的叙事视角即叙事者在保证影片真实感的同时,可以草灰蛇线地埋下伏笔。

三、叙事内容的补足

真实事件影视化的本质依然是“叙述”而不是针对事件的“复述”,绝不能止步于对一个真实事件的再现,对一个人物生平的概览,电影作为原创性的艺术作品必然区别于专注于新闻真实的纪录片,而其中的区别正在于电影的虚构性。再翔实的事实记录也无法支撑起一部商业电影需要的情节元素,因为精彩的情节永远离不开想象。情节可以丰富事件,海登·怀特曾总结:“如果情节指的是一种关系结构的话,通过这一结构以及通过包含在记述中的事件被确认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这些事件才被赋予一种意义。”电影作为一种虚构体裁,必然需要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与改写,为了情节的紧凑进行删减,为了人物形象的完善去增添虚构细节都符合“创作伦理”。如影片中为了凸显朱维尔与他的首席律师布莱恩特的性格特点,在影片开篇就着重呈现了两人友谊的建立过程,早年间的布莱恩特因为高层的办公室政治而被排挤出律师行业。影片中布莱恩特希望朱维尔不要在未来因为拥有一点权力就违背本心。这也解释了为何布莱恩特义无反顾帮助朱维尔。而电影中泄露信息的女记者正是在这场发布会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实际上,在真实的朱维尔事件中,朱维尔共有四位辩护律师,其中一位名为林·伍德的律师经常向媒体公开披露朱维尔的私人信息,指使朱维尔的母亲召开发布会博取大众同情。很明显,导演为了情节紧凑,对事件参与者的身份行为都进行了“自然化”的改写。

电影通过想象对事件进行弥补与扩充,通过想象的外延来舒展叙事文本的社会意义。通过对事件缺失记录的弥补或主人公行为逻辑的微调,导演可以更直接地实现创作意图的表达。但合理的自然化改写必然基于事实逻辑。影片中让朱维尔成为各大媒体众矢之的的元凶是一位供职于《亚特兰大宪章报》的女记者,在电影情节中这位女记者不择手段地选择了性交易只为了从探员处获得信源。这一情节显然来自导演的自我推断,因为根据新闻记载,在针对朱维尔的调查被撤销后,朱维尔起诉了多家媒体,并达成了庭外和解,除了《亚特兰大宪章报》,因为他们始终坚持当年的报道完全基于客观事实推定。而在影片创作中导演直接将信息泄露推到一名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女记者身上,无异于是对女性职场形象一次刻板的中伤。

四、意识形态的表达

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对作品起到决定作用,那么除了事件本身所蕴藏的故事性与话题性,在真实事件改编作品中导演的价值取向也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选题与取材。本片导演伊斯特伍德拥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价值倾向。伊斯特伍德在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蜕变之后,始终关注个体与环境的错位与冲突,去呈现普通人在面对权威与体制时被激发的个体意志与主体性。而朱维尔正是一个被公权考问也被自己考问的小人物,作为一个曾经全身心崇拜“执法”与“管制”的保安,在面对象征公权力的调查局审问时,他经历了一场理想的幻灭,也终于“学会了愤怒”。当他的个体意识被唤醒,在非正式庭审上终于敢正视调查员的目光,自证清白,这正与伊斯特伍德一如既往的右派保守主张不谋而合。

相比于从电影事件发生的年代进行意识形态的考量,电影拍摄制作的环境和历史时期更为重要。本片的主题在美国社会绝对是“非主流”的,对于身为遵循保守主义的导演伊斯特伍德来说,善良和正义所代表的基督教义中普世的社会价值最为崇高,影片的主角朱维尔也是一个典型的守序保守党人,以惩恶扬善为最高理想,但是迷信权力与权威,无法学会愤怒。而影片中联邦调查局和媒体则是明显的美国左派代表,拥有至高的权力自信与印象先行的激进做派。作为社会监督力量的媒体带头作假,而代表政府公权的探员肆意践踏人权。从伊斯特伍德以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将个人主义与经验主义奉为圭臬,而他选择在这个时代旧事重提地去揭示这个小人物的“英雄故事”,正表达他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对抗。面对政客们虚伪的政治表演,导演大胆地选择用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完成其政治主张的表达,对社会现实进行反讽。他的“牛仔精神”让他对正义与真相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而这也为他的作品注入了难以疏解的悲剧色彩。

本片是一部完成度极高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导演根据创作意图进行了最佳的素材选择与相对自然化的改编方式,影片通过古典主义的叙事手法“坐虚探实”,通过理查德·朱维尔事件展示了媒体与政府公权力滥用的社会现实。实现了真实与虚构、经验与想象的通达,在以虚构体裁去观照历史的同时也完成了对现实社会的指涉。

猜你喜欢
维尔
弗兰克·维尔切克博士获得2022年坦普尔顿奖
科尔维尔作品中的绘画构成分析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中再生纽维尔资源回收设备(江苏)有限公司
奇妙的维尔康图书馆之旅(二)
麦克维尔斩获4000万元大单
贾维尔·巴登征服好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