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黑龙江少数民族电影初探

2020-11-14 04:04
电影文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黑龙江题材

陈 蕾 董 宸

(1.哈尔滨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哈尔滨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在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下,中国电影市场近些年一直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在引入外国电影的同时,中国导演也不断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影片带去国际舞台。这些具有巨大文化冲击的国际交流,在当今世界跨文化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创作上一直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近年来在国际上不断斩获大奖,如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获得第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万玛才旦导演的《撞死了一只羊》获得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可以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区域腹地,这里的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这些文化通过电影艺术传播出去,是跨文化视域下黑龙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面临的新挑战。

一、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状

电影艺术具有独特的视听表现魅力和文化传播能力,这使得电影在表现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风貌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初期,涌现出《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等少数民族题材的经典电影。但近些年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情况仍不理想,其数量仅占全国电影总量的5%。在1950年到2012年期间,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涉及近36个民族,但以黑龙江赫哲族等偏远少数民族为创作背景的电影仍为空白。

二、黑龙江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价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由于其独特的生长土壤,作为民族文化的审美载体,不仅向国人传递着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念,也担负着文化输出的使命。

(一)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经典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展示民族风情与传递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精神。如《冰山上的来客》《红河谷》等电影,通过塑造民族英雄的形象,讲述少数民族人民保卫国家的动人故事,用光影艺术铸造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模仿。电影艺术是对现实光影的再现,其深层意义上有其意识形态主张,电影中所反映出的精神世界是积极向上的。挖掘“民族性”与“民族精神”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表达方式。达斡尔族电影《傲蕾·一兰》讲述了达斡尔族少女傲蕾·一兰率领本族人民抵御俄国侵略者的故事。电影中的壮丽风光、淳朴民风以及独特的民俗都在讲述家国情怀,书写少数民族人民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向国人传递着民族团结意识,树立“文化自信”。中国少数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建立在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上,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根本的创造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创作根基的电影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审美载体,承担着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二)国际视域

电影学家麦茨认为,电影的核心是“意义的显现”,即“经由符号系统来理解影片所传达的信息的认知过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着构建国家形象,输出中华文化的功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西方文化不仅给中华文化带来影响,也对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潜在威胁。少数民族文化能否在外来文化的诱惑下坚守住自己的成长土壤,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能否将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能否将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是该题材电影在创作过程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独特路径。一些西方电影人甚至试图从西方的文化视角拍摄东方的文本内容,这不仅是表面的文化交流与商业合作,更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少数民族的怡人风光、风土人情以及文化样态都表现在电影的视听语言里,呈现出“母语”般的存在,这样的视听呈现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以及哲学奥义,有着输出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价值。在新媒体时代,视听文化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文化信息,民族区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空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载着构建全球共同文化价值体系的任务,是中国梦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载体。

三、黑龙江少数民族电影的原生态内涵

民族的繁衍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及土壤,民族区域的土壤不仅养育了一方人民,还根植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黑龙江白山黑水间生活的达斡尔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环境与生产实践方式不同,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他们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如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赫哲族的渔猎文化等原始文化形态。这些文化中包含了凸显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民族歌舞及宗教信仰。

(一)风土人情

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吸引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关于中国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认知多数来自中国西南或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天葬”传统,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些节日和风俗曾出现在电影中,如影片《可可西里》中有一段难得一见的“天葬”情节,能够让观众欣赏到藏族这个独特的民俗风情。但是讲述生长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电影则少之又少,这和中国整体的文化结构有关。黑龙江地处祖国的东北角,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电影缺乏整体的关注性。近年来,只有200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以鄂伦春族民俗风情为故事背景的《最后的猎鹿人》因获得第22届小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而进入观众的视野。

(二)民族歌舞

能歌善舞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代表性特征之一,民族歌舞自然成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受众群体间的桥梁。黑龙江少数民族均有属于本民族的民间歌曲及民间舞蹈,有些甚至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赫哲族的“伊玛堪”“嫁令阔”,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乌钦”等。张前在《音乐美学教程》一书中指出“视觉艺术总还有附着于模仿或再现现实之物的具象做法或类别,而音乐则历来就没有这种具象性”。音乐具有表现时代感和地方特色、表达作品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作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富有民族特色,能够更好地展示影片中的民族特色。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少数民族信仰建立在对大自然崇拜的基础之上,各个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均是对自然界的景仰与敬畏,其宗教图腾也多是来自自然界,如鄂伦春人对熊的图腾崇拜,赫哲族对虎和鹿的图腾崇拜。

新时期我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封建迷信。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风俗与神话故事大多源自宗教信仰,这些都是电影中的重要叙事内容。纪录片《最后的山神》通过描写鄂伦春人对本民族神灵的崇拜,讲述了属于鄂伦春族的宗教文化。鄂伦春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一带,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影片通过描写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举行的膜拜山神的祭神仪式,展现了鄂伦春人对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风土人情、民族歌舞及宗教信仰都是彰显地域文化的符号,都是一个族群的文化记忆,都是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

四、黑龙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未来发展之路

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不仅政治经济世界各国互通,文化信息也渗透到彼此的区域中。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地域文化,不仅需要国人的文化认同,同时也需要国际化的身份认同,才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坚守住自己的民族文化。贝拉·巴拉兹认为,电影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输出形式,只有不断探索其艺术价值与发展策略,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电影的文化融合

彭吉象认为,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意义绝不仅在其自身,由它同样可以观照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通过影视艺术的国际传播,可以将本国和本民族的风土民情、生活状况、文化传统、精神风貌等诸多社会文化信息传递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广大群众。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市场全面开放,电影文化也出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电影作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文化媒介,具有教育、宣传和审美等功能。通过电影来进行文化交流需要跨越不同国家与民族界限、跨越不同文化属性进行互动,这样的形势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本就存在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性”恰恰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符号,电影工作者们要在作品中充分发挥这种“差异性”的优势,体现民族性的文化精髓,才能提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竞争力。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更应将这个优势利用起来,在多元文化碰撞中传递原生态文化,在文化共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电影内容的内在提升

电影最表面的构成元素是叙事。电影叙事的感染力与冲击力是决定影片质量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着树立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的重担,单纯地以风土人情以及地域风光为卖点,是无法满足当下电影市场的。如何通过影片内容突出民族文化特质,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族性不仅是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等民族性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深入挖掘,将现代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够强化电影叙事,突出戏剧张力。比如以现代达斡尔族生活为背景的影片《哈布库的羔羊》,讲述的是一位热爱曲棍球运动的达斡尔少年,在成长中的故事。影片主要围绕达斡尔族人执着顽强的精神展开叙事,虽然影片部分片段的对话是达斡尔语,但是并没有以民俗民风作为叙事重点,而是将挖掘少年内心情感作为主要的戏剧冲突。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个体对于事物的理解之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能够丰富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提升中国电影的审美品位。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白山黑水的环境养育了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流传下来很多民族文化,将这些原生态文化融入电影创作中,既能提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竞争力,也能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传播的复杂形势下,全球各民族多样性文化的汇集,是民族文化的全球化交流。推动黑龙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深度挖掘民族内涵、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黑龙江题材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Write a caption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