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视觉特效兴起的机理研究

2020-11-14 04:04刘新阳
电影文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好莱坞体制

刘新阳

(青岛农业大学 动漫与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视觉特效又称特殊视觉效果,英文为Visual Effects,缩写为VFX或Visual FX。根据VES(全称Visual Effects Society,美国视觉特效协会)的定义,“视觉特效是用来描述那些在电影或其他视频媒体制作中,真人实景拍摄无法完成,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创造、修改和完善的影像。”视觉特效电影(Visual Effects-driven Films)是指那些在视觉特效上投资巨大,视觉特效镜头在叙述电影故事和调动观众视觉体验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电影。

好莱坞视觉特效电影在全球电影历史总票房排行榜中占有重要地位。以2019年9月的统计数据为例,在全球电影历史总票房排行榜前50位的电影中,除了第15位《冰雪奇缘》(2013)、第17位《超人总动员2》(2018)、第20位《小黄人大眼萌》(2015)、第30位《玩具总动员3》(2010)、第32位《玩具总动员4》(2019)、第34位《阿拉丁》(2019)、第36位《神偷奶爸3》(2017)、第38位《海底总动员2》(2016)、第41位《疯狂动物城》(2016)、第45位《神偷奶爸2》(2013)、第46位《狮子王》(1994)是动画电影,其余39部全部是好莱坞视觉特效电影,而排行榜前10位的电影则全部是好莱坞视觉特效电影。这些电影中有一部分是好莱坞与其他国家合拍的电影,例如《指环王3:王者归来》(2003)由美国、英国、新西兰联合拍摄,但这些电影从属于好莱坞电影制作、发行体系,从本质上看依旧是好莱坞电影。好莱坞视觉特效电影是推高全球电影票房的重要力量。

透过这一现象,会产生如下的问题:为什么视觉特效在好莱坞如此发达,为什么新视觉特效技术会在好莱坞层出不穷,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好莱坞视觉特效的发展?从电影产业的角度看,好莱坞视觉特效的兴起并非偶然,好莱坞电影系统为其提供了兴起的环境与要素。

一、好莱坞电影系统

当代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在《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一书中提出了“电影即艺术:创意、科技与商业”的观点。波德维尔认为,电影离不开艺术、创意、科技、商业这些要素。我国学者胡克和刘辉认为,“美学、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是好莱坞电影无法规避的内在矛盾”。中外学者对电影有共同的认识,即电影离不开美学、艺术、科技和商业等要素。实际上也正是这些要素构成了电影系统。好莱坞电影系统是一个完备的商业电影系统,它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好莱坞电影观念、好莱坞电影艺术、电影科技和好莱坞电影体制。好莱坞电影观念即好莱坞对电影的基本观点,包括好莱坞电影的美学观念,比如“高概念”电影就是一种好莱坞电影观念;好莱坞电影艺术的核心是好莱坞电影的内容与形式,涉及好莱坞电影的创作、表演等方面;电影科技主要包括电影制作技术(摄影机、胶片、灯光照明等)和电影放映技术(银幕、音响、投影机等)两个方面,涉及研发和应用两个层面;好莱坞电影体制是好莱坞电影所处的电影行业内和行业外的体制,包括好莱坞电影产业体制(产业组织形式、制片体制、发行营销体制、盈利模式、人才体制、评价体制、电影分级制度等)和国家电影体制(美国电影产业政策、版权保护体制、商业电影的税收制度等)。目前好莱坞电影能够在世界市场如此强势,是这四部分密切配合、有机协作的结果。

二、艺术创新:视觉特效兴起的原动力

视觉特效是“具有摄影真实的虚假影像”。生成这些影像的视觉特效技术属于电影科技的范畴,由视觉特效技术制作的视觉特效画面则属于电影艺术的范畴。在好莱坞电影系统中,与视觉特效发展和应用直接相关的是好莱坞电影艺术和电影科技,而好莱坞电影艺术创新的需要则是视觉特效发展的原动力。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高概念”电影观念的流行,好莱坞电影对“视觉奇观”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一时期,在一批“视觉奇观”商业大片制作需求和一批有影响力的导演创作需求的带动下,数字视觉特效飞速发展。《星球大战》系列(1977—2005)、《终结者2》(1991)、《侏罗纪公园1》(1993)、《泰坦尼克号》(1997)、《指环王》系列(2001—2003)、《阿凡达》(2009)等影片开启了数字视觉特效发展的新局面。一批有才华、有影响力的导演,如乔治·卢卡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朗·霍华德、罗伯特·泽米吉斯、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等则是视觉特效发展的重要推手。在电影制作中使用新的视觉特效技术,往往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简单,需要导演具备创新的视野和勇气。

1989年影片《深渊》(1989)在“水体人”——Pseudopod的制作过程中,最初的几种方法做出的效果都不理想,只有工业光魔计算机图像部门的专家简·瑞德(Jay Riddle)制作的效果让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震惊,但能否达到在电影镜头中使用的标准在当时并不确定。卡梅隆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工业光魔用计算机图像制作Pseudopod的镜头,如果成功,他就在电影中使用这些镜头,如果效果太糟,他就不使用这些镜头。这一决定对导演来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在商业电影领域这是拿自己的导演生涯做赌注,这种勇气和魄力让人佩服。最终工业光魔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制作出了完全达到电影镜头标准的25个总时长约为75秒的镜头。1991年《终结者2》中的液态机器人对工业光魔来说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詹姆斯·卡梅隆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赌博。卡梅隆对工业光魔的工作还是抱着那样坚定的态度,如果效果好就用,如果效果不好就将这些镜头删减掉。然而工业光魔的艺术家们明白,如果将这些镜头删减掉,那电影就没剩下什么镜头了。甚至连卡梅隆自己都说当时的决定是“恐怖的、极具风险的甚至是愚蠢的”。在导演要么制作出满足要求的镜头,要么就彻底放弃这部电影的信念下,工业光魔最终完成了液态机器人的制作,把视觉特效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卡梅隆后来说道:“我知道他们(工业光魔)正在等待我或者其他人,等待这些人能够给他们一个足够大的项目,来证明他们的研发是值得的,并把CG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推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正是好莱坞电影艺术创新的视野和勇气,才使得视觉特效能够克服一个个难题,快速发展。

三、科技进步:视觉特效从传统到数字的革新

视觉特效技术是电影科技的一部分,电影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不断积累是视觉特效技术发展的基础。从视觉特效发展的历史看,每一次电影科技的进步都会推动视觉特效技术向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视觉特效技术实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跨越,从基础到高端的积累。20世纪40年代彩色电影发展起来后,后投影技术难以适应电影制作的需要,前投影技术和蓝屏技术等一批新的视觉特效技术出现。50年代由于伊斯曼彩色胶片和宽银幕电影的出现,蓝屏色差技术随之出现,视觉特效技术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光学印片合成技术日臻成熟,传统视觉特效已经发展到了十分完备的程度。

正是有了传统视觉特效雄厚的技术积累和完备的技术体系,当20世纪70年代末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进入视觉特效制作领域,便有了坚实的研发基础和明确的目标。比如工业光魔研发的数字运动跟踪系统,如果没有传统视觉特效在该技术上的原始积累,完全重新摸索、构建技术理念和技术体系,很难想象数字运动跟踪系统能够如此顺利研发和迅速发展。从数字视觉特效技术的发展脉络看,数字视觉特效技术与传统视觉特效技术有着很深的渊源,数字视觉特效技术是对传统视觉特效技术的继承和发展,数字视觉特效技术与其说是一种发明创造,不如说是对传统视觉特效技术的革新。

在技术研发层面如此,在技术应用层面同样如此。好莱坞电影有应用视觉特效技术进行电影创作的传统,几乎每一个年代都有视觉特效技术参与的大制作,如20世纪20年代的《遗失的世界》(1925)、30年代的《金刚》(1933)、50年代的《十诫》(1956)、60年代的《2001太空漫游》(1968)、70年代的《星球大战4:新希望》(1977)、80年代的《E.T.》(1982)、90年代的《勇敢者的游戏》(1995)、新世纪的《蜘蛛侠》系列(2002—2007)等。好莱坞视觉特效依靠传统时期的坚实积累,实现了数字时代的革新,并且将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紧密结合,使其电影更加卓越。

四、理念不变:视觉特效的娱乐与商业基因本色

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对视觉特效有如此多的需求,为什么好莱坞有善于开发和应用新视觉特效技术的传统?好莱坞电影观念中的娱乐与商业基因是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

虽然好莱坞电影观念会随着观众、经济、政治、文化、娱乐媒介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好莱坞电影的核心观念“向大众提供娱乐性电影艺术产品和实现自身商业利益”却始终保持不变。如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影观众的年轻化和美国社会政治的保守化,好莱坞“高概念”电影兴起,“高概念”电影观念与好莱坞电影的核心观念是一脉相承的,依旧是“向大众提供娱乐性电影艺术产品和实现自身商业利益”。在这一观念下,好莱坞电影几乎用尽各种方式以把尽可能多的观众吸引进电影院。比如20世纪50年代,电影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的技术变革就是这一观念下的产物,其目的是扩大银幕的尺寸,使电影画面更加清晰、色彩更加丰富,以重新赢回由于电视普及和家庭生活郊区化而大量流失的观众。由此可见,好莱坞电影观念对电影科技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此,澳大利亚学者理查德·麦特白的观点更为激进,他认为“无论是大的变化还是小的革新,电影技术本身的演变都极少是基于对现实进行更为完美的复制的渴望,而是基于如何使这些新技术能够在美国电影更大的经济和意义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实用冲动”,他的结论是“好莱坞电影技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投机史”。

视觉特效相比摄影机拍摄的影像更具有“视觉奇观性”,对电影观众具有更强的诱惑力和征服力。正如贝尔顿所说,“虽然我们为电影的内容感到兴奋,但是它们30年固有的基本格式已经使我们不再参与到一种激烈的全新的视听感官体验中。当前对特效技术的狂热,部分重建了电影媒体在20世纪初诱惑和征服观众的特殊地位”。视觉特效能够制造“视觉奇观”的功能与好莱坞电影的核心观念高度契合,进而整个好莱坞电影系统会自动驱动好莱坞电影对视觉特效有如此多的需求,善于开发和应用新视觉特效技术也逐渐成为好莱坞的传统。

五、体制衍化:视觉特效生存空间的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好莱坞电影体制的主导体制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期以大制片厂制度(the Studio System)为最重要的组织形式,而50年代之后由于“派拉蒙判决”的实施,好莱坞电影体制开始改变,70年代之后演变成了大传媒集团下以发行公司为核心的组织形式。在大制片厂制度时期,稳定的电影制作数量、稳定的合同,为特效师提供了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会,这为在电影产业中地位相对弱小的视觉特效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存空间。正是在大制片厂制度的保障下,视觉特效行业逐渐走向完善,视觉特效从技术开发到制作应用日臻成熟,诞生了弗兰克·威廉姆斯、罗伊·波默罗伊、威利斯·欧布莱恩等著名的视觉特效大师,以及《宾虚》(1925)、《巴格达大盗》(1940)等重要的电影。

大制片厂制度结束后,电影产业的垂直整合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发行公司为核心的电影产业链。大制片厂制度瓦解后,作为非核心业务的视觉特效部门大部分被裁撤,不少特效师选择退休离开了电影产业,以至于1975年乔治·卢卡斯要制作《星球大战4:新希望》时,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视觉特效公司。虽然大制片厂制度瓦解给视觉特效部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以发行公司为核心的电影产业链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适应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专业化、细分化的要求,提高了好莱坞电影的竞争力,推进了好莱坞电影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好莱坞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好莱坞大片(Blockbuster)的兴起以及好莱坞电影在票房上走向复苏,以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为代表的电影新生代崛起,他们“开始复兴与好莱坞黄金时期密切相关的风格化技法”,尤其是科幻类型影片的重新崛起,例如《第三类接触》(1977)、《夺宝奇兵》系列(1981—1989)、《终结者》(1984)等,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好莱坞电影对视觉特效的需求,视觉特效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数字视觉特效随之兴起。新的好莱坞电影体制拓宽了视觉特效的生存空间,相比大制片厂制度,新体制则更注重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视觉特效行业的自由发展与优胜劣汰,这也加快了视觉特效行业的升级。

好莱坞电影系统中电影艺术、电影科技、电影观念、电影产业体制四个要素密切配合与有机协作构建了好莱坞视觉特效兴起的机理,引领了当下世界商业电影的发展潮流。2019年《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在这部电影的制作上,中国视觉特效行业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增强了国人对中国电影创作的信心和期待。然而从视觉特效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看,视觉特效行业面临的生产压力并未减弱,视觉特效行业并没有迎来预期的黄金时代。如何扶持中国视觉特效行业使其健康发展,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好莱坞电影系统的角度阐述了视觉特效兴起的机理,对中国电影产业扶持视觉特效行业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好莱坞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体制外生存的“新玩法”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