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为主题,共签署了60多项具有高含金量的协议。此次论坛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参与国家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全新活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必将推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精神文化交流。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终极使命旨在提升世界各国间精神文化的相互理解,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电影艺术作为传播文化价值观和展现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媒介载体,势必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机遇,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的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因此,世界各国应当摒弃纷争,树立同舟共济、通力合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二者互为表里。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而内蕴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疑为中国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崭新的思想主题。
《流浪地球》是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部“现象级”大片。影片将历史背景设置在遥远的2075年,全世界的人类面临着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可能会被不断膨胀的太阳所吞没的困境,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计划开始实施,目的在于延续人类生存下去的希望。同时,影片摒弃狭隘的国族意识,无论是联合政府发动全球数千个救援队共同抢修“行星发动机”,还是各国救援队奋力手推撞针,无一不显示出在面临危机时,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体都是渺小的,只有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化解危机。
由于《流浪地球》中所展现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题,影片一上映便大受好评,一扫中国科幻电影的颓败气息。北京师范大学的胡智锋教授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影片罕见地着眼于对人类发展未来的思考,用影像表达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生动地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想,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
“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更多优秀的国产电影走向国际市场。2015年3月,国家三大部委联合发布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2016年,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发布文件《关于奖励优秀国产影片海外推广工作的通知》,文件主张为走向海外的优秀国产电影提供丰厚的物质奖励,从而引导制片单位生产更多的优秀电影,并争取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可以说,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国家开始大力运用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等诸多手段,推动国产优秀电影作品的生产制作、惠民放映以及海外发行。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还积极地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201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指出:“中外电影合拍进入了新阶段。与世界一流的电影企业合拍,与世界一流的电影人合拍,甚至面向全球主流电影市场合拍,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态势。”2016年中美合拍的《功夫熊猫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神龙大侠阿宝重逢失散已久的亲生父亲,并寻觅到了同胞的下落。然而好景不长,邪恶势力天煞忽然出现,开始摧残神州大地上的生灵,阿宝于是带领众多同胞奋起反抗,最终战胜邪恶,还天下以太平盛世。在《功夫熊猫3》中,影片的画面与剧情都极具中国特色。但是,影片的技术层面则主要借助好莱坞的现代科技,其中,既有HPE Proliant Gen9服务器为影片制作提供稳定有利的计算处理能力,还有诸如“Motion Graphic”等其他先进技术的支持。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外电影合拍模式为中国电影的拍摄制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贯彻“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创办了以海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体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宗旨是以电影为纽带,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为“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条件。借助“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得以与世界电影展开更为密切的交流,而同场竞技也能够提高中国电影的综合实力。
迄今为止,“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第一届电影节展映了来自25个国家的涵盖18个语种的147部影片;第二届电影节展映了70部外语影片和30部华语影片;第三届电影节展映了35个丝路国家和地区的26部影片;第四届电影节除了展映大量参赛作品,还首次发布了由40多位专家学者和课题组成员共同撰写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电影大数据白皮书》,对世界各国近年来电影产业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第五届电影节的规模更为浩大,共接受来自世界六大洲,68个国家的565部优秀影片参与评奖。纵观历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可以说,“丝路电影节作为对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的呼应,其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特色,立足西部电影、西部地域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丝路文化特色定位,再加上电影人的踏实苦干与开拓创新,必将会为未来的中国电影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更好表达与传播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带一路”倡议所囊括的国家众多,各国的文化经济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中国电影的发展面临着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折扣问题。天津外国语大学的王铭玉教授率先发现了这一点,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语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前置要素, 需要先行。”究其实质,语言问题代表着文化问题,语言差异的背后存在的是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随之引发的便是文化折扣的问题。在《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境界学导论》一书中,考林·霍斯金斯等学者指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在其他地方这种吸引力就会有所减退”。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文化折扣问题。2017年上映的《功夫瑜伽》在印度的表现可谓是成绩平平。影片主要讲述了由成龙所扮演的一位考古学家被一张千年前的地图所吸引,并在中国与印度两个国家间寻找“神秘宝石”的冒险故事。此类冒险寻宝主题虽然是电影拍摄的热门选材,也往往能使得电影取得优秀的票房成绩,然而,《功夫瑜伽》中对印度文化流于形式的展现以及刻板的刻画却引发了印度观众的强烈反感。印度报纸Hindustan
Times
更是将《功夫瑜伽》称作“乱糟糟的功夫:功夫瑜伽”。因此,如何应对文化折扣问题是摆在中国电影发展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本文以为,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各个国家之间相互的理解和兴趣,尊重他国文化,不对他国文化进行刻板的描绘。要选择具有普适性文化素材,全力避免有争议的主题,在内容层面上要对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恰当的国际化处理,减少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认知障碍,总而言之,只有不断提高中国电影的叙事能力和拍摄水平,才能克服因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折扣问题。
除文化折扣的挑战之外,中国电影的发展还面临着由文化渗透所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世界也随之进一步走进中国,伴随中国在经济、文化领域与世界展开的大规模交流,众多不同类型的文化也随之涌入,造成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但是,“百花齐放”也有可能导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进口电影就是一个典型。早在1994年,好莱坞电影《亡命天涯》就凭借2500万的票房创造了中国进口电影的第一个票房奇迹。自此之后,好莱坞电影更是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涌进中国,并对中国电影市场乃至中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更多的外国电影可以被引进中国。在引进的电影中,除了纯粹以经济性、娱乐性为主要内容的影片,部分引进影片则是在娱乐色彩包裹下宣传着西方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片。诸如以《兵临城下》为代表的一系列模糊战争性质的电影,以《华尔街之狼》为代表的一系列宣扬“金钱至上”的电影,以《复仇者联盟》为代表的一系列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以《拜金一族》为代表的一系列宣扬“消费主义”的电影等。看似只有娱乐作用的电影,实际上“观众在不露痕迹的叙述中不自觉地接受了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2014年,国家进一步完善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文化安全”也被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之中。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文化安全被上升为与军事安全、社会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
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首先,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树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次,要立足本土文化,中国电影人应当以身作则,努力发掘本土文化资源,讲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向全世界传达出属于中国人的独特声音。再次,要转变传播理念,优化传播方式,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文化政策,加强监管措施。最后,要强化产业融合,提升海外竞争力,文化安全问题的实质就在于自身的竞争力不够强大,产业融合是中国电影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依托产业融合,去除原有产业链中陈旧落后的部分,从而提升整个环节的运作效率,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中国电影而言,既是机会又包含挑战。总而言之,中国电影人应当“不畏浮云遮望眼”,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碍与困难,同时又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盛宴,将中国电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洪流中。